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改革开放40周年|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

上个世纪60年代,临沂市沂水县院东头镇曲家洞子村的张在吉跟在父亲张道立身后,学习民间偏方。等张在吉成为一名“赤脚医生”时,为了能免费给更多的村民看病,还自建了土药厂。他的二儿子张德庆成为张家第三代乡医,不断创新医疗服务方式。

临沂改革开放40周年|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

吃饱、喝足,与老伴儿一起看着重孙子长大,在张在吉的心中,这就是幸福。

16岁跟着父亲学习“土单验方”

10月23日,在沂水县院东头镇曲家洞子村,71岁的张在吉正在为一位慕名而来的烫伤者开药,74岁的老伴马堂兴正在院子里陪着1岁多的重孙子玩乐。

送走病人,张在吉开始和记者闲聊起来。“现在日子多好啊,作为一名赤脚医生,退休了,国家还每个月给我发2000多块钱,以前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张在吉说,2012年退休后,一直享受着国家的好待遇,自己非常知足。

说起做赤脚医生的那个年代,张在吉回忆说,能走这条路,都是受到父亲张道立的熏陶。在战争年代,父亲张道立就是一名战地卫生员,参加过解放沂水城、莱芜战役、兖州战役等十几次大大小小的战斗。那时的人得了病,根本无医无药:1937年本地黑热病大流行,老百姓得病无人医治,只好小病拖,大病等死。80口人的小村,一次就死了28口人,当时无村不带孝,处处有哭声……

等战争结束后,父亲张道立回到家乡参加了工作,繁忙的工作之余,父亲还常年免费为周围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治病送药。“1963年,我16岁的时候,就跟在父亲身后学医。”张在吉说。

后来,张在吉跟着父亲张道立寻找一些治疗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验方。“只要听说哪位乡亲家有验方偏方,我父亲就登门拜访,虚心向对方学习。”这些,张在吉都看在眼里,学在心里。听说一位老赤脚医生在多年工作中积累了很多经验方,张在吉就往返30多里登门求教。“我那时候一打听到谁家有偏方,我就给人家写信。”张在吉告诉记者,他还从沂南、莒县等地学到了行之有效的烫伤散和接骨方。

在几年的时间里,张在吉共收集整理土单验方150多个,经过反复实践选出效果较好的有30多个,广泛应用于临床,确实解决了一些久治不愈的比较顽固的疾病。

临沂改革开放40周年|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

张在吉任赤脚医生时的手稿被儿子张德庆完好地保存着。

23岁创办全县第一个村办制药厂

1965年,在村大队文艺宣传队担任队长和团支部书记的张在吉,也会利用闲暇时,为村民免费看病开方。“我那时候还在山坡沟沿上开了2亩荒山地,种植药材。”张在吉回忆说,1969年,当时的中草药还很紧缺,他就想办法解决药源不足的问题。

“我们那时候种植了防风、大青叶、黄芩、草乌、半夏,茯苓等二十余种中草药,还自采了柴胡、双花、元胡、连翘、墓头回等中草药一百余种。”张在吉回忆说,为了采到本地稀有的连翘、龙胆草等中草药,他还会到沂南、蒙阴的一些山地进行采挖。

1970年,23岁的张在吉再次提议,可以自力更生办土药厂。这在当时,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依靠党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政策支持,在当地领导的支持,和中国人民解放军146医院的指导下,他创办了全县第一个村办制药厂、第一个村级合作医疗室。

那时的张在吉每天都在制药厂、中药培育基地、医疗室以及患者家中穿梭,很少有休息时间,有时大年夜还被人叫去出诊,可是他却从不嫌累。张在吉还动手做出了等子称、捣罐和药架,制出了复方桔梗糖浆、苦参散、复方墓头回散、风湿止痛膏等三十多种针剂、二十多种片剂。

张在吉成功研制的复方墓头回注射液,产量达到好几万支。“我们产的注射液,都供给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以及146医院使用。”张在吉说,在医科大学上学的孙子孙女在学校里说起爷爷的这些经历,连老师都不敢相信。

儿子放弃在县城工作的机会,成为张家第三代乡医

上世纪90年代,二儿子张德庆如愿考上了临沂地区卫生学校,主攻西医。学成后,他放弃了留县城工作的机会,回村接下了父亲张在吉的班,正式成为张家第三代乡医。

在祖父张道立和父亲张在吉的悉心培养下,张德庆不仅传承了治病方法,更传承了乡医精神。多年来,在这种精神的感召和指导下,张德庆默默地担负起周边3个村、近2000名村民的健康,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张大夫”。

“爷爷和父亲常常嘱咐我,给人看病是个良心买卖,可别坑人,能让人少花钱的就少花钱,治不了的别给耽误了。”张德庆说,他从小看爷爷和父亲免费给病人开药方,就立志做一名有德、有志、有爱心、不坑人、不害人、不糊弄人的好乡医。

村卫生室作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神经末梢”,是离村民最近的看病场所。张德庆深知村级卫生室重要性,力求发挥好村级卫生室的作用。2016年,凭借20多年服务于基层的医学实践经验和造福患者的目的,张德庆确定完善了“全生命周期的十个精准”医疗方案。

张德庆说,他生在一个新时代,作为一名乡村医生,服务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除了传统的面对面会诊,我还用‘微信一对一问诊’法,为远在千里之外打工就业的乡亲们看病。”张德庆告诉记者,他的微信里有好友将近2000人,除了自己的家人,其余的都是治疗会诊过的病人。

看着二儿子在行医路上不断创新、不断寻找更加适合当下乡村实际的医疗服务方式,张在吉很是欣慰。结婚49年了,如今71岁的张在吉还会在农忙时下地干活,74岁的老伴马堂兴在家照顾重孙子,一大家子生活在一起,平淡却又满足,这就是最简单的幸福……

文/鲁南商报记者 王晓 片/鲁南商报记者 褚菲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