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名家——楊明臣

藝術名家——楊明臣

楊明臣

1955年生

河南安陽人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

楷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解放軍美術書法研究院藝委會委員

空軍美術書法研究院副院長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教授

作品數十次入選全國專業性書法展,並多次獲獎,2013入選中國書法家協會“三名工程”大展,多次擔任全國、全軍書法展覽評委。

藝術名家——楊明臣

楷書精神漫談

夫楷書者,貴有法亦貴有神,法可傳而神靠悟。故作楷書貴在有神也難在有神。而今習楷書者最容易犯的毛病是重形似而忽略精神,用筆單調,字體呆滯,狀如算子,缺乏神采。古之論書者多以格調為先,神采為上,最有名的論斷是南朝王僧度提出的“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宋代蔡襄雲:“學書之要,惟取神氣為佳,若模象體勢,雖形似而無精神,乃不知書者所為耳。”字之精神,在作品中即表現為格調高下。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提出了“三品”說,他認為掌握技巧,得形似之理可稱能品;精熟過人,忘其技巧,達其性情,可稱妙品;觀照全局,天資超拔,神遊物外,可稱神品,這個論點對後世書法批評影響深遠。清代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專題論述書法的格調,認為能夠稱得上好作品的可分為五品:“平和簡靜,遒麗天成曰神品;醞釀無跡,橫直相安曰妙品;逐跡窮源,思力交致曰能品;楚調自歌,不謬風雅曰逸品;墨守跡象,雅有門庭曰佳品”,佳品之下,統通都為俗書了。今之好書者,神妙之作固然不可輕易企及,不妨先從佳品做起,步步爬升,直追神妙,當具備了相對紮實的基本功之後,必須高度重視作品的精神。書法的風格可有多種,但神采是共有之魂,就楷書而言,欲熔鑄其精神,當從四字入手。

藝術名家——楊明臣

一曰“正”。正字常與正大、正氣、正直、端正等概念聯繫在一起,先要點畫正,再是字身正、章法正、氣息正,正字當頭,作品才能正氣撲面,才能生出巍然嚴正之概,小字也能生出大氣象,倘若東倒西歪,扭泥作態,必然小家子氣。一幅楷書作品,當如雄兵列陣,單個看來,個個精神飽滿,舉手投足,充滿力量,通篇望去,士氣高昂,氣象森然。

正,既是字法,亦是心法,既是字形,更是精神。柳公權雲:心正則筆正,雖為諫言之說,但對作楷來說,乃為中的之論。平時做事做人,若正念在胸,正氣善養,必能潛移默化滲入於字中。在楷書的美學價值追求上,“正”是第一位的,是通過作品表現出來的一種精神,是對楷書創作的總體要求。運用之妙,還須把握正欹相生、正邪相背的道理,若一味平正,毫無變化,必然陷入一潭死水,必須關照到點畫的欹側變化,字勢的偃仰收放,在適度、自然的動態中充滿生機。欹在正之中,不在正之外,正為主,欹為輔,不可本末倒置。於平正中求變化,看似尋常卻奇崛,這才是最可貴的,才是楷書的高境界。正與邪是對立的,不守法度信筆塗鴉,功夫未到急於求成,正念不立狂怪為體,都不適合學習楷書。

藝術名家——楊明臣

二曰“清”。清而潔,清而淨,清而醇,清而雅,清就是無雜筆,無塵垢,無汙濁。猶如晴空麗日,纖塵不染,碧水深潭,清澈見底,給人以清風入懷,玉露沐面之感。追求清新雅逸,筆法乾淨利索為第一,點畫務求沉著爽利,舒朗明快,富有張力,力避猶豫、拖沓、臃腫;生動自然為第二,變化隨心而生,恰到好處,力避呆滯和做作;墨色紙色為第三,好紙新墨,紙墨相發,色澤鮮亮,燦若珠璣,小字作品尤其如此。

清與渾相映,與濁相背。追求清的視覺效果,並不意味著點畫一味細長,更不意味著沒有節奏,沒有厚度,相反,要有一定的渾厚的筆畫,相映生趣。若寫鍾元常、顏魯公一路,渾厚的筆畫,渾樸的氣息為第一要務,只要用筆純正紮實,同樣具有清新的面貌。即使寫十三行、文徵明一路的小楷,其點畫也要細而不飄,動而不浮。清的反面是濁,即混濁、汙濁,點畫粗糙,結構笨拙,墨色灰暗,這樣的作品難以給人清心悅目的感覺,而使人心生煩厭。

藝術名家——楊明臣

三曰“靜”。即安靜,平靜,沉靜,古人云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靜,表現為作者沉著冷靜的自信心,表現為作品悠然自如的書卷氣,是一種遠離喧囂、心手合一、超凡脫俗的韻味,猶如朗月星空之下悠然漫步,秋深夜闌之中獨自聽蟬,這是何等寧靜愜意的感覺。

“靜”是一種氣息,也是一種心法,李世民《筆法訣》雲:“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於玄妙”。講得就是創作楷書時,要氣定神閒,心無旁騖。靜則定,定則百慧生。我們平時處理任何複雜的事情,最忌心神不定,忌情緒化,而先要把心定下來,然後才能趨利避害,找到最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這種靜而定、定而安的素質是學習楷書特別需要的,心靜才能氣息勻和,肢體放鬆,腕指自如,才有可能寫出沉著靜謐的作品。靜動相宜,靜躁相離。靜是對楷書創作的心態要求,對楷書作品的審美取向,而不是對動態的排斥,更不是死氣沉沉,相反,楷書的平靜中和之美要賦於它鮮活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正寓於點畫的紮實靈動,字勢的氣脈相連之中,只有充分關照到筆力、筆勢、輕重、姿態以及章法諸多的動態變化,才能擺脫匠氣、俗氣。楷書忌躁,心浮氣躁必然點畫粗糙,氣息散亂,給人坐立不安的感覺。

藝術名家——楊明臣

四曰“挺”。即剛健硬朗,字勢挺拔,站得穩,立得直,充滿力量感。實質上講得是線條的骨力,孫過庭雲:“假令眾妙攸歸,務存骨力,”書法所有的氣韻之美,豐潤之美,陰柔之美,陽剛之美等等,都是建立在骨力之上的,人無骨無力,字無骨無神。因此,提高線條的質量,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前提,是精神依附的根本所在。骨力與字的肥瘦沒有關係,黃庭堅說:“肥字必須有骨,瘦字必須有肉,”肥瘦只是形狀的不同,是風格上的差別,但骨力都是第一位的。

“挺”和“柔”相濟,和“軟”反。“柔”是韌,是富有彈性,“軟”是弱,軟弱無力。弱的表現形式有多種,線條過於纖細,鋒未鋪毫,銳而不利謂弱;點畫過於肥厚,有肉無骨,拖沓臃腫謂弱;中鋒不能貫徹到底,側鋒扁筆入紙,亦謂之弱;紙墨失調,點畫浮在面上,亦謂之弱。軟筆弱畫,作品絕無精神可言。

藝術名家——楊明臣

以上四字“正、清、靜、挺”,只是擇其要而言之,不能涵蓋楷書所有的精神品格,但每一種即為一品,沉潛其中,即可免俗,若能兩種三種熔為一爐,大家可成。

藝術名家——楊明臣

楊明臣《小楷叢稿》精彩書摘——談用筆方面常見的問題

作品的神采依點畫而生,如何把點畫寫得飽滿圓潤富有立體感,挺拔峻朗富有力量感,生動靈活富有韻律感,關鍵在用筆,古人所謂“藏骨抱筋、含文包質”就是指點畫的內涵,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形象地說:“執筆落紙,如人之立地,腳跟既定,伸腰舒背,骨力自然強健,稍一轉動,四面皆應,不善用筆者,非坐臥紙上,即蹲伏紙上矣。”揣摩古人的用筆方法,其實就是用筆的力度、速度、角度以及三者之間的綜合運用問題。力度是提按,既要提得筆起,又要按得下去,要找到始終提筆寫字的感覺,只有提筆,才能按下,才能使轉,才有輕重變化;速度是疾徐,要有快慢變化,快而不滑,快中有澀,慢而不滯,慢中有骨,有速度才能出節奏,出神採;角度是使轉,要通過控管、捻管、調鋒、折鋒,把起筆、運筆、收筆的角度寫出來,折筆出方出稜出角,“轉”筆出圓出彎出弧。這些技術的掌握,均非一日之功,而要通過大量時間和精力的投入,包括動手臨池和動腦感悟,有時傾數月之功,解決一點一畫,亦不為慢,有時窮年累月不得要領,忽然一日,感覺頓生,這就是功到自然成的道理。

藝術名家——楊明臣

近些年來,我常遇到一些習小楷的朋友,或電話詢問,或登門造訪,或郵寄習作,希望得到一些指導,我發現有一些常見的毛病,存在於不同的年齡段當中,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所謂提高就是不斷克服自己的毛病,每解決一個問題,就是提高了一步,解決問題越多,提高的幅度越大,老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還會出現,在不同的學習階段,不同的水平線上,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因此,克服自己的毛病是始終存在的,是不容懈怠的。在用筆方面常見的毛病主要有以下幾種:

藝術名家——楊明臣

一是“釘頭鼠尾”。主要表現在起筆和收筆,起筆發力過重,停頓過長,與運筆過程不能自然銜接,形成“釘頭”,在橫、豎、撇畫中最為常見;收筆過快,靠指力輕輕滑過,收勢過陡,細長無力,狀如鼠尾,在豎、撇畫中常見此類毛病。二是“尖頭扭項”。主要表現在起筆階段,筆毫落紙不藏鋒,或指腕沒有動作,順勢直畫,鋒芒在外,起筆輕飄細長,筆畫前尖後粗,沒有質感;或指腕動作過大,筆鋒觸紙後直行過晚,形成曲頸歪脖,使筆畫顯得拉沓雜亂,不夠乾淨利索。三是“弓背聳肩”。橫畫弧度過大,兩頭過重,中部上拱、狀如柴擔,豎畫不直,或斜或彎,如病軀不堪負重,折筆處遲滯生硬,刻意出方角上聳之勢,失之雕琢呆板。四是“犬牙鋸齒”。短畫收筆草率,不停頓,不回鋒,出現毛茬,長畫起筆後不調鋒,軌跡不正,急於行走,側鋒運筆,出現鋸齒狀,力道外洩。五是“均力勻速”。用筆沒有提按,輕重一致,慢條斯理,平鋪直敘,縮手縮腳,點畫沒有立體感、節奏感。這些毛病多是屬於臨池不夠,功夫未到的問題,通過實踐體悟,假以時曰,不難解決。也有的是長期不得其法,盲人摸象,閉門造車,功夫下得不少,但在原點踏步不前,或同一毛病不斷重複,形成痼疾,不下大決心,大氣力,很難改變。也有極個別的是眼界狹窄,觀念落後,自以為是,以醜為美,根本不想改變,那隻好順其自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