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白雪公主》,其實是青春叛逆期女孩的愛情狂想

《白雪公主》是一篇我們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故事講述了一位名為白雪公主的女孩,因為美貌被繼母嫉妒,而三番兩次被其迫害。最後,在獵人、七個小矮人以及王子的幫助下,公主戰勝繼母,過上幸福生活的曲折歷程。

童話《白雪公主》,其實是青春叛逆期女孩的愛情狂想

分析心理學認為,任何能夠穿越時間和空間,廣為流傳的作品,其背後都蘊含著能夠觸動人們集體潛意識的豐富象徵。《白雪公主》自然也不能例外。在這裡,我們就一起來解析《白雪公主》故事象徵背後,所包含的真正涵義。

首先,《白雪公主》的原作者,就是“白雪公主”自己。這是一位在“維多利亞時代”被母親嚴格管控的青春期女孩。維多利亞時代,是歐洲歷史上一個以“禁慾”為標誌的時期。這個時期,正如狄更斯在《雙城記》所描述的那樣“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用我們中國人的話來說,這是個正處於“黎明前的黑暗”的時代。

童話《白雪公主》,其實是青春叛逆期女孩的愛情狂想

這個時期,崇尚自由,強調個性的現代思想已經廣泛流傳,同時,中世紀的封建觀念,也在做著最後的瘋狂掙扎。在這種時代精神的衝撞之下,接受了現代思想洗禮的青春期少女“白雪公主”,與因循守舊的母親,自然而然的就走向了互相之間的對立面。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都在發生激烈摩擦和衝突。所以,在原版《白雪公主》中,迫害“白雪公主”的,並不是繼母,而是她的親生母親。

按照歐洲中世紀的觀念,女孩,尤其是上層社會人家的女孩,是父親進行政治交易的最重要的砝碼。所以,上層社會一般很重視對女孩的“思想道德”教育。為了保證女孩的純潔,即使是父親,也要和女兒保持一定的距離。所以,在《白雪公主》中,儘管一再遭到母親迫害,白雪公主的父親一直都沒有任何的表示,就是因為現實生活中,當“白雪公主”長大之後,其父親一直在刻意的保持和她之間的距離。

童話《白雪公主》,其實是青春叛逆期女孩的愛情狂想

《白雪公主》中的獵人,其實象徵著女孩父親的另外一種形象。當女孩在母親的嚴格要求之下,內心無比委屈之時,自然會向父親求助。對自己的“心肝寶貝”,父親有時也很想給予女孩一定的保護和通融。只是,在觀念的限制以及妻子的提醒之下,父親不得不把“心肝”交還給妻子管教。這就是,繼母要求獵人,把白雪公主的心肝交給她的真實涵義。

在母親的嚴格限制之下,為了緩解內心的痛苦。白雪公主不得不通過幻想,來滿足自己內心的慾望。當她通過幻想,走進了自己心靈深處之時,就發現了那幾位“小矮人”。小矮人其實是“白馬王子”形象扭曲的結果。情竇初開的白雪公主,還不能完全分清童年夥伴之前的友誼,和男女之間愛情之間的區別。但是,她本能的感知到,在愛情中,男性就是她的奴僕。而且,在真正的戀愛關係開啟之前,往往會有許多男性同時來討好她。只是,她把這種出於情愛需求的討好,視作了一種童年的友誼。

童話《白雪公主》,其實是青春叛逆期女孩的愛情狂想

當小女孩沉浸在自己對於友誼、愛情的幻想之中時,母親在變本加厲的對其進行“迫害”。“梳頭”象徵著對其思想的限制,“繫鞋帶”象徵著對其人身自由的限制,“毒蘋果”則象徵著對女孩言語內容的限制。在母親嚴格的限制之下,小女孩的“自我”漸漸的變得麻木乃至“死亡”。也就是說,她的反抗精神在一點點的消逝,她自我的成長也漸漸的陷入了停滯甚至是倒退之中。

“白馬王子”的出現,再一次喚醒了白雪公主已經休克的“自我”。這一次,女孩完全感受到了愛情的魔力。在愛情的激盪之下,白雪公主再一次的滿血復活。而這位“白馬王子”,很有可能就是其父親為其準備的政治婚姻的對象。但是,作為時代的新人,“白馬王子”和白雪公主一樣,都是新時代思想的擁躉,他們在一起,儘管是出自長輩們的安排,事實上對於白雪公主來說,是一種解放。所以,童話故事最終那一句“從此公主和王子一起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是真實不虛的。並不像現在人們所認為的那樣,“公主和王子一起走進了愛情的墳墓”。

童話《白雪公主》,其實是青春叛逆期女孩的愛情狂想

通過上面的解析,現在我們能夠清晰的知道,整個《白雪公主》童話故事,所反映的其實是:維多利亞時期,青春叛逆的女孩,在母親的嚴格管教之下,自我艱難成長的心路歷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