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录取压线投档越来越少 报考竞争力越来越大

三本录取压线投档越来越少 报考竞争力越来越大

我省高考三本录取(含征集志愿)已经结束,从省招办发布的录取结果来看,今年三本录取数量依然持续上涨,三本录取比去年多了两千多人,考生对报考省内院校热度依然较高。

压线投档的院校越来越少,三本低分段考生报考时院校的选择面越来越窄。在三本录取中,最大的变化当属征集志愿中无最低位次的要求,这对报考三本没有被录取的考生而言,是一个利好消息。

文史类分数线多高于400分 理工类两所院校压线录取

今年进入到本科三批征集志愿环节的学校,文史类共有53所院校,共368个计划;本科三批征集志愿学校理工类共有85所院校,共541个计划。2017年三本征集志愿数据为:文史类总计有59所院校,共288个计划,理工类总计有85所院校,共442个计划。这意味着今年征集志愿文史和理工类计划均高于2017年。

其中,我省民办院校文史类征集志愿计划为234人,其中征集计划较多的有:西安欧亚学院(35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28人)、陕西服装工程学院(28人)、西京学院(25人)等;我省民办院校理工类征集志愿计划为263人,其中征集计划较多的有西京学院(105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30人)、陕西服装工程学院(23人)、西安欧亚学院(20人)等。

8月4日,省招办公布了2018年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本科三批录取正式投档情况,从投档统计表来看,文史类里,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录取最低分为364分,有9所院校录取分数线达到了400分以上;理工类里,西京学院和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录取最低分均为332分,有2所院校录取分数线达到了400分以上。

三本录取压线投档越来越少 报考竞争力越来越大

业内人士表示涨学费或影响考生报考

8月11日,西安思源学院校长助理兼招办主任马晓燕说,今年三本录取数量依然持续上涨,省内院校报考热度依然高,今年三本录取比去年多了两千多人;各个院校在我省均完成了招生计划,省内学校最低录取分数线出现了新的变化,说明各个学校在考生心目中的排名发生了变化。

马晓燕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一方面是各高校发展势态带给考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学费变化等原因。此次三本征集志愿各个学校都按照预期完成招生计划,受计划等因素三本落榜的考生也不少,建议考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分数和专业、就业等报考院校,平行志愿填报要有梯度。马晓燕提醒已被录取的考生,按时报到,做诚信考生,珍惜求学机会。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副院长徐炜表示,今年学校增加了270个本科计划,录取情况较好,且录取分数线偏高。此次三本征集志愿,学校共投放17个计划,全部录满且录取分数高于之前正录分数。

徐炜表示,考生在填报征集志愿时,为避免滑档,普遍比较谨慎、理性,基本不存在好高骛远的情况。所以也建议以后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掌握和学习填报志愿技巧,因为征集志愿院校的计划和专业偏少,而且录取分数也会偏高。

三本录取压线投档越来越少 报考竞争力越来越大

最大变化:征集志愿无最低位次要求

志愿填报专家薛梅总结说,2018年,文史类有240所、理工类有246所院校在陕西三本招生,其中有2所院校首次在陕西省三本招生,招生计划数多于2017年。理工类60多所院校的投档最低位次低于2017年,其余院校的投档最低位次均高于2017年;文史类院校2018年的投档最低位次近半数高于2017年,有半数院校的投档最低位次低于2017年。

薛梅表示,虽然三本总计划数增加了,但录取的竞争力并没有降低,尤其是理工类录取竞争力尤为激烈。三本录取中,最大的变化当属征集志愿中无最低位次的要求,这对报考三本没有被录取的考生是个利好消息。

三本录取压线投档越来越少 报考竞争力越来越大

压线投档院校越来越少 三本低分段考生吃亏

薛梅指出,从我省三本征集志愿数据来看,理工类有63所院校的325个招生计划,文史类有41所院校的307个计划,因为考生不服从调剂等原因进入征集志愿环节。2018年,文史类无压线录取院校,三本线上5分投档的院校只有6所;2017年有6所院校压线投档。2018年理工类有14所院校压线投档,2017年有13所院校压线投档。

对此,薛梅表示,2018年文史类和理工类均没有0投档院校,说明考生报考更为理性。2018年文史类虽然增加招生计划,但是压线投档院校及正式投档、征集志愿中的剩余计划都较少,录取竞争力较为激烈;2018年理工类正式投档中,未投档满额院校比2017年少8所,压线录取院校比2017年增加1所;征集志愿剩余计划数多于2017年,若考虑2018年增加招生计划数因素,剩余计划数近两年基本持平。

“压线投档的院校越来越少,说明三本报考的竞争力不断增强,意味着三本低分段考生报考时院校的选择面越来越窄,尤其是文史类考生,这一现象更为明显。因此,2019届处于三本低分段的考生,在报考时一定要更为谨慎。”薛梅提醒考生。 华商报记者 耿艳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