「事實—價值」的辯證法與馬克思的正義論


“事實—價值”的辯證法與馬克思的正義論


圍繞馬克思正義論展開的學術爭鳴是當代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學界的熱點景觀,其爭論焦點在於,馬克思是將“正義”理解為與一個時代的生產方式相一致的事實判斷,還是從規範意義上做出的應當與否的價值判斷。毋庸置疑,馬克思反對超歷史的道德評價,反對資產階級道德意識形態和道德說教,其正義論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哲學前提。因此,他明確反對吉爾巴特所謂的“自然正義”、蒲魯東所謂的“永恆公平”和拉薩爾所謂的“公平的分配”。因為公平正義是基於一定社會歷史條件的價值觀念,它不是自然的永恆的,而是隨著時代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為此,應當基於歷史事實分析社會生活中的道德問題,由此做出的價值判斷理應基於事實判斷。但是,馬克思在批判資本家無償佔有工人剩餘價值的時候多次使用“盜竊”“搶劫”“掠奪”等道德譴責話語,在論述中體現了明確的價值判斷。學界從上述兩種視角出發展開的爭鳴跨越半個世紀,實際反映了馬克思正義論研究的雙重要素及其應有的邏輯關係,呈現出“事實—價值”的辯證法。

歷史科學與道德哲學的統一

“事實—價值”的辯證法是馬克思正義論研究應當秉持的重要思維方法。從交易的正義性角度看,任何時代的正義觀念都是由生產方式決定的。所以,馬克思認為,只要與所處時代的生產方式相適應,就是正義的,因為這種交易符合所處時代的文化環境和法律規則,否則就不能被視為是正義的。在這個意義上,權利和道德是由經濟關係來調節的,而不是相反。馬克思關於正義的闡述因而不停留於對應然道德的形式規定,他所倡導的正義規範以實現社會整體利益為基礎。在馬克思看來,正義不是一種現代神話,作為源於物質生活關係的社會意識形式,正義觀念不能超出社會經濟結構的制約,從非歷史的角度所作的道德譴責與問題的解決毫無關係,也不能從根本上說明正義問題的實質。

毋庸置疑,馬克思明確反對剝削,提倡消滅私有制,建構一個沒有階級差別的理想社會。在他看來,無產階級斷定勞動同它的實現條件相分離是不公平的,是一種了不起的覺悟。人們應當在勞動中實現自己的應得。剝奪工人在勞動中創造的價值,是不合理的。以資本邏輯支付一定的工資,卻無償佔有剩餘價值,只是在名義上承認公平原則,實際上拋棄了公平原則。從中可見馬克思強烈的正義感。他反對脫離社會歷史條件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評價,拒斥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家的道德囈語,但他也意識到道德所具有的社會功能,並基於事實做出具有正當性的價值評價,呈現了研究分配問題應有的實質正義原則。

面對從歷史主義和道德正義角度分別作出的馬克思正義論何以可能的判斷,提出“事實—價值”的辯證法,並非引入一種模稜兩可的邏輯詭辯,而是強調唯物辯證法與馬克思正義論的內在關係。人們的正義觀念與其所處時代的生產方式相一致,但當社會形態更迭,舊的生產方式被新的生產方式替代的時候,正義觀念就會發生“辯證的轉化”。在轉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道德選擇和道德實踐的直接現實性,看到道德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看到為時代所認同的正義觀念對人們行為的規範價值。在變革舊的生產關係的革命中流淌著道德暖流,它激勵人們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投身解放的事業,體現了實質正義的召喚。

由此可見,馬克思正義論不僅體現為符合歷史科學的觀念體系,而且體現為一系列道德主張。其中道德反思和道德評價體現了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反映了辯證形式在社會正義研究中的現實發展。馬克思關於正義與否的評價首先遵循歷史科學的客觀規律,因為社會存在決定正義觀念,但他也真切地指出資本掠奪了工人的健康和自由時間,這種掠奪的行為本身儘管符合形式正義,但不符合實質正義,因而有必要從現實層面進行道德批判,進而倡導無產者建構一個無剝削無壓迫的體現實質正義的社會。為此,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前提進行道德有效性研究,這種重整事實與價值之間辯證關係的正義研究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應有的實踐邏輯,實現了歷史科學和道德哲學的統一。

換言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符合歷史科學規定,同時彰顯了道德研究應有的價值,提倡自覺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現代社會複雜而多樣的道德問題,確認人們應當承擔的道德責任和應當履行的道德義務,調整人們的道德關係,構建符合時代精神的道德哲學。這裡反映了人們正義觀念的更新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強調正義觀念的時代性和變革舊的生產關係以及由此發生變化的正義觀念的必要性,以解決正義領域的實際問題為中心,展現“事實—價值”的辯證法及其內在規律,使正義的道德邏輯遵循思維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踐邏輯,在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上呈現了馬克思主義的道德力量。

以辯證法呈現馬克思主義的道德力量

在實際的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中,人們以實踐理性做出的事實判斷本身即包含價值因素,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並非彼此無涉。道德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人們的正義觀念和道德權利不可能超出社會經濟結構的發展,但在現實生活中保持對正義的追求無疑是正當的。從道德有效性角度看,建構符合實質正義原則的道德規範,有助於形成公平正義的社會氛圍,推動有原則高度的道德實踐,提升社會關係的有序性。事實表明,道德迷失、正義沉默、價值淪落將造成嚴重的文化危機,進而阻礙社會健康發展。為此,應以唯物辯證法釋放與時代發展要求相適應的道德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

以“事實—價值”的辯證法審視馬克思正義論,有助於將其內在邏輯和張力引入實踐向度,進而把握在歷史唯物主義正義觀與規範正義論之間辯證聯繫的紐帶。這一紐帶並非重合表達正義的各種變幻無常的面孔,而是貫穿了事實判斷的真實性和價值判斷的主體性,融合了歷史正當性和道德有效性,使之在社會實踐中得到辯證的轉化,體現了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正義觀念與時俱進的規律。應當看到,與一個時代的生產方式相適應的正義觀念總是隨著時代變遷而發展,也在時代變遷的過程中體現直接現實性,進而形成與新的生產方式相適應的道德風尚,從中體現的辯證法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在這個意義上,倡導與生產方式相適應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就成為時代之所需。為此應當合理理解道德正義的有效性和現實性,建構與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相一致的程序正義和實質正義原則,確立在社會生活各領域實現起點公正、過程公正和結果公正的規範,使人們共享社會發展成果。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取向,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了正義從低階到高階的發展,較之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正義觀念,社會主義正義觀念因強調平等和共享而體現出優越性。當生產正義問題得到基本解決,就需要深入探究分配正義問題,儘可能避免因非選擇的偶然因素導致的實際所得的不平等,使人們合理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紅利,在社會分配中獲得其所應得,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從中可見,馬克思主義不存在道德空場,對一切在勞資交換中產生的實際上等於“盜竊”“搶劫”“侵佔”的行為進行道德譴責並努力在實踐中使之得到改變,是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應有之義。當然,這種譴責的出發點不僅是一種規範的道德主張,而且是致力於改變因貧富差距而產生的各種問題的實踐探索。實現分配正義,既需要有實踐基礎的規範,也需要有原則高度的實踐。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此,要創建更加和諧有序、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切實滿足人們平等發展的權利,靈活運用“事實—價值”的辯證法,使公平正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力彰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