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主題報導何以「靈動」

重大主题报道何以“灵动”

全文共3873

閱讀大約需 15分鐘

如何讓重大主題報道 “靈動”起來,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好聲音”?這是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挑戰與目標。前不久,筆者參加了由中宣部組織的“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主題採訪活動。從雲南麗江出發,近一個月的時間裡,來自中央和長江沿線11省市的百餘位記者組成的採訪團,沿江而行,先後到訪雲南、貴州、四川、重慶等11個省市,帶領讀者、觀眾、網友深入瞭解長江經濟帶發展新面貌和新思路。

對於地方媒體來說,參與全國性重大主題報道活動的機會彌足珍貴,這不僅是提高自身影響力的“展示臺”,更是新聞工作者求之不得的“練兵場”。此次主題採訪活動,規模之大、行程之長、歷時之久為近年少見,筆者和兩位同事有幸參與其中,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提高了業務能力。

回顧這次報道,浙江日報精心策劃、傾情投入,我們以融媒體傳播為手段,以及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等平臺實時傳遞採訪動態;我們以獨到的視角、細膩的筆觸,反映長江沿線各地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生動火熱的實踐,唱響重大主題報道的“長江之歌”。重大主題報道,因為其重其大,操作不好容易給人重而臃腫、大而空洞的感覺。重大主題報道能不能“靈動”起來?經歷這次參與“大江奔流”主題採訪活動,我們感覺到,在新媒體時代重大主題報道要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須破除重大主題報道模式化、程式化的窠臼。

重大主题报道何以“灵动”

1

百姓視角彰顯主題

過去,一些重大主題報道追求宏大敘事但把握失當,從標題到文本面面俱到,有虛高蹈空的傾向。這樣的報道,即便文內反覆闡述重大主題所在,傳播效果也相當有限。接到參加“大江奔流”主題採訪活動的通知後,報社領導和部門負責人帶領參與採訪記者進行了詳細的策劃,歷經多次討論後,確定報道方案和思路:報道著眼點、著重點,要打破“自上而下”的單一視角俗套,轉過身來眼睛向下,深入基層、現場,從群眾的情緒和需要來審視各項工作,以百姓的視角來報道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彰顯重大主題。

整個採訪活動期間,浙江日報記者始終遵循這一既定方針進行報道。筆者參加了上半程採訪活動,記得“大江奔流”行至雲南省昭通市綏江縣,根據安排,採訪團將聚焦當地產業扶貧情況。車子開到村裡,筆者並未採訪地方安排好的村民、相關部門領導等,而是徑直走進附近村民家中。在和村民蔣仕榮一家的閒聊中,聽到了一個通過種李改善生活的溫馨故事。蔣仕榮最近的煩惱是李子“豐產不豐收”。筆者在報道中,從村民蔣仕榮的“煩惱”說起,引出精準扶貧怎樣更精準的話題。報道見報後,記者聯繫了當地政府部門,蔣仕榮說,當地幹部已經來走訪瞭解情況,明年他會考慮加入合作社,希望能擺脫“豐產不豐收”的煩惱。

我們努力嘗試,將重大主題報道的著眼點落在普通人日常生活裡最樸素的願望上。瞄向“小人物”,採用“小敘事”,在深入採訪的基礎上,把普通人、平凡事進行本色化呈現,讓敘事方式返樸歸真。越是主題重大,越要“放下架子”,採用人性化、故事化的寫作手法,讓讀者感受真實和樸實的力量。滇池遊船上的安全員,每天在遊船上班,一天天看著滇池水越來越清;烏江上的養魚人哭著拆除網箱,為了保護烏江,流著淚述說自己心甘情願;赤水河邊生活大半輩子的居民見證了工廠搬走、江水變清,感覺到與赤水河從未有過的親近……走進人、關注事、印證主題,這些故事看似普通,卻都深刻揭示了長江生態建設的深刻內涵和重大意義。《綿綿滇池水 久久治水功》《金沙江畔柳成林》《茶香溢遠興湄潭》等報道,均遵循了這樣的報道思路,反響較好。

浙江日報還就創新報道形式進行了探索。有人說,形式也是內容的一個組成部分。在筆者看來,重大主題報道就是記者、編輯引領讀者順著自己的認知思路和方向看問題。浙江日報旗下微信公號“湧金樓”開設的“湧金君走長江”專欄,以“走讀日記”的形式,帶領網友走長江路,悟發展經。新聞日記這種富有表現力的體裁,它不追求全景式、俯視式報道,而是盡力運用一種更為自由、更加平和的表述方式。文章採用第一人稱,以近乎口語化的文字,自然、直白、簡潔地記錄下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充滿了生活味、親和力和新鮮感,使得讀者透過字裡行間,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感其情。總之,這種報道形式充分運用外視角的連接貫通功能與內視角的親歷真實優勢,賦予了報道更強的現場感和可讀性,宏觀主題與微觀細節得以緊密結合,報道起到見微知著、以點帶面的效果。

2

深入思考回答問題

主題報道是不是隻限於“報喜不報憂”?當然未必。筆者認為,除了解讀政策、反映事實,重大主題報道理應對公眾普遍關心的問題作出分析和回應。本次“大江奔流”主題採訪活動,三峽工程是採訪行程中一個“網紅點”,作為全球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從論證、建設開始就飽受非議。近年來一些謠言更是甚囂塵上,汶川地震、重慶乾旱和暴雨是不是三峽工程引起的?鄱陽湖和洞庭湖旱澇、長江口海水倒灌與三峽工程有什麼關係?……這些都是近年來各界對三峽工程比較有代表性的質疑。

採訪前,筆者想起曾經讀過的一篇文章,印象極為深刻。作者是一位旅美作家,其父是國內某著名大學魚類生物學教授。她在文內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回憶了父輩搶救長江魚類的往事,夾雜著蒼涼、無奈和或隱或現的希望。筆者心頭的疑問也越來越多:應該如何看待三峽工程建設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這種影響應該如何評估?採訪前,筆者又翻出這篇文章反覆閱讀。我的疑問也是很多人的疑問,基於此,在思考報道角度和內容側重的時候,筆者放棄了諸如三峽大壩發電量創世界紀錄、世界最大的升船機等常規內容,轉而試圖探討“如何看待三峽大壩建設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這一話題。

在三峽集團採訪時間只有短短兩三個小時,採訪中,筆者除了見縫插針向三峽集團流域樞紐管理局專家、長江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負責人請教,採訪結束之後還通過微信繼續交流,最終通過他們找到了一些權威素材。其中,曾參與組織了三峽工程論證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陸佑楣最近關於三峽工程的一番講話,讓筆者有茅塞頓開之感。陸佑楣院士認為,“如何評價這一現象本質上是一個世界觀的問題”。他說,生態的本意是自然界一切生物間相互依存的狀態,它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不存在所謂的“原生態”和一成不變的生態平衡。生態取決於環境,環境的變化必然產生新的生態,而環境好壞的標準則是“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作者結合現場體驗和專家解讀寫成《滿身“世界之最”的三峽工程一肚子委屈,你怎麼看?》,此文發表在浙江新聞客戶端,被中宣部全網推送,最終獲得100多家新聞網站轉載,全網閱讀量超過300萬。

由此可見,重大主題涉及的政策、中心工作、熱點等影響較大,與之相應的重大主題報道只有有思想、有見解、有內涵,才能更好深化主題,成就報道的厚重。有深度才能被接受,有接受才能產生影響,有影響才能談得上引導。更進一步說,在新媒體時代,面對層出不窮的新媒體技術、新傳播手段,傳統紙媒的重大主題報道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文字的表現力或許不如視頻(直播),生動不如遊戲(H5)等多媒體形式,但是文字承載深度思考,自有其獨特魅力。

3

開放互動設置議題

“叫好不叫座”,這是當前一些主題報道存在的尷尬現狀。記者編輯做得很辛苦,業界反響也不錯,唯獨廣大讀者不買賬。緣何?筆者認為,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一些重大主題報道習慣了自說自話、自娛自樂,很少從讀者的感受出發來組織和策劃報道。另一方面,重大主題宣傳報道由於主題宏大,牽涉背景深厚,時間跨度較長,很多材料都是靜態的過去式,因此,媒體在操作過程中往往容易陷入大而全的綜述式報道的套路,或者陷入堆砌數字的成就式報道窠臼。要改變這種教條加靜態的情況,就必須讓重大主題報道“動”起來,要儘可能調動讀者,讓他們有途徑參與到報道中來。

這次“大江奔流”主題採訪採取了一個很好的形式——行進式採訪,這種採訪形式時效性強、動態感十足。在長達一個月的行程中,記者們圍繞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這一主題,邊行進、邊採訪、邊發報道,有的媒體開展視頻直播,各家媒體還在當天的報道里預報次日行程,設置懸念,最大程度地把讀者和網友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有網友稱,“特別享受那牽人心絃的一環環扣著‘章回’懸念的獨特魅力”。通過身體力行的採訪實踐,記者們對長江經濟發展有了深刻的感悟,以沿途見聞、親身經歷展現了今天長江沿線各地發展的現狀,“大江奔流”成為網上一個熱門話題。

互聯網時代,媒體越來越強調“從傳者本位到受眾本位”。藉助日益先進的新媒體手段,實現上下、內外互動同樣很重要,這也是避免主題報道面目呆板的一種有效手段。浙江日報嘗試藉助新媒體力量,做成開放式話題,吸引民眾主動參與,讓受眾成為主題報道的最直接推動力。這次“大江奔流”報道,浙江日報全媒體報道火力全開。除了在浙江日報重要版面開設專欄,浙江新聞客戶端和浙江在線網站專題集納,浙江日報旗下“湧金樓”微信公眾號也開設相關專欄。特別是藉助集團運營資源,在今日頭條、UC頭條、騰訊新聞等10餘個外部平臺,主推“大江奔流”系列報道,不少話題引發網友熱烈討論。在筆者朋友圈以及微信公號後臺,經常能看到留言,“下一站哪裡?”“什麼時候寫到武漢啊?”……報道在讀者中形成了一定的期待,也激勵了作者和讀者的良性互動。

一個深切感受是,在與受眾、網民互動中,要對網友評論迅速做出反應,特別是對“異質思維”要有包容性,在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多反映普通人的心聲。這次嘗試也啟發我們,重大主題報道應當通過與網絡等新媒體聯動,有效設計載體,搭建新平臺,及時廣泛吸引讀者點題、撰文或從讀者角度提出和分析問題,多方滿足讀者需求,以提升報道的實際效果。

重大主题报道何以“灵动”重大主题报道何以“灵动”

原創:劉樂平 浙江日報全媒體經濟新聞部主任助理

來源 | 傳媒評論

熱文回顧

來看看這幾張歐美報紙是怎樣擺脫“廣告依賴症”的

當紙媒編輯更多地向新媒體融合,會結出怎樣的果

傳統媒體搏擊“社群化”運作的優勢何在

《我站立的地方》火了,它火,有它的道理

內容 技術 價值觀,都需要極致地去追求

數據新聞:所有的手段都是為了講好故事

“財新”的數據新聞怎麼能做到”拿獎拿到手軟”

傳媒評論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聚焦傳媒大行業的創新變革

研究全媒體、全產業鏈的融合創新

打造媒體人交流經驗、探討新知的平臺

訂閱《傳媒評論》雜誌其實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郵局訂閱

郵局代號:32-229

全年定價96元

每冊定價8元

訂閱方法:發送“我要訂閱”至公號後臺

或電話 85310377 85310379

歡迎訂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