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富春山居圖畫,尋訪黃公望隱居地

秋暑炎炎的八月,我開始了籌劃已久的沿富春江——新安江一線的人文山水旅行。從杭州出發,第一站我來到的是富陽廟山塢——元代畫家黃公望的結廬隱居地。

走進富春山居圖畫,尋訪黃公望隱居地

說起黃公望,自然會提到《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字子久,中國繪畫史上“元四家”之首。少逢亂世,青壯年熱衷仕途,作二十多年小吏,升遷在望時受牽入獄。出獄後靜慮苦思十三年,皈依全真道教,號“大痴道人”,七十歲時在富春江畔結廬隱居。終日徜徉在風景秀麗的富春山水之間,做一個悠遊自在的草民。79歲時開始創作後來舉世聞名的《富春山居圖》,成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走進富春山居圖畫,尋訪黃公望隱居地

《富春山居圖》為紙本水墨,取材富春江初秋之景,縱33釐米、橫848釐米,歷時三四載方成。畫中,溪山深遠,峰迴路轉,沙町平渚,雲煙掩映;亭臺橋舍,疏密有致,漁舟棹釣,悠然自得。用墨不事雕琢,渾樸天成,是元畫的代表作,被譽為“畫中蘭亭”。

黃公望村在富陽的郊外,距離杭州市區30多公里,傳說是黃公望晚年隱居並作《富春山居圖》的地方,現在已經被開發成旅遊景點。景點距離江邊公路有一公里,開發商看上了這裡的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和黃公望的文化商業價值,到處都在建設著高端別墅區。昔日的隱逸文化和出世精神早已被商業氣息所取代。假若黃公望今天還在這隱居的話,估計一定會找房搬家了吧。。。

走進富春山居圖畫,尋訪黃公望隱居地

景區里人為的痕跡很重,典型是那種附會名人而新造的景點。唯獨有一個上面寫有“元高士黃公望結廬處”的牌坊,還有一點年代感。所謂黃公望茅廬的地點,也只是根據推測的大致位置。寧靜幽深的黃公望茅廬更加是牽強附會的再造品。即使這樣,當我身處黃子久隱居過的大山深處,聽聞山溪潺潺,松風瑟瑟,我還是感悟到了幾百年前黃子久筆下的山水精神和隱逸文化。

走進富春山居圖畫,尋訪黃公望隱居地

黃公望一生坎坷,本名陸堅。幼年時父母雙亡,過繼給一黃姓人家,才改名黃公望。中年時做過一段時間的小官,後被人誣陷進了監獄,出獄後看破紅塵皈依了全真道教派,道號“大痴”。遊走於杭州一帶以算卦為生。

一個人真正的成熟,是從懂得認識自我開始的。看破紅塵的黃公望不再討好誰,也不再將時間浪費在無聊的人、無聊的事上,他過極簡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於是在他50歲的時候,他開始學習畫山水畫。

黃公望70歲的時候遊走到了富春江畔的廟山塢,便就此結廬住下,遇到好景就停下來畫,心隨念走,身隨緣走,在他刪繁就簡的人生裡,所到之處皆為風景。在他79歲的那一年,他開始創作後來舉世聞名的《富春山居圖》每天天一亮,黃公望就戴著竹笠,穿著芒鞋出門,沿江走數十里出去採風寫生,風雨無阻一畫就是四年。

走進富春山居圖畫,尋訪黃公望隱居地

當黃公望將《富川山居圖》畫完,他長舒一口氣,重重將筆扔入江中,長吁一聲:我完成了。隨後,他悄然在畫卷題字,舉手將自己用了全部生命完成的《富春山居圖》,贈予無用師弟。四年的嘔心瀝血,黃公望毫不在意,與其獲取浮名,不如一場君子之交。

一年後,黃公望長笑而逝。至今依然可以想到,六百多年前,一位元朝的老人離世,在離世時,臉上一定面帶微笑無比安詳,他的一生毫無遺憾地走了!

走進富春山居圖畫,尋訪黃公望隱居地

今天,學會了如何生存的我們,卻遠沒有學會如何生活。其實,每天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百分之九十九的事情,對於我們和別人而言,都是毫無意義的。黃公望就是這樣的人,他只把全部的精力放在自己關心、傾注的百分之一的美好事物上。

走進富春山居圖畫,尋訪黃公望隱居地

和普通人相比,黃公望也許是苦悶的,沒有燈紅酒綠,也沒有推杯換盞的聲色犬馬,而人的生命中最承受不起的不是勞苦、不是疲憊,而是輕浮,輕浮得沒有生命的重量、沒有生命的價值。

黃公望也是幸福的,在這副“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的畫裡,他找到了整個世界

走進富春山居圖畫,尋訪黃公望隱居地

離開黃公望的茅廬,在路邊看到了很多這樣的花,而我這個花盲竟然神奇的叫出了它的名字——曼莎珠華(彼岸花)。傳說這是一種生長在冥界,生生世世花不見葉,葉不見花的苦戀之花。

不知道它為何盛開在這裡,難道又是在講述一個關於前世和今生的故事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