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都叫蝦餅,卻製法不同

原文:[蝦餅]:

以蝦捶爛,團而煎之,即為蝦餅。

淸 袁枚《隨園食單》水族無鱗單

雖都叫蝦餅,卻製法不同

蝦餅就是用去殼蝦肉剁成茸泥,加配料打勻煎成圓形小餅。肉色雪白、外衣金黃、滋味鮮美。煎蝦餅,從醃製入味到製做恰到好處,一口咬下去,絲毫不油膩,只恨不能一口兩個。在《隨園食單》中除此煎蝦餅以外,在“點心單”中還有一道“蝦餅”。這蝦餅是一道主食,用蝦肉、麵粉製成。最早流行於江南地區,以常州最為有名,《隨園食單》載有製法:“蝦餅,生蝦肉、蔥、鹽、花椒、甜酒腳少許,加水和麵,香油灼透”。色呈金黃,外脆裡軟,香鮮可口。由於蝦餅的形狀類似腰鼓一樣打著皺又被稱為“銅鼓餅”。屈指萛來此蝦餅距今已有近200多年的歷史。

雖都叫蝦餅,卻製法不同

此二者雖然叫法相同,但在製做方法上卻有三點不同之處。首先“點心單”中的“蝦餅”使用生蝦肉,加入蔥、鹽、花椒、甜酒少許,加水與麵粉和均,最後用香油炸透。“蝦餅”加入麵粉是道點心,而“煎蝦餅”不加麵粉而加澱粉是道菜。其次從烹調方法上也有不同,“點心單”中的“蝦餅”是用“炸”法,“無鱗單”中的“蝦餅”是用“煎”法。煎法要用微火、少油,把主料兩面煎黃並使之成熟的方法;它不同於使用旺火多油的炸類菜,其成品不焦、不脆,而是外酥、內軟的口感。

雖都叫蝦餅,卻製法不同

其三“點心單”中,製作“蝦餅”所用蝦肉是整粒的,成品可見大蝦仁。而“煎蝦餅”則是把蝦肉製成泥茸。制茸全國皆有,只是叫法不同,北京稱之為“膩”、 山東稱之為“泥”、廣州稱之為“膠”、河南稱之為“糊”、四川稱之為“慘”,南京的傳統叫法為“締子”。

雖都叫蝦餅,卻製法不同

締類菜餚的製作古已有之,製做煎蝦餅要把蝦茸、肥膘肉茸細剁均勻,煎餅時的油溫不宜過高,否則容易外焦內生影響口感。煎蝦餅現為淮揚名菜,經常作為筵席當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金陵還有一道名菜“水晶蝦餅”,其製做方法與煎蝦餅基本相同,只是將煎改為蒸,成菜色澤潔白、蝦嫩味鮮。蝦餅的製作雖然比較簡便,但其味道卻甚為鮮美。


雖都叫蝦餅,卻製法不同

下面製做隨園菜煎蝦餅此菜製法原文是“以蝦捶爛,團而煎之,即為蝦餅。”具體制法是,將鮮蝦仁去沙線冼淨,剁成蝦茸,馬蹄切成粒,膘油剁成膘茸,三者放在一起,蔥、姜洗淨後搗成汁水待用。將精鹽、紹酒、蔥薑汁,蛋清和澱粉放入蝦茸中,充分攪拌均勻。平底鍋置於火上,放少許油,將蝦茸擠成圓球形放入,用鏟壓扁成餅,以中火煎至蝦肉成熱,兩面金黃時起鍋裝盤。此菜鮮香襲人,軟嫩爽口,營養豐富,老少皆宜。


雖都叫蝦餅,卻製法不同

文章原創,頭條首發,部分照片,摘自網絡,

特此鳴謝,若有侵權,敬請告之,馬上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