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從來都不存錢,他們的錢從哪裡來?

美國人從來都不存錢,他們的錢從哪裡來?

在晚上的時報廣場交通

“美國人不存款,今天花明天的錢”這是很多去過美國的人,以身說事兒,也是媒體廣泛宣傳的。說明美國人真的不喜歡存款!

但是有個疑問。

1.美國人不喜歡存款,喜歡貸款消費,那麼銀行的錢從哪裡來?因為我們都知道,銀行需要儲戶的錢才能放貸。

2.美國有全球最大的股市,期貨,外匯交易市場,每天的交易數額都是天文數字,其中大多數都是美國人民進行的交易,那麼這些錢從哪裡來的?

76%的美國人需要依賴月薪過日子。大約22%的美國人儲蓄不足100美元,無法應付任何緊急需要用錢的情況,另外還有46%的人儲蓄不到800美元。

那麼問題來了,美國人是從來不存錢的,那麼他們的錢從哪裡來呢?

用一個字就能說明——借!

向誰借?美國人向銀行借,美國銀行通過發行國債向全世界的口袋——各國銀行借。

美國人的這種生活方式和他們自身的消費觀念和國家政策有很大的關係。

一、美國政策不利於儲蓄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美國的私營企業已經從“固定收益制(又稱養老金固定收益計劃)”中退出,在這個體系中,工人會知道他們退休時會得到多少錢退休,而“固定繳款(又稱確定提拔制)”中,工人只知道他們每年存了多少錢。401(k)計劃便是後者的一個例子。(注:401(k),取自美國1978年《國內收入法》中的(section401K)條款,它是美國一種特殊的退休儲蓄計劃,它深受歡迎的原因是可以享受稅收優惠。)

但401(k)是有漏洞的。每存起來的一美元中,就有40美分被提前取出。這委婉地被稱為“靈活性”,但從長遠來看,不利於退休後的存款。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英國等其他養老制度較發達的國家,除了在極端情況下,不允許提前支取這筆錢,因此它們也在退休指數這些指標中表現地更好。

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人不存錢是因為在美國很容易花錢,也很容易借錢。

二、“預支型”的消費觀念:借銀行

美國人的消費觀念和他們文化一樣大膽開放,人們對未來的收入和生活比較有信心。所以,“今天花明天的錢”,這樣“預支型”消費成為了美國社會常態。

1、信用卡消費

美國人習慣透支消費,美國銀行給消費者提供了至少45天的優惠免息期。就算是過了免息期需要收取利息,利息也是相當低的。他們提前刷了信用卡,再用下一個月工資還利息,進入死循環。

2、分期付款

美國人消費習慣分期付款。他們喜歡用有限的工資,無限的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房子、車子、家電、傢俱。

三、社會福利好: 節省很多開支

據《2017年中國家庭教育消費白皮書》顯示,中國的教育支出竟然佔家庭年收入的20%以上!中國的養老制度也還在不斷摸索中,除了公務員有保障外,普通人養老金剛剛維持基本生活。

而在美國,國家對孩子的教育有很多優惠。所有美國籍的孩子享受13年義務教育,就讀小學到高中完全免費。

美國籍寶寶讀大學、研究所學費只要外國學生的10%,而且容易進入知名大學,美國籍孩子大學學費極低。並享有很高的獎學金,還為貧困家庭提供1%低利率助學貸款。

美國政府對養老也特別重視,在加州,即使沒錢看病,也可享受全面醫療保障,不用擔心被從醫院扔出來。

美國人享有社會安全卡、享有美國各種社會福利措施及醫療設備,年老時,即使人在海外也可領取養老金,住低價高質量老人公寓。

四、投資理念強:用工資存保險和向銀行貸款投資

其實美國人不是不存錢,而是不同於我們國人思維意義上的存錢。

美國人平均都有五張保險單,由於美國股市比較成熟健全,美國人一般把錢存在保險上。

因為保險的收益是5%或更高,遠遠大於美國銀行儲蓄利率,並且有長期收益。所以保險公司很多比銀行有錢。

由於美國福利較好,加上保險可以發揮最大的槓桿效應,所以美國人更願意投資期貨、股票、房產、實業、債券、信託、基金、收藏等等,這些投資佔據了大部分投資市場,沒有人願意把錢放在銀行。

再有,美國既是實用型社會,也是消費型社會,信用卡透支分數高,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獲得便利和實惠。比如使用信用卡能夠打折或者返現之類的,所以美國人更愛使用信用卡。

怎麼樣?是做美國人一樣的“今天花明天錢”的“富”人,還是沿襲老祖先保守的節儉古訓?這是個值得深思和研究的大問題,您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