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學者二十六年接力耕耘 中國新聞史研究新添一項重大成果《中國地區比較新聞史》在滬首發

復旦學者二十六年接力耕耘 中國新聞史研究新添一項重大成果《中國地區比較新聞史》在滬首發

新聞中心訊 經過26年的努力,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寧樹藩教授立項、牽頭、主編,姚福申、秦紹德兩位教授擔任副主編,全國近四十位學者通力協作完成的《中國地區比較新聞史》終於面世。9月21日,該書首發式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舉行。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燕爽,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副局長彭衛國,中國新聞史學會名譽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榮譽教授方漢奇、出席並致辭。復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中國地區比較新聞史》作者團隊、部分高校新聞史研究專家、學校相關部處同志、新聞學院教師代表和復旦大學出版社代表出席活動。


復旦學者二十六年接力耕耘 中國新聞史研究新添一項重大成果《中國地區比較新聞史》在滬首發

首發式上,《中國地區比較新聞史》課題組副主編秦紹德教授報告了課題接力完成的過程。課題組主編寧樹藩教授女兒寧晨雲講述了寧樹藩教授晚年兢兢業業、孜孜以求不斷寫作的感人故事,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和出版社主要負責人作了動情的發言。首發式後,地方新聞史研究、編撰討論會舉行。

桐花萬里求索路 新聞史學新突破

《中國地區比較新聞史》由復旦大學出版社於2018年9月正式出版,全書分為上、中、下三集,共135.7萬字。這是一部迄今為止,覆蓋面最廣的新聞史著作。它的內容覆蓋了全國所有省市(自治區)(包括港、澳、臺)自1822年至2000年間近180年的新聞事業發生、發展全過程,不少內容為第一次涉及。

“該書彌補了中國新聞史以往的不足,是一項極具開創意義的學術工程,是中國新聞史研究的重大收穫。” 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周振鶴先生如是評價。

以往的新聞史著作較多注意了歷史次序(縱向),這套《中國地區比較新聞史》著意表現同一時段不同地區新聞事業的演變(橫向),努力把握時空的統一(縱與橫的統一)。

周振鶴認為,和此前的中國近現代新聞史著作相比,《中國地區比較新聞史》首次將比較研究的方法運用於新聞史研究,考察了政治、經濟、文化諸因素對新聞事業的綜合影響,同時辨析不同時期的獨特作用。

雄關漫道真如鐵 二十六年磨一劍

改革開放以後,新聞史學建設迎來了春天。在八十年代新聞史研究初現繁榮的基礎上,研究者們都在思考如何有新的突破。

中國各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很不平衡。這導致了中國近現代新聞事業在各地區有很大差異性。有差異,就能比較。有比較方能接近對規律的認識。九十年代初,基於多年從事中國新聞史教學和科研的體會,寧樹藩痛感“從橫向上,從地區比較角度來考察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變化,迄今尚無人系統進行”,遂領頭向教育部申請科研立項。

正式立項後,寧樹藩憑藉著師生關係和自身的學術影響力,吸引了多位高校新聞專業教師、省市新聞志的編寫者和熟知歷史的新聞工作者,組成了近40人的研究編寫團隊,齊心協力開始了攻堅的歷程。沒想到一干就是26年。

“人多幹大事,從1993年到1998年,各地的初稿就形成了。但人多也帶來初稿參差不齊的問題。如何統一體例,是團隊一開始遇到的最大難點。”秦紹德說。為此,寧樹藩、姚福申等用了13年功夫方完成了各省市概要的修訂、補充、重寫的工作。2011年至2018年進入了收官期。剛卸任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的秦紹德從91歲的寧樹藩手中接下任務,開始負責總論的統稿、重要段落修改、註釋和出版前的所有工作。

歷時26年,《中國地區比較新聞史》終告完成。這一項目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凝結著研究編寫團隊每一個成員的心血和深厚情感。年逾古稀的白潤生、王綠萍、張鴻慰、張松之、王作舟教授專程從北京、昆明、成都、南寧、保定趕赴上海參加首發式,顫顫巍巍的他們要親自迎接這個新生兒。


復旦學者二十六年接力耕耘 中國新聞史研究新添一項重大成果《中國地區比較新聞史》在滬首發

板凳甘坐十年冷 畢生向學是吾師

《中國地區比較新聞史》是中國新聞史研究上的重大突破,而這一項目所展現出的復旦人嚴謹治學、畢生向學的精神也同樣寶貴。

“我和寧樹藩教授相知相識逾60年,深知他是一位德、才、識兼備的新聞史學者。這部《中國地區比較新聞史》是他經營了20多年的傳世之作。它的出版,將是對不久前逝世的這位長者的一個很好的紀念。”作為新聞史研究領域大家,方漢奇欣然為書作序,其中特別提到“他(寧樹藩)是我十分尊敬的長者。”

復旦學者二十六年接力耕耘 中國新聞史研究新添一項重大成果《中國地區比較新聞史》在滬首發

從1955年在復旦大學新聞系從事中國新聞史方面教學研究工作起,寧樹藩將畢生都獻給了學術和新聞事業。1987年,秦紹德被寧樹藩招為博士生,研究方向是上海近代新聞史。從此,寧老師“把治學當作生活習慣,始終對學術問道如赤子、寤寐思之”的精神深深感染了他。“做學問是可以下苦功的,而更難能可貴的是寧先生在學問背後的心態,他對學術的追求與名利無干,完全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學術之中,並以此為樂,於寧先生而言,治學過程更是一種享受。”秦紹德說。

在寧樹藩提出寫作《中國地區比較新聞史》的構想後,項目在1992年正式立項。當時,他已72歲高齡。這是寧樹藩一生中最後一個學術項目。從撰寫研究設想和提綱,到向研究者說明要求、統一思想,他全都親力親為。初稿甫成,並不滿意的他和姚福申教授一起花了幾年功夫逐章修改,有的部分幾乎重寫,無人涉及的省份更親自操刀。分量最重的“總論述”,他領頭撰稿,寫得最多,並與其他撰稿者反覆討論,提出修改意見。退休有日期,學術研究卻無終期。寧樹藩連續研究、寫作二十餘年,從不間斷,甚至在病危住進醫院前,還審閱了總論的部分稿件,並寫下片言隻語。對此,秦紹德深感欽佩:“沒有寧生生始終不渝的領跑,這場接力賽是很難跑到終點的。”

同時,正如姚福申、秦紹德在書的後記中所言,這本書也是寧樹藩教授為首的整個團隊集體智慧的結晶,這項研究實際上是一場接力賽,最早參加研究的一批資深教授、記者、 史學工作者跑了第一棒,此後年輕一些的接過第二棒、第三棒,最終接力跑跑到了終點。

“《中國地區比較新聞史》終於出版了,跨越了26年,今天寧老師的願望終於完成了。”秦紹德表示,“今天,我們舉辦這次首發式,除了是對寧老師的紀念,更是希望以這種形式,讓更多的學子瞭解復旦學者這種不為名利、終生追求學術的精神。”

封面設計:何聖蘭

攝影:慕梁

編 輯:黃嘉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