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康德傳》,我從逗某變成了傻某

有的人活著,是為了彰顯別人生活的慘淡和悽苦。

有的人寫書,是為了證明別人智商的低窪和弱雞。

前者,數不勝數。後者,不妨舉例康德。

先得承認,我從沒讀過康德的任何一部作品,但讀了《康德傳》後,我覺得我更沒信心去讀他的書了。智商弱,是硬傷。無解。

雖然情況是如此慘烈,還是談談我對康德的簡單印象。

讀完《康德傳》,我從逗某變成了傻某

他,官方身高一米五七,與印象中身高馬大的德國人形象有不小的出入。

他,終身靜居鄉里,思維卻無比開闊。講述別國的歷史和遠方的地理如數家珍,讓我再次相信,即使不行萬里路,也可以視通萬里,思接千載。

他,終身未婚,也不知道終其一生垂青過哪個或哪幾個姑娘。

他,幾十年如一日的規律生活,像上了發條一樣的機械、準時,結果,鄰居都以他何時散步來定時,以至於當他年邁到不能再散步時,女鄰居不得不央人私闖民宅去找他調時間。

他,相信人類理性,斷定各個國家都會規範自己的行為,逐步建立良好的國際聯盟,最終建立世界意義的“普遍立法的公民社會”。後來歐洲如火如荼的統一運動,我們還能在他那找到遠年的理論根據。

他的世界藍圖沒有國界,結果他的聲音也就早早地傳出了德國。

他,就是康德。一輩子幾乎沒離開過波羅的海沿岸的哥尼斯堡城,然而他的學問卻有了波羅的海般的深度和浩瀚。

讀名人傳記,多希望看到一些好玩的故事,離奇的情節。但是,康德好像根本沒有故事。因此,《康德傳》大篇幅的都是在講康德的哲學,除了哲學,還是哲學。誠如作者所說:“哲學家一生的標誌就是他的那些著作,而哲學家生活中那些最激動人心的事件就是他的思想。就康德而言,除了他學說的歷史以外,他自己就再沒有別的傳記。”但這對我這種哲學還不入門的來說讀起來太費勁了。名人傳記看來還是故事好玩讀起來才有意思。

但哲學或許枯燥,而康德本人卻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哥們。全書最讓我感覺好玩的,就是康德每天下午吃午餐(全天就吃這一頓飯,而且必須有幾個人陪他一塊吃才行),一吃吃好幾個小時,期間和別人談天論地,扯淡吹牛,或許還夾雜著賣萌裝逼,誰知道呢!

人因思想而偉大。康德這位像波羅的海一樣明亮、像大西洋一樣浩瀚淵博的偉大學者,首先是一位集大成的天才哲學家。其次,他的研究面極廣,除哲學外,鋪展到邏輯學、心理學、物理學、歷史學、政治學、美學、甚至醫學等幾乎當時人們所知的絕大多數學科領域,真的到了“無學不窺”的地步。

康德無疑是人類智能天域中一顆分外耀眼的明星。

他對人的認識能力、評價能力和意志的能力的探索相繼寫成了三個《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實踐理性批判》),構成了他整個的哲學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他所有的著作都是圍繞著人來展開。人能夠認識這個世界嗎?人有沒有意識能動性?人的認識能力到何種程度?人怎麼樣才能在理性範圍內發揮認識能力?怎麼樣才能達到人的真善美?

他把人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看來,不亞於上帝。因為,康德也不一定相信上帝,無論在個人經驗還是在哲學上。

最後,引用下本書作者對希望研究康德哲學的讀者提供的閱讀順序:先是《人類學》,“在讀過《人類學》之後,我建議初學者讀《道德形而上學》,之後再是那幾本《批判》”。

有人曾問過托爾斯泰:"康德的哲學是常人所能理解的嗎?能否用通俗的方式來闡明它?"他回答說: "如果能通俗地闡明他的哲學,那該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情呀。不知西方是否有人做過這種嘗試。應當說,這樣做是非常需要的。"

希望有大佬能做這樣的嘗試,用現代觀念來闡釋古典的康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