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與文學

若說文學是一片歡樂的海洋,那麼,生命就是行在其上的一葉小舟。小舟悠悠,穿過時間隧道,穿過迎面飛來的朵朵浪花,使得生命無意間發出一聲聲尖叫,醒了低飛的海鳥,醒了現實生活中的自己。

生命與文學

自從生命和文學扯上關係以來,生活於我就顯得格外簡單,簡單到生命最基本的需要。是的,一本書,一杯茶足以讓生命過得忘乎所以,為此,若說自己是開在深谷裡的一朵幽蘭,也毫不為過。的確,文學給了我生命太多的快樂、太多的浪花、太多的所思所感,不經意間,回首眺望,身後早已成為一片海域、一片天空、一片讓心咀嚼的牧場。尤其是這些年來,隨生命閱歷的提升、隨靈魂裡被精神充滿,更是讓生命越發生機勃發,意趣盎然。所以,我想說,生命是一顆種子,文學就是我生長、發育的土壤,把種子深深埋進土裡,讓自己收穫的不僅是綠肥紅瘦,更是春色滿園。面對這春色滿園,生命猶如面對大海,不啻是思緒淼淼,遐思萬里,還有心裡的呢喃、進進退退、潮起潮落和詩意浪漫。

生命與文學

是的,有什麼樣的生命就會喜歡什麼樣的文學,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會愛好或者歡喜什麼樣的作家和文字與表達,而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或者閉關主義。換句話說,喜歡什麼樣的作家、什麼樣的文學就基本可以判定你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生命、什麼樣的個性,甚至是什麼樣的靈魂也涵蓋在其內。我們知道,文學和生命一樣,有多種存在的樣式:詩歌、散文、雜文、小說、現代文學、古代文學、還有比較文學、外國文學等等不一而足,這對於生命而言,有多種選擇,選擇自己喜歡的無疑是給生命帶來最愉悅的感受和撫慰。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感的成熟和環境的變化以及閱歷的提升,生命對文學的喜好、要求也會發生諸多的改變。老實說,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為選擇合適自己口味的文學或者作家才會對生命、靈魂有益,才會促使自己素養的不斷提高。

生命與文學

有人說,愛好文學、嗜好文學使生命充實,不再害怕寂寞與孤獨,事實的確是如此,其他人我不清楚,以筆者自己而言,二十多年的堅守,足以證明這一點。是的,在過去的二十年多年時間歲月裡,我從來就不知道什麼叫寂寞、什麼叫孤獨,如果一定要我說的話,那我也只能說莊周迷夢,迷夢莊周。或者正如淵明說的那樣,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尤其是遇上好的文學作品自然會產生如此真實的心理效應。記得當年讀盧梭的著作,無論是《懺悔錄》還是《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以及名著《社會契約論》還有《一個漫步者遐思錄》,這些都讓生命忘乎所以,時間也在不知不覺裡飄離在時間之外。再說,好的文學本來就有感染生命、激發心靈奮進的效果,所以,它不僅養命也養心,當然還更養性靈。

生命與文學

是的,通過對文學的喜愛與生命實踐,常常會令自己拿它和過去的生命對照,和老我對照,發現生命不僅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發現自己的性靈也和過去迥然有異。生命不僅安靜了且能在安靜裡享受安靜所帶來的生命狂喜。在這同時,生命學會了讓文字帶心靈去旅遊、去穿街走巷、去烹茶煮茗、去且聽風吟、去窗下、月下、燈光下燃煙煮字。這一切的一切的背後都是因為生命喜愛文學、追求文學的結果。

但話又說回來,生命若僅僅在文學的海洋裡徜徉、逗留、佇足是不夠的,還得迴歸自我,尋找自我並且創造自我並且讓其枝繁葉茂、綠樹成蔭開花結果,這樣喜愛文學才有意義和價值。撇開功利主義,文學的終極目標和生命的終極關懷就是要生命找到屬於自己的色彩、自己的天空和精神家園。是的,幸好我找到了而且自認為風景這邊獨好!

生命與文學

好的文學自然有人來讀,有人來欣賞,有人將其放在記憶與心裡。以我個人的經驗而言,這些年凡是促進生命與靈魂產生裂變的文學和文學作品,於我都瞭然於心都銘記與歲月之上。比如林語堂先生寫的《生活的藝術》一書,港人作家董橋先生所著的《這一代的事》,臺灣女作家簡禎寫的《私房書》,沈三白先生寫的《浮生六記》,張三影寫的《幽夢影》,現代作家路遙先生寫的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還有《蒙田隨筆》、《山中來信》、阿德勒寫的《自卑與超越》、弗如姆寫的《愛論》和瓦西列夫寫的《情愛論》等等,這些文學作品不管它時間間隔多久,總會有人去讀,而且一讀必定讓人愛不釋手、讓人心潮起伏、讓人想忘而忘不掉。為此,有人說,好的文學總是讓生命翻新自己的履歷和所思所行以及所思所想。對此我深有體會,萬千感嘆,發呆和遐思是生命裡常常有的事。只不過它發生在夜裡、獨處的時候,也發生在燈下、月下、窗欄下為人所不知而已!

還有一點,也是對生命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與文學攜手、與文學相親一定會促進生命常新常綠,在不覺之中引領生命與靈魂漸行漸遠。當然就文學作品而言,也一定要經典之中的經典。比如說一部《紅樓夢》,養活了多少作家,多少作家看了這部書為此而立言,並且通過立言為生命和心靈開闢了一條嶄新的道路。俞平伯算一個,周汝昌算一個,瑞木肆良算一個,當然其中我最看好最喜歡的要數遼寧大學教授梁歸智先生。讀他的點評,與生命是一種享受,與靈魂是一種啟迪、與思維是一種開悟。換句話說同樣的文學作品,與人、與心所起的作用、影響是完全不一樣的。當然我這種說法可能是一種偏見,但偏見往往就是通往真理的窗口從而達到低進心的目標!

生命與文學

好的文學作品沒有長短分野,沒有優劣之別。換句話說,一部好的長篇小說能讓人世事洞明,同樣一篇好的散文或者隨筆也照樣讓生命肅然起敬。最明顯的例子比如郁達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一文,與小說相比自然氣勢、思想、內涵、等少了許多,然而,文字本身的韻味十足,細膩深邃,讓人讀來有身歷其境之感!還有諸如余光中先生、鄭愁予先生、董橋先生的文字作品,雖然他們的作品篇幅不長,但文學修養、藝術氣質卻貫穿始終,一一讀來,真是大飽眼福,不啻是散文而是與文學作品享有一樣的待遇、一樣的聲譽。

最後,我想說的是,文學養人養心養生命不假,但這與己不是目的,真正愛好文學的生命應當和而不群,學而所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文學作品,方能對得起沐浴自己性靈的文學或者他人。只有這樣,生命才配說自己愛文學,因為愛文學不是一句扯淡、更非口號,而是要生命去追求、探索、付出和耕耘,結出屬於自己的果子才是真正的愛好文學,當生命結出果子的日子起,文學才對生命有了現實的意義,至於價值、好壞、優劣,相信時間就是最好的試金石,一定會給生命的付出作出正確的判定!

(文中圖片均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