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4天,死5000人後,範弗利特才發現志願軍這個祕密,為時已晚

金秋十月,秋風送爽,1952年10月的朝鮮,迎來一年中最好的季節。

秋天本來是一個收穫的季節,但是,當時的朝鮮境內,卻是戰火紛飛、炮聲隆隆,遮天蔽日的硝煙瀰漫在三八線附近~朝鮮戰場上一年一度的「秋季作戰」又開始了。

血戰4天,死5000人後,範弗利特才發現志願軍這個秘密,為時已晚

1952年10月14日,躊躇滿志的美國第八集團軍總司令範弗利特,指揮著他最得意的王牌軍隊:美軍第七師,與韓二師一起,向三八線中部、金化北部、他志在必得的兩個小山頭~上甘嶺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發起了進攻,美其名曰:攤牌計劃。

在發起攻擊的這一刻,他不會想到:就是這場爭奪兩個小山頭的很不起眼的戰鬥,將註定會成為一場震驚世界的重大戰役而被載入史冊,不僅成為整個朝鮮戰場的轉折點、改變了歷史進程,而且將讓他的輝煌軍人生涯就此戛然而止,人生慘淡收場。

如果他當時能預知到結果,相信絕對不會發起這次戰鬥~但是,這個世界上沒有預言家,如今,信心滿滿的他,眼裡只有進攻和勝利。

為了這場戰役,

範弗利特已經整整準備了三個月,在去年(1951年)吃了志願軍的大虧之後,急於扳回面子的範弗利特,從今年(1952年)7月至10月期間,先後與“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一起七次視察前沿陣地,最終確定了進攻這兩個小山頭的計劃。

血戰4天,死5000人後,範弗利特才發現志願軍這個秘密,為時已晚


一、三八線那麼長,範弗利特為什麼非要選擇攻佔上甘嶺的這兩個小山頭呢?這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當時,美國大選的需要,再加上志願軍的頻頻反擊,都需要他打上一仗。

1)1952年10月,美國大選與朝鮮戰場上的「秋季例行攻勢」趕在一起了,為配合杜魯門的總統大選,“聯合國軍”急需要在朝鮮戰場上打一場勝仗來挽回面子,為杜魯門爭取選票。

2)另外,今年自春季開始至現在半年期間,三八線上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通過「冷槍冷跑」和「零敲牛皮糖」的戰術方式,已經把美國打得草木皆兵、損失慘重。

並且,到了9、10月份,已完全準備妥當的志願軍開始實行反擊了,多路出兵、零敲碎打,在三八線上攻城掠地,打得非常嗨,如果“聯合國軍”再不想辦法組織有效反擊,就將會陷入全線被動,非常不利於後面的談判。

3)還有就是:非常好戰而又一生不得志的「山地戰專家」範弗利特,在去年秋季被志願軍揍得鼻青臉腫、顏面大失,為了挽回臉面、抓住機會建軍功,也極為渴望打上一場勝仗。

——以上這些,是上甘嶺戰役發起的背景。

血戰4天,死5000人後,範弗利特才發現志願軍這個秘密,為時已晚

(二)上甘嶺後面緊靠的主峰:五聖山,是朝鮮中部門戶,位置非常重要,拿下了它,美軍即可長驅直入。

五聖山是朝鮮的大門,目前被志願軍佔領,美軍只要攻下了它,那麼,志願軍後面200公里將一馬平川、無險可守,這樣美軍即可長驅直入、直搗志願軍腹地,一舉改變朝鮮戰場上的被動局面~所以,範弗利特一直對五聖山垂涎欲滴。

如果說:五聖山是朝鮮中部的「大門」,那麼,五聖山前沿的上甘嶺兩個高地: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則就是這個大門前的兩個「臺階」,如果你想打開「大門」,那總得先邁上「臺階」吧?

所以:先集中火力拿下上甘嶺這兩個小山頭,就成了範弗利特的首要目標。

血戰4天,死5000人後,範弗利特才發現志願軍這個秘密,為時已晚

(三)整條三八線上都不能打,逼著範弗利特只能兵行險招打這裡。

在當時雙方對峙的三八線上:

1)東線:盡是高山,易守難攻,不利於美軍作戰,並且戰略戰術價值不大,還有就是:人民軍防守嚴密,美軍在那裡吃過苦頭,再攻也沒有什麼意義。

2)西線:又靠近雙方約定的談判地點開城,如果在那裡開戰,勢必會影響正在進行的談判,這對被打得焦頭爛額的美軍來說,是不願惹這個麻煩的。

3)看來看去,這場仗就只能在中部打了,中部有兩個地方可打:一個是志願軍右翼的、38軍和15軍結合部的平康谷底;一個就是正面的五聖山。

血戰4天,死5000人後,範弗利特才發現志願軍這個秘密,為時已晚

A.按說,右翼的平康谷底屬於平原,更利於美軍的機械化部隊展開進攻,並且,還是38軍與15軍兩軍防線的結合部~一般來說:「結合部」防線都相對薄弱一些,有機可乘。

但是,正因如此,志願軍才格外重視這個地方,防備非常嚴密,不僅把「萬歲軍」38軍放在這個地方,而且,還把15軍的王牌師第44師也拉到這裡,重點防守,嚴陣以待。

對這個地方,美軍也嘗試攻打了幾次,但是都被志願軍狠狠地打回去了。

並且,44師為了迷惑敵人,還學起了「張飛喝斷當陽橋」中擺「迷魂陣」的方法:在夜間,把僅有的一些坦克擺放在陣地前沿,後面則排列著很多運輸貨車冒充坦克,車大燈全部打開,一路燈光明亮、連綿不絕,看上去就像一條長龍似的滾滾鐵甲洪流,場面非常震撼。

這一下,把美軍鎮住了,一看這邊也不能打,就只好放棄了~說實話,如果美軍真利用其機械化優勢,豁了命地在這個平原地帶猛攻,我們還真有點麻煩。

B.這樣,既然別的地方都不太適合打,範弗利特最後就兵行險招:孤注一擲直接選擇了中部門戶~志願軍認為最不可能攻打的五聖山前沿高地。

——對方越認為不可能打的地方,我偏偏選這裡,範弗利特看上去好像很懂兵法。

血戰4天,死5000人後,範弗利特才發現志願軍這個秘密,為時已晚

(四)上甘嶺兩個高地屬於凸出來的一塊,左右無援、離美軍又近,更利於美軍攻打。

上甘嶺前面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在三八線上屬於向美韓聯軍方向伸出的一塊,這塊「凸出的陣地」對志願軍來說有利有弊:

1)有利之處是:這就好像是一根釘子,狠狠地紮在美韓聯軍的咽喉上,威脅著他方圓十幾裡陣地,讓他如鯁在喉、晝夜不安。

2)不利之處為:正因為陣地太凸出了,所以,才有點「孤軍深入」的感覺,左右無援,讓側面敵軍的炮火既可以打擊你的陣地,也可以攻擊你的後方運輸線,從而可以前後夾擊、斷你後路。

所以,對範弗利特來說,這個凸出的上甘嶺陣地一直是他的眼中釘、肉中刺,就想利用它的弱點,一舉拔下這顆釘子,從而拉直三八線、直逼五聖山。

血戰4天,死5000人後,範弗利特才發現志願軍這個秘密,為時已晚

(五)兩個小山頭面積不大,還都在美軍優勢飛機和大炮炮火的射程內,自認為輕鬆拿下應該沒問題。

上甘嶺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雖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但是,終究是屬於兩個小山頭。

1)這兩個小山頭的總面積有多大呢?

A.說實話,是真不大,即使從地面算起,兩個小山頭所佔的總面積才只有3.7平方公里。

B.3.7平方公里有多大?

如果將其看作是一個正方形的話,長和寬的距離都不超過2公里,步行的話20幾分鐘就走到頭了,這在飛機大炮覆蓋的戰場上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彈丸之地。

C.3.7平方公里,還是從地面總面積來算的,如果只按山頭上「可作戰陣地」來計算的話,那就更小了,上面最多隻能放兩個連,即:240人左右的兵力,再多了根本擠不下,人再多了仗沒法打。

血戰4天,死5000人後,範弗利特才發現志願軍這個秘密,為時已晚

2)這麼小的陣地,又在美軍飛機大炮的射程之內,「山地戰專家」範弗利特當然是信心十足:就這個彈丸之地,光用炮火地毯式轟炸,幾個小時就全轟平了,能打得上面寸草不生,怎麼看都是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拿下的。

所以,範弗利特經過前後七次考察之後,對攻打這兩個小陣地可以說是胸有成竹,並且,他還特地向“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誇下海口:只用5天時間,最多傷亡200人,即可將其輕鬆拿下。

其實,在範弗利特心裡面,所提出的上面這個目標應該是留了餘地的,在他看來:應該也就是用2~3天時間、最多傷亡幾十人就搞定了,容易得很。

——在戰前,範弗利特的小算盤是打得很好~但是,驕兵必敗,這是恆古不變的鐵律。

血戰4天,死5000人後,範弗利特才發現志願軍這個秘密,為時已晚


二、打了4天,傷亡5000人仍攻不下時,範弗利特才知道自己失算了,並且,這時他才發現了志願軍的秘密,但為時已晚。

(一)10月14日,戰役第一天:美韓聯軍傷亡1900人,沒有攻下主陣地。

1)提前炮火準備。

在正式開戰前,美韓聯軍利用其空中和炮火優勢,自10月12日起,提前兩天就對我軍上甘嶺兩個表面陣地進行了火力突襲和炮火準備,基本摧毀了我們的大部分表面工事。

2)戰役第一天:地毯式轟炸。

到了正式進攻的第一天(10月14日),美韓聯軍又用更猛烈的炮火,對這兩個已經殘缺不堪的小陣地進行了「毀滅式空、炮飽和轟炸2小時」:光第一天,就向這裡發射了炮彈30萬發,飛機投彈500多枚,最多時1秒鐘就發射6發。

這麼小的陣,這麼猛烈的炮火量,簡直就是前所未聞,被轟炸後的上甘嶺高地的慘狀,相信有不少人都看到過了:

短短一天,整個上甘嶺山頭被削低2米,堅硬的、用鋼釺都打不動的岩石被炸成碎石屑,一腳踩上去就直沒膝蓋,連走路都極為困難……說實話,在這種慘烈的情況下,整個上甘嶺陣地正常根本就不會再有生物存在,連螞蟻都不會再有一隻。

怪不得範弗利特賽前那麼信心滿滿,按照正常情況,照這個打法,他不用傷亡一兵一卒,一天就拿下了。

可是,就在大轟炸過後,美韓聯軍確定認為不會再有生物存在了,然後讓步兵興高采烈地衝向山頭時,卻不知:已被打成碎石屑的陣地上,不知又從哪裡冒出來的志願軍戰士,他們個個像神兵天降,鬥志昂揚、英勇殺敵,利用有利地形,不斷向撲上來的敵人投擲手榴彈、爆破筒、機槍掃射,很快就把敵人打下去了。

這樣,在美韓聯軍的無比震驚之中,雙方展開了慘烈的攻防戰和肉搏戰:敵人一次次衝鋒,志願軍一次次打退,從早晨4點半打到下午16點,志願軍頂著猛烈炮火,一共擊退了敵人幾十次進攻,共殲敵1900多人,除左側的537.7表面陣地失守之外,大部分主陣地還在我們手裡,敵人沒有得逞。

——本來以為最多隻傷亡200人即可拿下的小陣地,沒想到第一天就死了1900人還沒搞定,範弗利特心裡是既惱怒、又吃驚。

血戰4天,死5000人後,範弗利特才發現志願軍這個秘密,為時已晚

(二)10月15日~17日:雙方拉鋸戰,敵人傷亡5000多人,陣地還沒拿下。

1)戰役第二天:表面陣地全被攻佔。

敵人在第一天付出慘重代價仍未拿下陣地之後,簡直是惱羞成怒,從第二天開始,又變本加厲,用更猛烈的炮火進行猛攻:天上百餘架轟炸機、地上幾百門大炮,再加上上百輛坦克,不顧一切地向這兩個已經不堪重負的小山頭進行狂轟濫炸。

這樣,第二天雙方又血拼了一整天,最終,志願軍由於沒有任何空中支援,炮火支援也很少,雖然大量殲滅了敵人,但是,自己也損失慘重,到日落時,兩個表面陣地都被美韓聯軍攻佔了。

2)第二天~第四天:晝丟夜奪,反覆爭奪。

在朝鮮戰場上,白天是屬於美軍的,晚上是屬於志願軍的。

從戰役第二天起,美韓聯軍經過整日血戰,好不容易把表面陣地攻下來了,以為大功告成,剛要如釋重負喘口氣,沒想到,到黃昏天一抹黑,白天好像已經被消滅乾淨的志願軍又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他們趁著夜色,短兵相接,又噼裡啪啦打起來,把不善夜戰的美韓聯軍再次打退,收復表面陣地。

就這樣,在15日~17日,即戰役第2天~第4天這三天內,雙方就是這樣:敵人白天攻佔表面陣地,我軍晚上收復陣地,幾易其手,雙方展開慘烈的拉鋸戰。

敵人白天雖然拿下了陣地,但是,也像坐在火山口上,心驚膽戰、草木皆兵,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志願軍就從地下冒出來給他們致命一擊,即使拿下了陣地也一點不踏實,惶惶終日、不知所措。

這樣,四天的戰鬥打下來,上甘嶺上只能放兩個連的小山頭上,可以說是: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志願軍已殲敵5000多人,鮮血染紅了整個陣地。

可是,雙方仍舊在拉鋸戰,即使傷亡這麼多,敵人還沒有真正拿下陣地。

血戰4天,死5000人後,範弗利特才發現志願軍這個秘密,為時已晚

(三)這時,範弗利特才發現了志願軍真正生存下去的秘密,但為時已晚。

戰役打了四天,已經逼近了範弗利特許諾的「五天拿下」的時間極限,並且,5000多人的慘重傷亡數字也把他逼瘋了。

作為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山地戰專家,他實在想不通:在如此「超極限轟炸」條件下,連螞蟻都無法存活,而血肉之軀的志願軍又是怎麼奇蹟般地生存下來的,不僅活得好好的,而且還給他們沉重打擊,讓他們損失慘重,陣地始終拿不下。

這讓他絞盡腦汁也百思其解~實在太詭異了。

直到第四天,他們才從抓到的一個志願軍運輸人員的口中得知了志願軍生存的秘密:「坑道」。

遍佈上甘嶺地下、深達30多米的「坑道」,是志願軍存活下來的秘密。

「上甘嶺坑道」是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觀,它就像一道堅不可摧的地下長城,為志願軍提供了可靠的生存保障,卻把武裝到牙齒的美韓聯軍無情埋葬!

血戰4天,死5000人後,範弗利特才發現志願軍這個秘密,為時已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