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讀史之大唐(132):玄武門之變5——決定天下命運的一箭

第一篇 創始團隊:最初的神明(134)

李世民設伏的地點,在一個叫作臨湖殿的建築附近。太極宮內有三個大的人工湖:東邊一個叫東海池,西邊兩個叫北海池、南海池。叫臨湖殿這名字,應當靠著某個海池。

建成、元吉至臨湖殿,覺變,即撥馬欲東歸宮府。世民從而呼之,元吉張弓射世民。

李建成他們看到什麼了?大驚失色、掉頭就往家跑。歷史沒有明確記載。如果硬要給出一個答案,我選擇李世民那一身令敵人聞風喪膽的玄甲。

作為戰術大師,李世民不會把九個人搞成一字長蛇陣,他肯定要布口袋陣。正面迎敵的是他自己;包抄的,我估計應該是尉遲敬德。

沒有李建成和李元吉帶隨從入宮的記錄。面對披盔帶甲、拉著個臉的李世民他們,傻子也知道大事不好。李世民喊了句什麼不清楚,照他以往的慣例,一般都是些比較囂張、挑釁性的語言,什麼‘我秦王也’、‘不服來戰’之類的喊話。李建成大概只顧逃命,沒見其它反應,有反應的是李元吉。

李元吉武功高強(‘

元吉素驍勇’),而且跟著李世民久經戰陣,畢竟心理素質強一點。倉猝之中,仍舊張弓搭箭來射李世民。

對古代這些從小習藝的人來說,在喊話可及的範圍內,基本上是‘瞄準即命中’。李淵怎麼討到李世民他們老媽做老婆的?靠的就是箭法

李淵老丈人叫竇靜,是南北朝時周武帝的連襟。生了一個女兒才貌雙全,上門提親的人踏破了門檻。竇靜叫人在屏風上畫了兩隻孔雀,來相親的小夥子別管多帥,先發給你兩支箭,能射中孔雀眼睛才有資格和小姐面談。‘前後數十輩莫能中。高祖後至,兩發各中一目。毅大悅,遂歸於我帝。

有這種遺傳和家教,幾個兒子箭術水平差不到哪裡去。不一定象老爹那樣次次10.9環,起碼九環十環、射個大活人是絕對沒問題的。李世民就曾經跟尉遲敬德吹牛:‘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

然而,面對李元吉的致命威脅,李世民沒有絲毫的慌亂和猶豫。他穩

穩地張滿弓,射出決定此生勝負的一箭。

世民射建成,殺之。

二十餘年的兄弟情分、十年的奪嫡之爭,這一箭射出,從此了斷。

倒黴的李建成連句臺詞都沒撈上,就被李世民送去見了老孃。這裡,我們暫且讓畫面定格,先回答一個小問題:李世民為什麼拿李元吉當空氣、一心對付李建成呢?

這似乎是個很簡單的問題,專家們也輕鬆給出答案:因為李建成是男一號,解決他就是解決主要矛盾,李元吉可以先放放。

這個答案不能讓人滿意。

消滅敵人為了保存自己。我軍講戰略戰術,第一條就說:戰爭的目的一是保存自己、二是消滅敵人。自己生存都保障不了的情況下,還談什麼消滅敵人?

身為一流的指揮員,說李世民不拿敵人的反擊當回事,這也完全說不通。一個最差勁的作戰參謀,也知道第一步是研究敵人,叫作‘一敵情、二我情、三戰場環境’。李世民一貫的風格是‘

先為不可勝’。對方會怎麼反擊、怎麼確保自身的安全,絕對是他戰前考慮的一個重點。

唯一的解釋,還是在盔甲上。

在重甲面前,弓箭的威脅大大降低。《資治通鑑》載:‘世民自起兵以來,前後數十戰,常身先士卒,輕騎深入,雖屢危殆而未嘗為矢刃所傷。’是他運氣好嗎?運氣也好就是了,但不可能全靠運氣。俗話說‘刀箭不長眼’,但拿刀箭的人是長了眼的。象李世民這樣的角色,放到哪裡都是重點打擊對象。他屢屢衝鋒陷陣,嚴重的時候坐騎都當場被射殺,怎麼就他沒事呢?

說明裝備很重要。

在使用機械力的強弩普及之前,重甲騎兵就是弓兵的一個噩夢。除非你有李淵那樣射中孔雀眼睛的本事,前提還要敵人站著不動。所以才會有李世民堂弟、淮陽王李道玄那種情況:‘飛矢集其身如蝟毛’——人被射得象個刺蝟,照樣來去如飛。

輕鬆讀史之大唐(132):玄武門之變5——決定天下命運的一箭

有了重甲護身,李世民才有把握敵人不會構成威脅。這次伏擊,將是一場單方面的屠殺。

再回到事發現場。

李元吉的威脅,最終以一種奇特的方式呈現:‘元吉張弓射世民,再三不彀。’彀(gòu),就是張滿弓的意思。李元吉平時挺厲害,今天出了怪事,連續幾次都沒把弓拉滿,自然也就無法射準。這時旁邊的人已經出手,亂箭把他射下馬。本來李世民這個神射手再發一箭,就可以結束戰鬥了。但不知是心理緊張,還是幹掉大哥後一下子洩了勁,又一樁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發生了:‘世民馬逸入林下,為木枝所掛,墜不能起。元吉遽至,奪弓將扼之。

千軍萬馬中都沒有倒地不起過,今天算是名符其實地栽了。而且那馬好死不死,偏偏跑到李元吉跟前。李世民一身重甲摔了個眼冒金星,半天爬不起來。李元吉一看:‘天意!’一把奪過李世民的弓,準備結果了他為大哥報仇。

然而,兩條腿畢竟跑不過四條腿。

敬德躍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殺之。

當年李元吉和尉遲敬德比武過招,連著三次被人家空手奪白刃,從此在心底埋下了對尉遲敬德的恐懼。這種恐懼,在關鍵時刻救了李世民的性命。尉遲敬德這次再也不用手下留情了,作為大唐第一號戰神,乾淨利落地結果掉李元吉。

輕鬆讀史之大唐(132):玄武門之變5——決定天下命運的一箭

文中記載李元吉逃跑的方向,是他原先住過的武德殿。這是事件發生於宮內的有力證據。因為如果在玄武門外,隔著城牆,是不可能知道他要往城內哪個具體地點逃跑的。另外,《舊唐書·長孫無忌傳》載:‘無忌與尉遲敬德……等九人,入玄武門討建成、元吉。’也明確說是進了玄武門。

按照事先的計劃,一號、二號目標已經完成定點清除。雖然有點波折,總體還算順利。然而,這僅僅是行動的第一個階段。李世民下一步,將面對最終的‘零號目標’——李淵。

如何控制李淵,成了‘玄武門事變’中最大的空白和疑團。

本篇修訂版,可關注微信公眾號‘ 一分鐘神思漫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