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故事」立秋,有棵梧桐树偶遇织女

「节气故事」立秋,有棵梧桐树偶遇织女

2018年8月7日

农历六月二十六

一候凉风至

二候白露生

三候寒蝉鸣


「节气故事」立秋,有棵梧桐树偶遇织女

从晨光微熹到骄阳当头,立秋姑娘手执团扇,坐在皇宫正殿的琉璃瓦上,看那太史官在院子里起香案、摆供品,围着梧桐树忙忙碌碌。待他忙完,太阳更精神抖擞,瞬间把气温整高好几度,立秋姑娘额上悄悄出了汗。

活了千年早成精的梧桐树闻到香火气,满身树叶乱晃傲娇状:“嘤嘤嘤,换牌子了,香味太浓,吃不下。”

立秋冷冷看它一眼:“皇家香火也嫌弃,明儿帮你换个地方?我家院子正好空荡荡。”保证一年到头没“香味”。

梧桐树浑身一抖,赶紧让叶子们安静下来:“嘤嘤嘤,我正好换口味,越浓越好啊啊啊……”

立秋扭头看天,再不搭理满身是戏的老树精。院子里太史官准备完毕,皇帝老儿率了仪仗候在殿中,大家都一边流汗,一边等。

等啥?

等梧桐树落下今秋第一片叶子呗。

可是——

“嘤嘤嘤,供品里的西瓜没有冰镇过,热乎乎不好吃呀!我不要我不要,换盘荔枝好不好……”

“那感情好。”立秋又冷冷看它一眼:“一骑红尘妃子笑,改天埋在马嵬坡。话说,您老的终极梦想是做张七弦琴,还是兽形炭?”

“嘤嘤嘤,其实我也不挑食的……”老树精忙表明自己的优点。开玩笑啊,不论是劈了做琴,还是烧了做炭,都不如在阳光中吃西瓜实在,哪怕西瓜是热的!

很识时务的老树精再不打话,吃饱喝足。立秋抡起手中团扇,朝着梧桐树轻轻一摇,闷热的空气中,隐隐捎来一股凉风。梧桐树憋足力气一挣,biu~

一片梧桐叶从枝头晃晃悠悠,晃晃悠悠,飘落下来。


在太阳的热情照射和皇帝老儿的无情逼视下,太史官早对着梧桐树望眼欲穿。当这片梧桐叶从枝头飘落,太史官大喜过望,放声大喊——

“秋——来——”

一叶知秋。

皇宫内外,就像水下油锅,瞬间噼哩啪啦的热闹起来,男女老少喜笑颜开,买鱼买肉,揪花戴叶,要去赶秋社。

“嘤嘤嘤,带我去赶秋社,带我去赶秋社!”老树精化出人形,唇红齿白,俊俏可爱,终于有了和“嘤嘤嘤”配套的表情。

“别吵,卖萌无效。”立秋拍他一扇子,有点怀疑自己这上任几百年是怎么忍受这嘤嘤君的:“我可以带你去找土地神,你和他玩。”

“嘤嘤嘤,我吵他不吵你!”嘿,都说老树精识时务了。

已是下午,人们挎着花篮,带着果品,说说笑笑到乡下土地庙供奉。还有专门的游行队伍,鼓乐齐鸣,扮着神仙模样,招摇过市。然而,立秋带着老树精连去了好几座土地庙,都没有找到土地神。

忽听有人大喊:“偷西瓜啦!有人偷西瓜啦!”

老树精眼睛一亮:“西瓜西瓜,我也要去偷西瓜!”

立秋:“……”团扇一拍,拍了个空,老树精已瞬间移动到瓜地。

有什么办法呢?只好跟上去了。待看清瓜地里的两人,立秋只觉额头隐隐作痛:“土地神?织女?”


嘿,都是老熟人。

喊偷瓜的是土地神,小老头今日吃足喝饱后,出来散步消食,虽老眼昏花,但并不妨碍他保瓜卫国,远远的看到瓜地里有人影,怕瓜贼厉害,先喊抓贼引些帮手再说。

没想到那是织女。她似乎刚从瓜地上站起来,身上衣裙沾了泥土,粉面含羞,手忙脚乱:“我、我、我,我没偷瓜!”

小老头总算看清了眼前的人,更吃惊了:“哟,原来是织女,你怎么来了?”

是啊,牛郎与织女天河永隔,只有每年七月初七喜鹊搭桥,才能见上一面,今日还不到时间,怎么倒跑瓜地里来了?

织女定下神来,一下红了眼圈:“各位有所不知,我那两个孩子已是大学生,再也不能坐在箩筐里让他爸爸挑到天上来,我们好几年没见面了。听说现在放暑假,我偷偷溜下凡间来看看他们。心里慌,没看好一下跌瓜地里了……请你们不要告诉王母娘娘……”

“嘤嘤嘤,我也要妈妈……”老树精好羡慕两个牛娃。

“咳。”立秋拍了老树精一扇子,话却是对土地神说的:“今日立秋,早有风俗,摸秋不算偷,丢秋不追究,您老就当没看见?”

“她本来就没偷瓜,她是偷下凡间!”

“唉,我的土地老爷爷啊,都说摸秋不算偷,最多摸下凡间……”

“嘤嘤嘤!”不待土地神反驳自己其实并不算老,那老树精已立马抓到新重点:“既然不算偷,我去摸瓜啦!”丢下三人就去摘瓜。

“梧桐精,想吃瓜,先问过你爷爷我!”土地神袖子一捋,奋发图强抓新鲜出炉的偷瓜贼去也。

立秋顿时大大松了口气,眼中有了笑意,明如秋水——终于把嘤嘤君打发了。摇摇团扇,施施然往家走去。

至于织女去哪儿了?嘿,她又不是喜鹊,当然不知道。

她只知道,秋,快要来了。


知识点链接:

— 立秋释名 —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 立秋三侯 —

一候,凉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蝉鸣。寒蝉,《尔雅》曰寒螿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

— 一叶知秋 —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 摸秋 —

民间有句俗语,“八月半摸秋不算偷。”“摸秋”,其实就是“偷秋”的意思。相传,元朝末年,淮河流域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这支队伍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一天,起义军转移到淮河岸边,深夜不便打扰百姓,便旷野露天宿营。有几位战士饥饿难忍,在田间摘了一些瓜果充饥。此事被主帅发觉,等天明了便准备将那几个治罪。村民们得知后,纷纷向主帅求情。为开脱战士的过错,有一老者随口说道:“八月摸秋不为偷。”那几个战士因此话而获赦免。那天正好是中秋节,从此留下了“摸秋”的习俗。后来,“偷摘”者多为调皮的小孩。此夜,家长放纵孩子到别人家田中“摸秋”,如果是摘得葱,则认为小孩长大后能聪明,如果是摘得瓜,则认为以后小孩吃喝不愁。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从不叫骂。

— 七夕 —

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gōng)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 立秋诗词 —

《立秋》

刘翰(宋)

乳鸦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色无觅处,

满阶梧桐月明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