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鑑賞13—憶秦娥·婁山關(持續更新敬請關注)

憶秦娥

婁山關

一九三五年二月

毛澤東詩詞鑑賞13—憶秦娥·婁山關(持續更新敬請關注)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毛澤東詩詞鑑賞13—憶秦娥·婁山關(持續更新敬請關注)

【註釋】

婁山關:在貴州遵義北大婁山上。萬峰插天,中通一線,是由川入黔的要隘,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戰役失敗,黨中央和中央紅軍被迫退出中央根據地,開始長征。長征初期,"左"傾機會主義者實行逃跑主義,強令主力紅軍進行"甬道"式防禦戰,龐大的中央機構向紅二、六軍團所在地湘 西地區轉移,致使中央紅軍在短短三個月中遭到嚴重損失,同出發時的八萬人銳減為三萬。在這危急關頭,毛澤東同志說服中央軍委放棄原定計劃,改向敵軍兵力薄弱的貴州前進。1935年1月,紅軍強渡烏江(在貴州北部、四川東南部),佔遵義,黨中央在此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結束了王明路線的錯誤領導,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和紅軍中領袖地位。遵義會議後,毛澤東同志指揮中央紅軍越婁山關,一渡赤水(在貴州、四川邊境),擬於川南橫渡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建立川陝甘革命根據地。因蔣介石急調四十萬大軍封鎖長江,毛澤東同志遂當機立斷,率軍回師貴州。於2月下旬二渡赤水,重佔婁山關,再取遵義,殲敵二十餘個團,贏得了長征以來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此後,又於3月中旬三渡赤水,再入川南;於3月下旬四渡赤水,進逼貴陽。當蔣介石慌忙調集雲南軍閥部隊來貴堵截時,我主力紅軍卻穿過滇黔公路,直插雲南,巧渡金沙江,將幾十萬敵軍遠遠地拋在了後邊。此詞即作於當年2月26日紅軍前鋒重佔婁山關後,中央領導機關在跟進途中再過此隘之時。毛澤東同志1958年12月21日批註道:"萬里長征,千迴百折,順利少於困難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鬱的。過了岷山,豁然開朗,轉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諸篇,反映了這一種心情。" 本篇首次公開發表於《遍詩刊》1957年1月號。

毛澤東詩詞鑑賞13—憶秦娥·婁山關(持續更新敬請關注)

【賞析】

此詞以悲壯凝重的筆墨描繪了紅軍進軍和勝利跨越婁山關的壯舉,抒發了詩人在征戰中不畏艱險的堅強意志以及正視困難的革命情懷。

上片寫紅軍向附著要隘進發途中的艱苦情景。"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勾勒了雲貴高原的自然景觀。西風凜冽,雁聲穿空,寒霜凝地,殘月懸天,構成了一幅鐵鑄似的清晨拂曉的淒冷的畫面。用詞造境,呈現出一種暗淡冰冷的色調,加重了詞的悲涼悽清氣氛。這裡西風的肅殺,長空的迷茫,雁鳴的淒厲,寒霜的溼重,清晨的清冷,曉月的淡白,諸多景物相互組合烘托,產生深重的悲壯和蒼涼感,不僅點明瞭進軍婁山關的季節氣候和時態,而且凜凜然再現了聲色俱厲、春寒料峭的陰慘酷烈的景象。這景象通過感覺、聽覺、視覺構成召人入境的力量,變幻出"風聲鶴唳"的藝術效應,陡然產生於慘酷險惡中"背水一戰"殺開一條血路的壯烈意味。"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霜晨月",固然是因詞調格律句式要求面出現的疊句,可是這一重複卻又承上啟下,

毛澤東詩詞鑑賞13—憶秦娥·婁山關(持續更新敬請關注)

恰到好處地再次強調進軍的險惡環境,烘托出紅軍戴月履霜、頂風挺進的英雄形象。戰馬在崎嶇不平的群山亂石間行進,急速而雜亂,蹄聲錯雜可聞;軍號為凜凜冽的西風所切割的撕裂,若斷若續,其音低沉而悲壯。蹄聲"碎"號聲"咽",一陣陣一聲聲,遠遠近近,匯成進軍的交響,沉鬱地迴盪在霜重寒凝、肅殺冷落的晨色中,生髮出"風蕭蕭兮易水寒"(戰國荊軻《易水歌》)的悲壯格調。於是,鐵軍剛毅沉著的軍容、哀兵慷慨壯烈的意志,立即浮現於讀者眼前,動人心魄。在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的環境中,搶關奪隘,志在必得,絕處逢生,志在必勝,紅軍戰士義無反顧的犧牲精神和英雄氣概,該是何等壯烈!

下片寫勝利跨越婁山關後的豪情以及迎接新徵程之艱辛和充分的精神準備。"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換頭處一筆跳開,不寫搶關奪隘的惡戰過程,而是直書跨越婁山關的勝利。這裡用議論入詞,遒勁有力,興會淋漓,既是戰鬥豪情的抒發,也是全詞英雄主題的昇華。想那婁山關周圍山峰,峰峰如劍,萬丈矗立,插入雲霄,中間是十步一彎、八步一拐的山路。這種地勢,直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當時又為貴州軍閥王家烈重兵把守:右翼的山,一律是懸崖絕壁;中間的路,敵人火力封鎖了;婁山關的點金山之高、之尖、之陡、之大、之不易攀登,是足以使敵人有恃無恐的。婁山關真當得起"如鐵""雄關"之稱!可是在英勇的紅軍面前又算得了什麼,照樣慷慨壯烈地跨越過去了!"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從頭越"三字重複(也是詞律的要求),意味深長,險關要隘跨越過去了,從此又面臨新的起點和征程,革命的前景在哪裡,紅軍的命運吉凶如何,詞人在沉思中舉目遠望,但見群山綿延起伏,果真是山裡山,山外山,山疊山,山天山地,酷似波濤翻卷的大海。呈現出天蒼蒼、野茫茫的景象,天邊無垠,革命的征程是那麼的遙遠,將面臨多少艱難險阻啊!再看那夕陽,沉落在叢山間,宛如殷紅的鮮血,蒼涼慘烈。革命原本就是伴隨著鐵與火的爭戰,意味著流血犧牲,而今新的革命征程不正需要繼續付出生命和鮮血的代價嗎?詞以寫實兼帶有象徵意義的景語作結,創造出深沉的意境,昂揚中交融著冷峻和沉重,蒼涼悲壯,讀之令人動容,有著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鬱炳隆)

毛澤東詩詞鑑賞13—憶秦娥·婁山關(持續更新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