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运动的这次广告——运营人员准备扣年终奖吧

刚毕业那会,我在一家创业公司做文案。当时减肥药大行其道,我们引进了欧美的体重管理理念,试图颠覆国内传统的减肥方式。

这套“颠覆性”产品是这样:

它由营养师服务、营养产品、APP、智能秤、智能手环组成,智能秤采集身体数据,然后营养师出具个性化方案推送至用户APP上,用户通过营养产品和手环执行方案,同时,在用户执行过程中,营养师也会保持一对一沟通。

为了验证产品的效果,我们举办过多次线下减重训练营,甩肉效果喜人。

比起简单粗暴的减肥药,产品看上去很科学很健康也很有效。但是,市场表现一般。

后来我们在做复盘,发现了一个致命缺陷:

产品在挑战人性。

大部分人变胖,主要是好吃懒动。减肥药恰好迎合了这种好吃懒动的人性:

花费最少的力气获得苗条的身材,而不是花费大力气去获得健康、苗条的身体。

而我们的产品,需要用户按照营养师制定的方案去管住嘴和迈开腿。这对于想轻松瘦身的人来说,门槛太高。而那些真正能克制饮食和保持运动的人,也不需要靠产品去驱动减肥。

这样一来,产品变成了两头都不讨好。

因此,我毕业后学到的第一门课是,不要试图去挑战人性,成本太高了。

扯这么多,是因为我频繁在上海地铁看到京东体育一组主题为「不为运动而运动」的KV海报。在我眼里,它就是典型的挑战人性。

京东运动的这次广告——运营人员准备扣年终奖吧

京东运动的这次广告——运营人员准备扣年终奖吧

京东运动的这次广告——运营人员准备扣年终奖吧

京东运动的这次广告——运营人员准备扣年终奖吧

京东运动的这次广告——运营人员准备扣年终奖吧

初看这组海报时,我有点困惑。

“不为自拍而运动”很好理解,但“不为运动而运动”是什么意思?

为了弄清楚,我找了京东体育同期上线的TVC,原来,说得是纯粹的运动精神。

视频拍得很动感也很有气势,但是,为什么运动才是应该的?广告似乎没有给出答案。

作为一名业余健身和跑步爱好者,我坦率地说:京东体育这组广告,我觉得不行。

一方面,“不为运动而运动”若放在某个运动领域极其拔尖的品牌身上,讨好那群追求纯粹运动的少数人群,倒说得过去。但京东体育是售卖大众运动周边的平台,面向的群体正是它所diss的带有各种私心的普通运动爱好者。

你可能会说,现在的运动风气如此,所以京东体育才来倡导纯粹的运动精神。但问题的实质是,这种运动精神是反人性的。

人天性是懒惰的,大部分人能够克服懒惰迈开双腿,正是出于各种私心,为减肥,为自拍,为晒朋友圈,为饱餐一顿产生的负罪感。

这样的“伪运动”有什么可diss的?相反,我认为它更能驱动一个人的运动信念。

比如为了晒跑10公里的朋友圈,咬牙跑完全程;为了消耗多摄入的卡路里,坚持做完一组hit训练;为了占据朋友圈封面,多走几千步。

另一方面,我觉得“不为运动而运动”不是一个好洞察,它缺乏感染力和行动力。

就我自己的运动经历来看,最能打动我的三个运动洞察,即三句文案,它们分别是:

马拉松的“还有6公里就可以发朋友圈了”。

京东运动的这次广告——运营人员准备扣年终奖吧


耐克的“跑了就懂”。

keep的“自律给我自由”。

这三句文案,都拥有相同的特质:

即通过迎合运动人群的心理,给出一个让他们无法拒绝又能自我振奋的运动理由。

反观京东体育的“不为运动而运动”,它更像是心理上的宣泄,而不是心理上的鼓励与引导。

而运动作为一种反人性的存在,需要的不是被diss,而是被鼓励。

此外,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能谈得上纯粹的事情几乎灭绝了,连爱情都满脑子淫荡着少儿不宜的私心,要求运动保持纯粹有点强人所难。

品牌们总想以diss消费者的方式,来吸睛消费者。但消费者是不喜欢被diss的。他们喜欢被鼓励、被迎合、被赞美,或者, 被恐吓。

就像当年奥美为天下文化写的一篇长文案《我害怕阅读的人》。

文案不是diss现代人伪阅读或者不爱阅读,而是抓住他们的恐惧心理,从害怕变成他人眼中的透明人,害怕被落后,害怕孤独的心理出发,层层渲染读书带来的益处。

最后,还不忘鼓励人们赶快行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