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股權激勵已成爲中小企業的剛需?

很多人覺得:做股權激勵的往往是大型跨國公司、上市公司或者龍頭企業,對我們這些非上市企業,甚至是剛剛起步的中小企業來講,這個時候談股權,會不會太早、沒有必要呢?

其實不然,中小企業更需要做股權激勵。

為什麼說股權激勵已成為中小企業的剛需?

”企業越小,越要進行股權激勵,因為和大企業相比,小企業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三無品牌,拿什麼吸引和留住人才?靠的就是股權激勵。“

“既然不能給予員工現在,就要給予員工希望與未來!”

不管是對內的激勵還是對外的融資,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其實是企業的自身發展問題。企業的自身發展離不開企業的業績目標,業績目標完成得好,企業發展得好。員工早一天“當家做主”,和企業同進退,整個企業才能早擰成一股繩,為自己的業績、部門的業績、企業的業績出工出力。

股權激勵拯救了華為

談股權激勵,不能避開華為公司。

為什麼說股權激勵已成為中小企業的剛需?

當初任正非憑藉著幾萬元、幾個人開始創業,2015 年,華為已發展成為年產值千餘億,員工將近17 萬人的企業。

華為的股權激勵也是被生存危機給逼出來的。

任正非43歲才開始創業,當時他一家人還住在簡易棚屋裡。辦公室和生產地是租賃的,因租金拮据,每過一兩個月就要搬一次辦公室。華為在極為艱難和簡陋的環境中,瞄準世界一流科技搞研發,所以在研發方面不斷加大投資,讓當時收入並不高的華為出現了生存危機。

華為員工工資只能拿一半,而且還不知哪天能發下來;經常半年發不出工資,很多時候發工資都是打白條。員工私下議論得最多的是公司哪天會倒閉,擔心白條上的另一半工資打了水漂。

為什麼說股權激勵已成為中小企業的剛需?

面對這樣的危機,作為公司的決策者任正非沒有放棄鉅額研發計劃,仍然堅持自己的夢想和華為基本法。

有一次任正非聽父親講述,民國年間,企業都是大老闆投資,再請掌櫃的。掌櫃不出錢,卻每年可以有4至6成的分紅。掌櫃的都是自己給自己加壓。

父親的話啟發了任正非。他立即做了兩項改革:

第一,帶頭將自己持有的部分股權轉讓出去,將拖欠員工的工資、獎金轉換為員工持有的股權;

第二,儘管資金緊張,但對於執意要離職的員工,從來不拖欠工資。

這兩項改革很管用,團隊人員很快穩住了。分到股權的員工都勒緊褲帶全力以赴投入工作,客戶一有需要,就立刻出發,現場不解決完問題就不回家。

那時,華為“床墊文化”已經盛行起來了。問題解決小組或研發團隊成員,常常拉個床墊睡在工作現場。幾乎每個開發人員都有一張床墊,卷放在鐵櫃的底層,辦公桌的下面。午休時,席地而臥;晚上加班,整夜不回宿舍,就這一張床墊,累了睡,醒了爬起來再幹。

1990年,華為第一次提出內部融資、員工持股的概念。當時參股的價格為每股10元,以稅後利潤的15%作為股權分紅。那時,華為員工的薪酬由工資、獎金和股票分紅組成,這三部分數量幾乎相當。其中股票是在員工進入公司一年以後,依據員工的職位、季度績效、任職資格狀況等因素進行派發,一般用員工的年度獎金購買。如果新員工的年度獎金不夠派發的股票額,公司幫助員工獲得銀行貸款購買股權。

華為採取這種方式融資,一方面減輕了公司現金流壓力,另一方面增強了員工的歸屬感,穩住了創業團隊。

股權激勵已成為企業的剛需

為什麼說股權激勵已成為中小企業的剛需?

企業的核心問題是人的問題,對於行業來說核心人才和高端人才是有限的,企業想取得更大的發展,就要站在行業或產業發展的格局上,把行業內的優秀人才想辦法吸引到自己的企業,同時自己也可以培養出行業需要的高端人才。不管是吸引人才還是培養人才都需要有一套很好的利益分配機制,從這個角度來說,股權激勵是企業家必須要做的事情,越早做越能搶佔先機!

股權激勵的核心,是要讓員工從打工者變為企業主人翁,將自身利益與股東利益緊密結合,積極主動地關心企業的長期健康發展與價值增長推動企業一步一步走向輝煌。

何時壘下股權激勵金字塔的“第一塊磚”,與企業的未來息息相關。企業要想走得長遠,必須要在團隊中注入思想、導入文化,從而形成企業獨特的靈魂,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好的利益分配機制,這是員工自動自發工作的動力和源頭。

格局決定結局

為什麼說股權激勵已成為中小企業的剛需?

“商人看比例,而企業家看絕對值。”

老闆們關注自己的股份有多少,常常期望自己是百分百控股,完完全全擁有公司的治理權,擁有絕對的決策權,能隨心所欲。這就是普通商人的思維。

縱觀全世界,只要是你叫得出名字的企業家,比爾•蓋茨、巴菲特、任正非、馬雲……大到全世界頂級富翁,小到中國的商界領袖,他們手中的持股比例並不多,因為每個企業的發展都是逐漸稀釋股權的過程,雖然表面上是稀釋,但實際上是股權的價值不斷放大的過程。

我們有太多老闆,在企業持股超過20% 甚至超過50%,但每到發工資的時候,他們就要到處籌錢解決員工本月的工資問題,儘管股份比例很大,但是財富並不多。

有的人會想:如果我百分百控股,今年賺1000萬元,這1000萬元都是我的!如果有30%的股份釋放出去,那我只能分得700萬元。這是職業經理人的思維,直接做減法。

過去老闆百分百控股,只能創造1000萬元的價值,而如果把30%的股份分給5個甚至10個高級人才,那麼就可能會創造5000萬元的價值。老闆的持股比例看似小了,但是獲利的絕對值卻大了。

有一句話叫“火車跑的快,全憑車頭帶”。但今天全憑車頭帶的火車跑的快還是不快呢?相比動車就不快了,因為動車每節車廂都有發動機。同樣的道理,全憑老闆帶動發展的企業,跑不過老闆和員工上下一心的企業,這也就是,格局決定結局。

籌碼決定忠誠

為什麼說股權激勵已成為中小企業的剛需?

每個人都渴望他人忠誠,但是我們自己是否會輕易忠誠於別人呢?要想得到別人的忠誠,必須給別人一個忠誠的理由。

我們清楚的知道,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忠誠,只有彼此的依賴。

在商海中,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但是有永遠的利益。企業絕對需要忠誠,唯有上下同欲,唯有夢想、方向、價值觀完全一致,企業方可有大成。然而,員工憑什麼要忠誠於你?你是不是給了員工絕對忠誠於你的理由?這就是我們所謂的“籌碼”。

在企業裡,是有能力的人比較忠誠,還是沒有能力的人比較忠誠?一般而言,有能力的人跳槽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有能力,到任何地方都能找到工作,也許下一站會比這裡更好。所以,當企業給不了他們想要的,他們就會想著離開。也許在管理者看來,他們是企業的不安定因素,不會忠誠於自己。相比之下,那些沒有能力的人,安於現狀,看起來是更忠誠於企業,但他們整天抱著混日子的心態得過且過,對企業發展來講恰恰是無濟於事的。

為什麼做股權激勵?道理顯而易見,因為籌碼決定忠誠。

中小企業如何實行股權激勵?

中小企業如何實行股權激勵?和大企業沒有本質的區別。

一個困擾中小企業的問題就是給予股權的員工如果離職的話,股份如何轉讓的問題,公司法對股份轉讓有明確規定,如果持有股份的人不肯轉讓或者對轉讓價格不滿意,由此帶來的糾紛會埋下潛在的隱患。

企業總是缺錢、缺人、缺激勵,然而又找不到最優的解決辦法。眾多企業家為此苦惱不已,想做股權激勵,又不知從何處入手、何時入手;顫顫巍巍做起了股權激勵,又不知關鍵在哪兒,懸著的一顆心總也放不下。其實,股權激勵本身是很容易解釋的,但想做優、做精卻並不簡單。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