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兴安岭王者”,与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面对面

祖辈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大部分生活在中国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交界的森林里,因精骑善射被称为“兴安岭王者”。早在1996年,鄂伦春自治旗就禁止了狩猎,至今已经过去了22年。所以,今天想要找到一名真正的鄂伦春猎人并非易事。好在我有走遍56民族的三次经历,所以对鄂伦春同胞并不陌生。他们多次真诚地邀请我参加他们的聚会和节日庆典,我也曾有机会与他们一起采集山货和模拟狩猎。也正因如此,我觉得我比常人更加熟悉和了解了鄂伦春人……今年国庆期间,在阿里河延楚卿大姐家中,我们受到了最热情的接待。在这里,我们再一次遇到猎人王大俊大哥。现在,同王大俊一样会讲鄂伦春语、会狩猎、穿狍皮衣服的人已没有几个。

寻找“兴安岭王者”,与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面对面

寻找“兴安岭王者”,与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面对面

寻找“兴安岭王者”,与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面对面

图腾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鄂伦春最崇拜“白那恰”(山神),为了供奉山神,在山中选一高大的树,砍去一块树皮,画一个脸形。人们经过山神之地时,必须下马洒酒、敬烟、磕头、乞求等,禁忌绕道或喧哗;猎人在山上狩猎或捕鱼时,无论吃饭或喝酒,都要先敬山神“白那恰”。猎人猎取到第一个野兽时一定要祭祀给山神。鄂伦春人认为如果触犯了山神,不仅打不到野兽而且还会倒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鄂伦春人怕打扰山神、惹恼山神的心理,后来逐步演变为禁忌坐大树桩、禁忌乱伐树木等护林行为,缔造了人与自然交往与对话的神圣准则,维护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猎人王大俊跪拜在山神前,神目专注,面色虔诚。接着取下狍皮帽,顶礼膜拜,嘴里唱起了赞颂的歌谣:“山神啊,请您赐福给我们,赐福给山林……”

寻找“兴安岭王者”,与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面对面

寻找“兴安岭王者”,与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面对面

寻找“兴安岭王者”,与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面对面

鄂伦春族狩猎,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大致分为以“乌力愣”(子孙)为单位的集体出猎,以:“安额”为单位的狩猎小组和个体狩猎三种形式。“乌力愣”是同一父系的几代子孙,是以同一血缘关系的人组织起来的狩猎组织,在生产力十分低下,只能使用弓箭、扎枪等原始工具的时期里,人们要猎取猎物,尤其是猎取凶猛的动物时,只有靠集体的力量才有可能。有了火枪等先进的狩猎工具后,由三四人或五六人自愿组织起来的临时性的生产组织,鄂伦春语叫“安额”,狩猎结束,小组解散,下次出猎再重新组合。这样的小组多半是由亲戚或志趣相投的朋友组成的,“红围”(即好的狩猎季节)期一到,由一人发起,邀请几个人一起出猎,就坐下来商量出猎的有关事项,并民主选举狩猎组长“塔坦达”(即燃一堆火的狩猎组长),由他来指挥安排整个过程。

寻找“兴安岭王者”,与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面对面

寻找“兴安岭王者”,与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面对面

寻找“兴安岭王者”,与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面对面

猎刀是鄂伦春人必备的狩猎工具之一,刀背沉厚,刀锋犀利无比。鄂伦春人无论大人和孩子,对猎刀都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平时精心保护,插入刀鞘。刀鞘是用白桦树丫子或水冬瓜树根精雕细琢而成,乳白色的木质,透出龙飞凤舞般的奇妙花纹。进山出猎,凶险异常,安危莫测,有经验的猎手常常3把猎刀同时佩戴,两腿、前胸各插一把。一旦遇到危险来不及用枪射击时,用来与猛兽搏斗,猎刀还有很多用处。剥兽皮、砍骨、剔肉;露营荒野时,凿穿坚硬冰雪挖出山泉,供马饮水喝;砍树削枝,剥桦树皮,割野草,架“斜仁柱”(撮罗子)、支蚊帐,加工出各所需的物品,样样都离不开猎刀。就是守坐在篝火旁吃着“手把肉”的时候,也要用猎刀刻刻削削,挑起一块肥美的狍子肉送到嘴里,别有风味。

寻找“兴安岭王者”,与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面对面

寻找“兴安岭王者”,与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面对面

寻找“兴安岭王者”,与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面对面

枪架也是鄂伦春人狩措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鄂伦春人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养成了使用枪架的习惯。历史上鄂伦春猎民曾使用“别拉弹克”枪,这种枪射程短,杀伤力差,如果第一枪不能命中,就会使千辛万苦找到的猎物逃走。即使用现代步枪狩猎.高山密林中长途跋涉,使人气喘不止,一旦发现猎物,很难稳住枪口。因此,猎手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到了“快”与“慢”的辩证关系和“欲速则不达”的哲理,非常重视抢架的使用,射击技巧也日渐精熟。猎手右手拿枪,左手可以同时支好枪架,出手枪响:枪响见物,“神枪手”的美名绝不是虚传。

寻找“兴安岭王者”,与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面对面

寻找“兴安岭王者”,与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面对面

寻找“兴安岭王者”,与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面对面

祖辈给鄂伦春人传下来打围的规矩:打大不打小、打公不打母。不准打正在交配中的动物。狍子的公母能看出来,母的头上没有角,公的才有角。如果没有这个规矩,山上的野兽早就打光了!早些年,没有禁猎,也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是鄂伦春人在“心”里自己管着自己!鄂伦春人将一年分为鹿胎期、鹿茸期、鹿尾期与细毛期,在鹿尾期是绝对不能猎鹿的;鄂伦春人在出猎时还禁忌打杀鸿雁、天鹅与鸳鸯等,这实际上是怕破坏动物的夫妻生活。鄂伦春人在打猎时也不能唱歌跳舞,更不准咒骂猎物,如说“一定把它的头割下来”或“把它的腿打断”等之类的话,他们认为这样做会惊吓动物并遭到报应,因为打猎仅是鄂伦春族的生存之道,并不是什么游玩消遣,表现出不得不伤害生命的现实处境。鄂伦春人出猎时禁忌说大而空的话,比如不准说“我一定能打获很多猎物”等等,否则猎人什么动物也猎取不到,这也起到对贪婪之心的警示作用。

寻找“兴安岭王者”,与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面对面

寻找“兴安岭王者”,与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面对面

寻找“兴安岭王者”,与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面对面

多年的狩猎经验,让鄂伦春人总结出了众多的寻猎技巧。一个成熟的猎手,见到野兽的踪迹后,就能看出此动物所走的方向、时间长短,甚至判断出公母来,准确地判断出动物在什么方位,根据山形、风向去寻找,十有八九能猎到。狩猎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春季的二三月份为鹿胎期,夏季的六七月份为鹿茸期,秋季的九、十月份为鹿尾期,落雪后的冬季为打皮子和打肉期,是打猎的黄金季节,统称为“红围”期。比如,狍子屎,折个树枝,往上面一划,新拉的屎,刷刷地,还没冻住呢。它肯定刚过去。稍微硬点儿,过去的时间不长,离着还不太远。冻成硬疙瘩蛋子了,肯定老长时间了。野兽多少也有规律可循,比如有的地方今年橡子可多了,野猪就会多,因为野猪主要吃橡子和草根啥的。明年橡子少了,它就挪别的地方了。

寻找“兴安岭王者”,与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面对面

寻找“兴安岭王者”,与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面对面

鄂伦春族人游猎时的房舍,是由游猎的生活方式决定的,其房舍的建造不仅适应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也要适应不停游动的游猎生活。“斜仁柱”就是其最主要的住所。就是用木杆搭盖起来的简陋的圆锥形住屋,俗称“撮罗子”。建造斜仁柱时,首选是河川较多背靠树林的向阳坡地,或者是选择半山腰的向阳地,也有的选择丘陵地,而且又适宜夏季生活通风好蚊虫少的地方。冬季则选择枯树较多容易取烧柴,便于出入行猎的地方。斜仁柱从氏族部落搭建布局特征来看,都是呈“一“字形的面向阳的排列。这表明在氏族部落中没有贵贱之分,大家一律平等。斜仁柱的顶部开口为通风和室内篝火的烟道。斜仁柱室内地面中央设有篝火,其上有三角形支架,支架上吊有双耳铁锅,可以随时煮食。斜仁柱内部除了门口外都是铺位,先用干草铺上厚厚的一层,然后在上面铺上狍、犴或是鹿皮(多半是鞣制的软兽皮)缝成的褥子。

寻找“兴安岭王者”,与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面对面

寻找“兴安岭王者”,与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面对面

鄂伦春人对大自然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在常年野外生活中认识到,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保护自然,才能使人类的生活得以长远保证。否则,迟早会导致人类自身的毁灭。鄂伦春人在野外生火取暖、做饭,也从不砍活树,而是到河边捡一些“漂流木”,或在林中捡一些倒木之类烧火。每年做桦皮船时,才不得已砍伐一些活树做材料。在森林中生活,鄂伦春人最注意的就是防火。“一点星星火,可毁万年林”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人们搬迁的时候,都会把篝火的灰烬埋在含有水分的土里,再用脚结结实实地踩好。当雷击等原因造成森林火灾时,鄂伦春人都会全力以赴,与大火做殊死的搏斗,不惜用生命的代价去保护森林。猎人捕到猎物后如遇到没捕到猎物的猎人,即使互不相识,也大方地分给对方一半猎物或全部送给;路遇别人,把刀交给对方,让对方随便切割把肉拿走;猎获回来后,把猎物平均分给各家,自家留最不好部位的肉。

寻找“兴安岭王者”,与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面对面

寻找“兴安岭王者”,与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面对面

寻找“兴安岭王者”,与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面对面

寻找“兴安岭王者”,与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面对面

王成,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总策划,媒体撰稿人,乐途旅游网超级灵感旅行家。工农商学兵貌似占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诗和远方。惟愿我们在行走中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本文图片和文字所有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请与作者联系。(微信:18612630430)

寻找“兴安岭王者”,与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面对面

寻找“兴安岭王者”,与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面对面

寻找“兴安岭王者”,与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面对面

寻找“兴安岭王者”,与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面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