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pu城市关注:三四线县城存在模式

Kopu导读:那些原来迫于生存压力,逃离北上广的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最终又迫于压力回去北上广,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始终是横亘在小镇青年心中最不可示人的痛。但现如今的县城,真的是一蹶不振,亦或是无产业支撑的吗,也许,小县城的未来正在到来。

三四十万的人口,二十分钟车程的核心城区,随便走在路上便有三五熟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不紧不慢数着阳光的生活等等,这也许是存在于很多人心中的小县城最初的模样,温和又市井,包容又八卦。改革开放的脚步却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文化融合的步伐也从没却步过,县城开始发生着令你匪夷所思的变化。不知何时起,小县城有了第一家连锁餐厅,第一家轻奢品牌店,第一家大型超市等等,这些正在改变以往落寞孤独的小县城。

Kopu城市关注:三四线县城存在模式

Kopu解读:融合,从基建开始

很多小县城撤县并市,伴随着这个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红利也随之到来。铁路交通开始延伸,高速路也将县城纳入,在要想富先修路的时代,县城交通体系的发展无疑是加强县城与城市沟通交流最好的礼物。县城之所以为县城,核心是在于孤立,而未来这一切将不再存在。三四线城市的发展就用特别直接的方式在小县城快速的推进着,与周边城市融合着。

基建提升除了外部交通的变革,内部交通也得到了同样的改变。原本三纵三横的县城道路也紧跟着周边城市发展的步伐建设成六纵六横亦或八纵八横。

Kopu城市关注:三四线县城存在模式

Kopu解读:产业,才能将人口留住

县城除了交通不便需要改进之外,不得不提的就是县城人口。与北上广等大城市外来人员争相落户定居相区别的是,外来务工人员和县城的关联性相当弱,更加不会带动联动消费,加上县城现在也不菲的房价,在县城买房扎根基本不存在,对于很多来县城打工的人来说,县城的户口和房子不如老家的户口和房子来的踏实。他们忍受不了北上广的压力和孤独,退而求其次选择小县城,赚到钱之后,最后依然会选择回去,回到生养他们的那片土地。

另外值得回味的一点便是,原本县城的小镇青年,苦于小县城缺少施展实力的战场,于是向往大城市的繁华和梦幻的青年们,纷纷逃离县城,扑向梦想中的城市。小县城除了老师、公务员、银行,能谈得上公司的地方少之又少,要想留在县城,可能最便捷的莫过于创业,结合县城实际叫开店。于是,县城街道边渐渐开始出现奶茶店、服装店、洋气饭店、物流公司,虽然种类不多,数量颇少,尽管有些也只是昙花一现,但至少小镇青年在努力留下些什么,也许在未来的县城,交通发达便利之后,大大小小的公司也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争相绽放属于县城的光芒。

Kopu城市关注:三四线县城存在模式

中国有六百多个城市,其中一二线只占了4%,而构成中国的核心,都是一个个县城。看似不温不火的县城,但大基建模式某种程度上真正意义上改变着这些城市的未来。但路网的发达可能会导入人口,同时也会出走人口,实则发展的核心在于供给端,这个城市供应什么样的产品留住人,这个城市提供什么样的收入留住人。我们反思为什么棚改可以在三四线城市这么大力度的执行,归根到底,棚改让大量县城里的人有额外的收入,然后可以留住人。一线城市全面限制人口,二线城市抢人大战,三四线的县城,就看怎么对待这一群土著了。棚改是一个手段,就是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小镇的未来,其实都在自己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