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在心,筆有意

如今生活節奏太快,我們太忙了,忙的沒時間靜下來讀一本書,沒時間打磨自己的寫作的技能。盲目的相信“7天掌握寫作技能”、“21天稿費過萬”這些課程,白白讓自己當了韭菜,浪費了時間。

幾百年前荀子就在《勸學》中就說過:“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寫作更是如此,需要積累,需要反覆打磨。

地基不穩,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很容易被淘汰。

葉聖陶先生和夏丏尊先生在1934出版了一本關於讀寫的書——《文心》,時至今日,依然暢銷。這本書原本是寫給中學生的,說來慚愧,我雖然讀到了研究生,但裡面很多東西於我,是新知,而且是觸及心靈的新知。

文在心,筆有意

兩位作者我們並不陌生,語文課本中《荷花》、《爬山虎的腳》、《記金華的雙龍洞》等文章都出自葉聖陶先生之手。著名詩人臧克家曾經說過:“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大字是做人的一種美德,我覺得葉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另一個作者夏丏尊,是著名的文學家、語文學家,同時還是葉聖陶先生的親家,《文心》便是兩位老人送人兒女的新婚禮物。

這本書按照學習語文的邏輯順序寫成,由易到難由基礎到高階,正如書中故事的情節,一個老師從一年級到三年級的講課內容。這個邏輯也可以作為我們學習的順序。

關於讀寫,陸游曾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昇華。

文在心,筆有意

對讀書我們有個誤解,只要讀書就是好的。其實不然。葉聖陶先生說,亂讀不但無益,而且有害。亂讀會浪費我們的時間與精力,而時間和精力是不可再生資源,無論用多少錢都買不回上一分鐘。

讀書貴在新得,作文貴在新味,最重要的是觸發的功夫。

所謂觸發,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讀書時對於書中某一句話,覺到與平日所讀過的書中某處有關係,就是觸發;覺到與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種印證,是觸發。覺到可以作為將來某種理論說明的例子,是觸發;這是就讀書說的。

我理解觸發就是共情,就是讀到一句話時所想到的東西。比方說,我在讀《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時,將松子的命運對應到了女作家蕭紅的身上,她們都是一生追愛而不得的女子。

再比如,當讀到“讀書貴在新得”時,我在思考,讀什麼書才能有新得。鼴鼠的土豆曾經說過,想要了解一個領域就去做主題閱讀,精讀4~5本好書,對這個領域就能瞭解個七七八八。

《文心》中說,讀書時字典最要緊。這放在現在同樣適用,儘管我們有百度,但打開百度很可能被其他具有誘惑力的信息吸引,等回過神早已忘記查字典這事兒了。

當然也不是說百度完全沒有用。如果想要好好地鑑賞一篇文章,預備知識是必要的。這些預備知識,可以是,作者的生平,作品的緣起,以及其他種種與這作品有關聯的事件。有了互聯網,查這些信息將毫不費力。

讀到這裡,我又有了新的觸發點。上面提到了觸發信息,總是靈光閃現,很快消失,怎麼才能記住這些信息呢。寫讀書筆記。

關於讀書筆記,最貼近本書觀點的就是“摘抄+聯想”法,由日本作家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一書中最先提出。竅門就是,詳細的記錄自己此時此刻的想法,這些想法將成為寫作時不可獲取的寶貴素材。

說完了讀,我們來說說寫。

文在心,筆有意

什麼是好文章?葉聖陶和夏丏尊先生認為,好的文章是具有“知”、“情”、“意”的文章。他們進一步解釋到:

普通心理學家分為知、情、意三種。知是知識,情是感情,意是意欲。

對於一事物,明瞭它是什麼,與別的事物有什麼關係,這是知的作用。

對於一事物,發生喜悅、憤怒或悲哀,這是情的作用。

對於一事物,要想把它怎麼處置,這是意的作用。

文字是心的表現,也可有三種分別,就是知的文、情與文與意的文。

情義不經知識的駕馭,就成了盲目的東西。換句話說,好的文章,是由知識做基礎的,依據情感與立意將各處收集來的零散的信息,在大腦中進行整合,形成自己的知識,再將知識與觸發點連接,昇華形成一篇有邏輯的文章。

評判一篇文章,一般會注意三個方面:一是文法上有無毛病,二是用詞適當與否,三是思想的新鮮、正確、豐富與否。

思想內容是靠多讀書多體驗的,普通人只有普通人的思想,無法可求速效,只要終身修養。一般人平常的所犯的毛病是文法的不正與用詞的不當。

解決這個問題,有三個注意事項。一是注意起承轉合的地方,寫文和說話一樣,一定要在承接和轉折的地方留心。因為一句話中即使用錯了詞也只是壞一句話,如果承接的地方錯了,那就會把一段話的意思攪和黃了。

二是勤查字典,比方說,形容人少,可以用,門可羅雀、寥寥無幾、荒無人煙、鳳毛菱角、屈指可數等,那麼哪一個詞適合什麼語境,它們所形容的程度分別是什麼?

三是,組織文章要遵守三個原則,“秩序、聯絡、統一”。

把所有的材料排列成適宜的次第,這是“秩序”;從頭至尾順當地連續下去,沒有勉強接筍的處所,這是“聯絡”;通體維持著一致的意見、同樣的情調,這是“統一”。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即使不怎樣好,至少是可以獨立的一個單位,至少是不愧為名副其實的“一篇”。

總之,閱讀和寫作不可分割,閱讀是輸入的過程,寫作的表面上是輸出實質上是另一種輸入。寫作需要調用大腦中的信息和知識,將這些信息和知識,整合起來,用詞語串成句子,用句子串成文章。在這個過程中,內在邏輯是根基,而內在邏輯又是在對所有信息的整合的基礎上形成了。

所以,選書時要選擇自己需要的,對自己有幫助的,至少是可以觸發的書籍。讀書時記錄下所有的觸發點,整理成讀書筆記。作文時翻看筆記,二次整理,尋找新的觸發,整理成文。

一篇好的文章要用心,有“知”、“情”、“意”。

《勸說》中還說到,“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越是快節奏的生活,越需要靜下來去沉澱。修煉內心,磨練技能。

讀書,作文,貴在堅持,踐行《文心》提到的方法,養成良好的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