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興安嶺王者」,與鄂倫春最後的獵人面對面

祖輩以狩獵為生的鄂倫春族是中國55個少數民族之一。他們大部分生活在中國東北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交界的森林裡,因精騎善射被稱為“興安嶺王者”。早在1996年,鄂倫春自治旗就禁止了狩獵,至今已經過去了22年。所以,今天想要找到一名真正的鄂倫春獵人並非易事。好在我有走遍56民族的三次經歷,所以對鄂倫春同胞並不陌生。他們多次真誠地邀請我參加他們的聚會和節日慶典,我也曾有機會與他們一起採集山貨和模擬狩獵。也正因如此,我覺得我比常人更加熟悉和了解了鄂倫春人……今年國慶期間,在阿里河延楚卿大姐家中,我們受到了最熱情的接待。在這裡,我們再一次遇到獵人王大俊大哥。現在,同王大俊一樣會講鄂倫春語、會狩獵、穿狍皮衣服的人已沒有幾個。

尋找“興安嶺王者”,與鄂倫春最後的獵人面對面

尋找“興安嶺王者”,與鄂倫春最後的獵人面對面

尋找“興安嶺王者”,與鄂倫春最後的獵人面對面

圖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一種情感的寄託。鄂倫春最崇拜“白那恰”(山神),為了供奉山神,在山中選一高大的樹,砍去一塊樹皮,畫一個臉形。人們經過山神之地時,必須下馬灑酒、敬菸、磕頭、乞求等,禁忌繞道或喧譁;獵人在山上狩獵或捕魚時,無論吃飯或喝酒,都要先敬山神“白那恰”。獵人獵取到第一個野獸時一定要祭祀給山神。鄂倫春人認為如果觸犯了山神,不僅打不到野獸而且還會倒黴。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鄂倫春人怕打擾山神、惹惱山神的心理,後來逐步演變為禁忌坐大樹樁、禁忌亂伐樹木等護林行為,締造了人與自然交往與對話的神聖準則,維護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獵人王大俊跪拜在山神前,神目專注,面色虔誠。接著取下狍皮帽,頂禮膜拜,嘴裡唱起了讚頌的歌謠:“山神啊,請您賜福給我們,賜福給山林……”

尋找“興安嶺王者”,與鄂倫春最後的獵人面對面

尋找“興安嶺王者”,與鄂倫春最後的獵人面對面

尋找“興安嶺王者”,與鄂倫春最後的獵人面對面

鄂倫春族狩獵,有一定的組織形式。大致分為以“烏力愣”(子孫)為單位的集體出獵,以:“安額”為單位的狩獵小組和個體狩獵三種形式。“烏力愣”是同一父系的幾代子孫,是以同一血緣關係的人組織起來的狩獵組織,在生產力十分低下,只能使用弓箭、扎槍等原始工具的時期裡,人們要獵取獵物,尤其是獵取兇猛的動物時,只有靠集體的力量才有可能。有了火槍等先進的狩獵工具後,由三四人或五六人自願組織起來的臨時性的生產組織,鄂倫春語叫“安額”,狩獵結束,小組解散,下次出獵再重新組合。這樣的小組多半是由親戚或志趣相投的朋友組成的,“紅圍”(即好的狩獵季節)期一到,由一人發起,邀請幾個人一起出獵,就坐下來商量出獵的有關事項,並民主選舉狩獵組長“塔坦達”(即燃一堆火的狩獵組長),由他來指揮安排整個過程。

尋找“興安嶺王者”,與鄂倫春最後的獵人面對面

尋找“興安嶺王者”,與鄂倫春最後的獵人面對面

尋找“興安嶺王者”,與鄂倫春最後的獵人面對面

獵刀是鄂倫春人必備的狩獵工具之一,刀背沉厚,刀鋒犀利無比。鄂倫春人無論大人和孩子,對獵刀都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平時精心保護,插入刀鞘。刀鞘是用白樺樹丫子或水冬瓜樹根精雕細琢而成,乳白色的木質,透出龍飛鳳舞般的奇妙花紋。進山出獵,兇險異常,安危莫測,有經驗的獵手常常3把獵刀同時佩戴,兩腿、前胸各插一把。一旦遇到危險來不及用槍射擊時,用來與猛獸搏鬥,獵刀還有很多用處。剝獸皮、砍骨、剔肉;露營荒野時,鑿穿堅硬冰雪挖出山泉,供馬飲水喝;砍樹削枝,剝樺樹皮,割野草,架“斜仁柱”(撮羅子)、支蚊帳,加工出各所需的物品,樣樣都離不開獵刀。就是守坐在篝火旁吃著“手把肉”的時候,也要用獵刀刻刻削削,挑起一塊肥美的狍子肉送到嘴裡,別有風味。

尋找“興安嶺王者”,與鄂倫春最後的獵人面對面

尋找“興安嶺王者”,與鄂倫春最後的獵人面對面

尋找“興安嶺王者”,與鄂倫春最後的獵人面對面

槍架也是鄂倫春人狩措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鄂倫春人在長期的狩獵生活中養成了使用槍架的習慣。歷史上鄂倫春獵民曾使用“別拉彈克”槍,這種槍射程短,殺傷力差,如果第一槍不能命中,就會使千辛萬苦找到的獵物逃走。即使用現代步槍狩獵.高山密林中長途跋涉,使人氣喘不止,一旦發現獵物,很難穩住槍口。因此,獵手在生活實踐中,體驗到了“快”與“慢”的辯證關係和“欲速則不達”的哲理,非常重視搶架的使用,射擊技巧也日漸精熟。獵手右手拿槍,左手可以同時支好槍架,出手槍響:槍響見物,“神槍手”的美名絕不是虛傳。

尋找“興安嶺王者”,與鄂倫春最後的獵人面對面

尋找“興安嶺王者”,與鄂倫春最後的獵人面對面

尋找“興安嶺王者”,與鄂倫春最後的獵人面對面

祖輩給鄂倫春人傳下來打圍的規矩:打大不打小、打公不打母。不準打正在交配中的動物。狍子的公母能看出來,母的頭上沒有角,公的才有角。如果沒有這個規矩,山上的野獸早就打光了!早些年,沒有禁獵,也沒有“野生動物保護法”,是鄂倫春人在“心”裡自己管著自己!鄂倫春人將一年分為鹿胎期、鹿茸期、鹿尾期與細毛期,在鹿尾期是絕對不能獵鹿的;鄂倫春人在出獵時還禁忌打殺鴻雁、天鵝與鴛鴦等,這實際上是怕破壞動物的夫妻生活。鄂倫春人在打獵時也不能唱歌跳舞,更不準咒罵獵物,如說“一定把它的頭割下來”或“把它的腿打斷”等之類的話,他們認為這樣做會驚嚇動物並遭到報應,因為打獵僅是鄂倫春族的生存之道,並不是什麼遊玩消遣,表現出不得不傷害生命的現實處境。鄂倫春人出獵時禁忌說大而空的話,比如不準說“我一定能打獲很多獵物”等等,否則獵人什麼動物也獵取不到,這也起到對貪婪之心的警示作用。

尋找“興安嶺王者”,與鄂倫春最後的獵人面對面

尋找“興安嶺王者”,與鄂倫春最後的獵人面對面

尋找“興安嶺王者”,與鄂倫春最後的獵人面對面

多年的狩獵經驗,讓鄂倫春人總結出了眾多的尋獵技巧。一個成熟的獵手,見到野獸的蹤跡後,就能看出此動物所走的方向、時間長短,甚至判斷出公母來,準確地判斷出動物在什麼方位,根據山形、風向去尋找,十有八九能獵到。狩獵具有一定的季節性。春季的二三月份為鹿胎期,夏季的六七月份為鹿茸期,秋季的九、十月份為鹿尾期,落雪後的冬季為打皮子和打肉期,是打獵的黃金季節,統稱為“紅圍”期。比如,狍子屎,折個樹枝,往上面一劃,新拉的屎,刷刷地,還沒凍住呢。它肯定剛過去。稍微硬點兒,過去的時間不長,離著還不太遠。凍成硬疙瘩蛋子了,肯定老長時間了。野獸多少也有規律可循,比如有的地方今年橡子可多了,野豬就會多,因為野豬主要吃橡子和草根啥的。明年橡子少了,它就挪別的地方了。

尋找“興安嶺王者”,與鄂倫春最後的獵人面對面

尋找“興安嶺王者”,與鄂倫春最後的獵人面對面

鄂倫春族人遊獵時的房舍,是由遊獵的生活方式決定的,其房舍的建造不僅適應一年四季的季節變化,也要適應不停遊動的遊獵生活。“斜仁柱”就是其最主要的住所。就是用木杆搭蓋起來的簡陋的圓錐形住屋,俗稱“撮羅子”。建造斜仁柱時,首選是河川較多背靠樹林的向陽坡地,或者是選擇半山腰的向陽地,也有的選擇丘陵地,而且又適宜夏季生活通風好蚊蟲少的地方。冬季則選擇枯樹較多容易取燒柴,便於出入行獵的地方。斜仁柱從氏族部落搭建佈局特徵來看,都是呈“一“字形的面向陽的排列。這表明在氏族部落中沒有貴賤之分,大家一律平等。斜仁柱的頂部開口為通風和室內篝火的煙道。斜仁柱室內地面中央設有篝火,其上有三角形支架,支架上吊有雙耳鐵鍋,可以隨時煮食。斜仁柱內部除了門口外都是鋪位,先用乾草鋪上厚厚的一層,然後在上面鋪上狍、犴或是鹿皮(多半是鞣製的軟獸皮)縫成的褥子。

尋找“興安嶺王者”,與鄂倫春最後的獵人面對面

尋找“興安嶺王者”,與鄂倫春最後的獵人面對面

鄂倫春人對大自然有著特殊的感情。他們在常年野外生活中認識到,大自然是人類的母親,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條件。保護自然,才能使人類的生活得以長遠保證。否則,遲早會導致人類自身的毀滅。鄂倫春人在野外生火取暖、做飯,也從不砍活樹,而是到河邊撿一些“漂流木”,或在林中撿一些倒木之類燒火。每年做樺皮船時,才不得已砍伐一些活樹做材料。在森林中生活,鄂倫春人最注意的就是防火。“一點星星火,可毀萬年林”成為人們的口頭禪。人們搬遷的時候,都會把篝火的灰燼埋在含有水分的土裡,再用腳結結實實地踩好。當雷擊等原因造成森林火災時,鄂倫春人都會全力以赴,與大火做殊死的搏鬥,不惜用生命的代價去保護森林。獵人捕到獵物後如遇到沒捕到獵物的獵人,即使互不相識,也大方地分給對方一半獵物或全部送給;路遇別人,把刀交給對方,讓對方隨便切割把肉拿走;獵獲回來後,把獵物平均分給各家,自家留最不好部位的肉。

尋找“興安嶺王者”,與鄂倫春最後的獵人面對面

尋找“興安嶺王者”,與鄂倫春最後的獵人面對面

尋找“興安嶺王者”,與鄂倫春最後的獵人面對面

尋找“興安嶺王者”,與鄂倫春最後的獵人面對面

王成,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總策劃,媒體撰稿人,樂途旅遊網超級靈感旅行家。工農商學兵貌似佔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詩和遠方。惟願我們在行走中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本文圖片和文字所有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署名,未經許可請勿用於商業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請與作者聯繫。(微信:18612630430)

尋找“興安嶺王者”,與鄂倫春最後的獵人面對面

尋找“興安嶺王者”,與鄂倫春最後的獵人面對面

尋找“興安嶺王者”,與鄂倫春最後的獵人面對面

尋找“興安嶺王者”,與鄂倫春最後的獵人面對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