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亮瞻局丨「杜魯門」躍進北極,直面「最可怕的敵手」(上)

北極,極寒之地,冰封之海。如果說冰層下的水世界是核潛艇的天堂,那麼對於龐大的航空母艦來說,這裡近似“地獄”。

當地時間10月19日,美國海軍核動力航母“哈里·杜魯門”號及護航艦艇跨越北極圈,參加將於10月底在挪威北部海域舉行的“三叉戟”演習。美海軍新聞處稱,此舉是為了“展示美國海軍的機動性和硬實力”。但外界的關注焦點卻並不在此——媒體一再強調這是自1991年小鷹級“美國”號常規動力航母進入北極圈後,美國航母近30年來首次進入北極海域。

也難怪莫斯科和俄羅斯海軍總是習慣性地將北冰洋看做本國之禁臠。事實上,儘管美英核潛艇也常在此活動,但不便公開的秘密水下行動顯然不具備彰顯政治意義與軍事威懾的價值。沒了航母,西方海上霸權在北極海域明面上的存在感相當微弱。

宏亮瞻局丨“杜鲁门”跃进北极,直面“最可怕的敌手”(上)

美國海軍 “哈里·杜魯門”號核動力航母

美國航母一貫橫行世界,但在北極,航母的部署和使用卻必須面對一系列難題。首先,現有的10艘尼米茲級航母全部採用蒸汽彈射器,艦載機彈射會釋放大量水蒸氣,在極寒環境下,它們在瞬間凝結成冰後將會給甲板上的任何操作都帶來極大的不便與危險。即便航母甲板配備了專業除冰設施,航母艦載機的出勤率也會大幅下降。由此導致的間接後果是航母外層防禦圈將出現難以避免的漏洞,從而為攻擊方留下更充裕的“反航母窗口”。這也是蘇聯在未建成的唯一超級航母“烏里揚諾夫斯克”號上既配備蒸汽彈射器,同時還保留滑躍飛行甲板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美國海軍長期忽視大型遠洋破冰船隊的研製和建設,在此項能力上與俄軍差距甚遠。沒有重型破冰船的“保駕護航”,再強大的航母戰鬥群一旦遭遇極端環境也可能寸步難行,甚至淪為俄方近海立體反航母體系的“活靶子”。

由此可見,如果說1991年“美國”號躍進北極是一次近乎零風險的“勝利大遊行”的話(就在這一年蘇聯解體),那麼2018年10月“杜魯門”號挪威之行的象徵意義同樣遠大於實戰價值。在美俄之間所謂的“新冷戰”愈演愈烈之時,偏好以“不按常理出牌”來證明“美國再次偉大”的特朗普總統讓本國航母去一個離對手很近、又很久都沒去過的地方,其動機就不難理解了。

當然,在配備電磁彈射器的“福特”號航母形成戰鬥力後,外界也許在北極圈內將更頻繁地看到美國航母的身影。

亞森威脅論

但是,在福特級航母形成正式戰力之前,美國海軍(也包括英國皇家海軍)只能更多的依賴核潛艇保持在北冰洋的軍事存在。自上世紀50年代至今,儘管蘇聯早已解體,但北約與俄羅斯核潛艇在冰層下的對抗卻從未停止。雙方核潛艇不僅一再上演追逐與反追逐的“貓鼠遊戲”,甚至還曾直接正面相撞,“頭破血流”。

就在不久前,深受美海軍關注的俄羅斯“喀山”號(K-561)攻擊核潛艇在工程一度延誤後,終於在9月24日駛出北冰洋白海沿岸的北德文斯克港,開始其首次海試。美國《國家利益》雜誌隨即刊文指出,這艘亞森M級(885M型)潛艇將成為美國海軍最可怕的敵手。

亞森級(885型)首艇“北德文斯克”號於2014年正式服役。由於該艇的最初設計源於1977年,並早在1993年就已開工,因此其大量零部件仍然需要從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如烏克蘭)採購,且部分配套設備和細節設計不再適用。因此從2號艇“喀山”號開始,孔雀石設計局對原始方案做了大量優化,併力求實現100%國產。這款經過改進的攻擊型核潛艇被稱為亞森M級,“喀山”號之後的5艘艇也都將按照亞森M級的規格建造。

宏亮瞻局丨“杜鲁门”跃进北极,直面“最可怕的敌手”(上)

俄羅斯“喀山”號(K-561)攻擊核潛艇海試

相比首艇“北德文斯克”號,“喀山”號除了實現完全國產化外,還有多處改進:如艇身長度縮短10米,水下排水量增加到13800噸;將艇艏的8具魚雷發射管全部移到艇尾,從而為尺寸更大的新型聲吶基陣留出空間。據《國家利益》報道,該艇的近垂直(20度傾角)導彈發射井增加到10個,且每個發射井可裝填的SS-N-26“寶石”反艦導彈增加到4枚。這意味著該級艇的遠程反艦火力密度甚至比專職的巡航導彈核潛艇奧斯卡級更強——“喀山”號可齊射40枚遠程重型超聲速反艦導彈,也難怪俄軍將其定義為“水下核巡洋艦”。現在的奧斯卡級只能齊射24枚,不過如果按照俄方透漏的改進計劃,將目前裝備的射程更遠、尺寸更大的SS-N-19“花崗岩”換成“寶石”,則其火力密度還將至少擴展3倍。

此前外界一直猜測的泵噴推進仍然沒有出現在“喀山”號上,頗讓人意外。俄海軍從北風之神級彈道導彈核潛艇4號艇“弗拉基米爾大公”號開始,已經為北風之神級配備泵噴推進系統,證明此技術對於北方機械製造廠來說並不存在門檻。但“喀山”號之所以仍堅持採用大側斜七葉螺旋槳,可能的原因是俄海軍在對兩種推進技術做嚴格測試後得出結論,泵噴推進的靜音效果優勢並不明顯——尤其是對於擁有全世界最好的大側斜七葉螺旋槳的俄海軍來說。

對於亞森級的出現,美國海軍一直高度警惕。美國海軍系統司令部項目執行官戴夫·約翰遜上將甚至將一個“北德文斯克”號的模型就放置在自己的辦公桌上,以便“時時提醒自己”。約翰遜曾在2014年表示:“我們將面對的最強大對手是誰,只需看看亞森級就夠了。”

美國海軍戰略和國際研究中心潛艇項目執行官邁克爾·賈巴利也曾於2016年指出:“俄羅斯潛艇的噪聲控制已大幅改進,美國海軍之所以決定對弗吉尼亞級核潛艇實施靜音升級計劃,就是受到了亞森級的影響。”

就在最近,美國駐歐海軍司令詹姆斯·福戈對亞森級同樣讚譽有加:“這艘潛艇令人印象深刻。如果細心觀察俄羅斯海軍近年來的舉措,就會知道他們如何調配使用資源——其首要目標就是強化潛艇艦隊。”

哈斯基浮出水面

亞森級首艇“北德文斯克”號水下排水量1.277萬噸,刷新了之前由美國海狼級奪走的攻擊核潛艇的排水量紀錄。該級艇裝備一座KTP-6型壓水反應堆,水下最大航速32節,採用鈦合金製造的雙層耐壓艇殼讓其最大下潛深度達到800米。

孔雀石設計局在該級艇上延續了從阿庫拉級開始的重靜音、(相對)輕航速、多用途設計思路。亞森級的噪聲指數只有85分貝,比海狼級還低,這意味著敵方用被動聲吶已經不太可能從海洋背景噪聲中分辨出該級艇。此外,由於KTP-6型壓水堆的自然循環水平很高,“北德文斯克”號即便採用20節以上的高航速也能很好地控制噪聲輻射。

該級艇的最大突破是在第4艙段安裝了8個近垂直導彈發射井,每個井內裝3枚“寶石”反艦導彈,該導彈射程約為300公里,速度超過2馬赫。此外還配備了8個650毫米魚雷管,除傳統的魚雷、反潛導彈外,該魚雷管還可以發射SS-N-21對陸攻擊巡航導彈或者最新的SS-N-27“俱樂部”系列多用途巡航導彈。

亞森級本來計劃建造10艘,目前已確定減為7艘,第7艘“烏里揚諾夫斯克”號(繼承了曾經的超級航母艦名)已經開工。亞森級建造規模的縮水將為孔雀石設計局的下一代攻擊核潛艇哈斯基級騰出更多資源。

宏亮瞻局丨“杜鲁门”跃进北极,直面“最可怕的敌手”(上)

俄海軍第五代哈斯基級核潛艇想象圖

哈斯基級在2017年被首次披露,預計首艇於2027年服役。該項目已公開的消息十分有限,除俄媒刊登的一些真假不明的效果圖外,可以確定的是該級艇是在擊敗了紅寶石設計局的競標方案後才浮出水面的。哈斯基級最大的特點是在巡航導彈艙段搭載俄軍剛剛研製成功的“鋯石”高超聲速反艦導彈,這款導彈的射程預計為400公里左右,飛行速度高達6至8馬赫,美國海軍現有的任何反導系統都不可能成功攔截。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無論“寶石”還是“鋯石”,它們的射程相比上代遠程反艦導彈均有大幅縮減,但由此帶來的好處是尺寸與彈重下降,使得平臺帶彈量提高數倍。在美國海軍放棄S-3固定翼遠程反潛機後,“寶石”和“鋯石”超過300公里的射程已經足以保證俄潛艇在美航母反潛直升機巡邏範圍外安全地從水下齊射導彈。而且,俄潛艇的巡航導彈艙段全部用來搭載反艦導彈,而不是如美國弗吉尼亞級那樣搭載對陸巡航導彈。

但在巡洋艦的升級項目中,俄海軍卻反其道行之,如為光榮級換裝射程超過1000公里的“火山岩”反艦導彈。不過其道理任殊途同歸,其目的同樣是保證水面艦艇可以在航母艦載戰鬥機巡邏範圍外(約700公里)安全發射導彈——由此可見俄海軍近年來裝備更新計劃極為明顯的針對性與跟隨性。

比較罕見的是,對於哈斯基級這樣一款還只是處於研製初期階段的核潛艇,俄媒竟然公佈了全部8艘艇的舷號、艇名和部署艦隊,如首艇“卡齊米日·普拉斯基將軍”號(K-600)部署北方艦隊,8號艇“伊凡雷帝”號(K-607)部署北方艦隊。8艘艇中將有5艘部署太平洋艦隊,3艘部署北方艦隊。

提前公開這類消息表明了俄海軍對於該項目執行到底的決心。值得注意的是,莫斯科對於俄海軍的水下項目總是格外的慷慨,且投入決心極大;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無論航母還是巡洋艦、驅逐艦,俄海軍的所有水面艦艇升級換代一貫雷聲大、雨點小,拖沓程度令人髮指。正如詹姆斯·福戈所指,在預算吃緊、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普京政府顯然認為其水下艦隊更有潛力對沖美方的海上優勢,性價比也更高。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