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划」“沼”气蓬勃的年代:光明的火种从过去一直照亮未来

「企划」“沼”气蓬勃的年代:光明的火种从过去一直照亮未来

「企划」“沼”气蓬勃的年代:光明的火种从过去一直照亮未来

40多年前,原中江县龙台公社五大队的村民陈锡祜发明用土法制取沼气照明煮饭,该技术通过推广,从中江龙台走向全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生活水平,成为中国农村能源利用史上的一大创举。

上世纪70年代,当时还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当知青、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还专门来到中江县龙台公社五大队学习办沼气。

时光荏苒。在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农村能源的日益丰富,作为农村主要能源的沼气,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新时代,新征程。在勤劳智慧的德阳人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下,沼气利用技术完成从土法制取“1.0版”到集约化、产业化管理运营“3.0版”的华丽蜕变。

在实施乡村振兴的伟大行动中,农村沼气利用在现代循环农业、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将发挥出巨大潜能,并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阔步前进。

1

伟大的壮举

用茅厕里的气点灯煮饭

在中江县龙台镇有个村子名叫“沼源村”,说起德阳沼气的发展历史,必定要从这个村名的来由说起。近日,晚报君走进沼源村,听78岁的老人曾才福讲述40多年前发生在村子里的那段辉煌的历史。

「企划」“沼”气蓬勃的年代:光明的火种从过去一直照亮未来

沼源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中江县龙台公社五大队,也就是现在的沼源村还没有通电,家家户户每个月只有半斤煤油点灯,没有煤炭,煮饭也只能烧柴禾。村里有个叫陈锡祜的村民,上过大学,在村民们眼中是个非常有文化的人。

有一天夜里,时任大队民兵连长、治保主任的曾才福在巡逻时看到陈锡祜家里的光非常亮,比煤油灯还要亮很多。出于好奇,曾才福敲开陈锡祜家的门。陈锡祜见到曾才福,忙请他进屋,说要给他看个“好东西”。

「企划」“沼”气蓬勃的年代:光明的火种从过去一直照亮未来

“土法制取沼气第一人”陈锡祜

“只见他家堂屋里亮着一盏灯,和煤气灯一样亮,把两间屋都照得通亮。”曾才福说,陈锡祜指着灯告诉他,“用茅厕里的气就能点灯,还可以煮饭,无烟无味。”陈锡祜希望曾才福可以帮他将沼气好好推广。

「企划」“沼”气蓬勃的年代:光明的火种从过去一直照亮未来

陈锡祜发明的沼气气灶

曾才福回家后,将所见所闻讲给母亲包淑媛。“以前,母亲经常背着背篼到20多里外的山上捡柴烧,实在是太辛苦了。”曾才福说,母亲虽然年龄大但思想很开放,乐于接受新事物,听完他的介绍,她又专门去陈锡祜家看了看,当场就同意修建沼气池。

为了支持曾才福推广沼气,陈锡祜不仅亲自画图纸,还请来石匠帮曾才福家修沼气池。利用村里拣来的废弃石板,一个多月后,一座深3米、长4米、宽1.2米的沼气池建成了。沼气池刚建成后,还没产出沼气,陈锡祜就用塑料袋装好自家沼气放进新沼气池里向大家展示使用方法。此外,他还教会曾才福用泥土做沼气专用炉灶。

「企划」“沼”气蓬勃的年代:光明的火种从过去一直照亮未来

曾才福制作沼气灶具

此项发明前无古人,陈锡祜自此成为了“土法制取沼气第一人”。中江县龙台公社五大队由于是四川沼气发源地,1981年农村乡镇体制改革,将五大队命名为“沼源村”。

2

光荣的使命

向全国推广沼气利用技术

在沼源村村委会会议室的墙壁上,挂着几幅历史图片。其中一幅图中,一位大娘打开沼气灯,身后被灯光照亮的墙壁上写着几个字“这要好好推广”。曾才福告诉晚报君,这张图片就是1970年5月,中江县召开沼气现场会时在他家拍的。图片中的大娘就是母亲包淑媛,她在向大家展示沼气灯的使用。身后那一行字——“这要好好推广”,是1958年毛主席对推广沼气作出的指示。

「企划」“沼”气蓬勃的年代:光明的火种从过去一直照亮未来

1970年中江县召开沼气现场会,曾才福的母亲包淑媛在向大家展示沼气灯。

现场会召开当天很多村民都来参观学习,今年91岁的杨洪云老人就是其中一个。在包大娘的展示下,他亲眼看到了利用沼气的好处:煮饭又方便又清洁,开关一开灯就亮了,看着就舒服。

从现场会回来后,杨洪云马上就去找石头修沼气池。“我自己修,两个月后池子就修好了。扯来一些油草放进池子里发酵了3天就产气了,我们一家6口人,有用不完的气。”

到了1972年左右,龙台公社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用沼气,全公社约有沼气池1000多口,“煮饭不烧柴和炭,点灯不用油和电”是每家每户生活的真实写照。

「企划」“沼”气蓬勃的年代:光明的火种从过去一直照亮未来

1972年9月,四川中江、绵竹现场经验交流会召开。

作为沼气的推广者,曾才福从1970年开始带队在各地搞试点、办学习班,他们还曾被河南、山东、湖北等地邀请去搞培训、做技术指导。土法利用沼气的技术也随着他们的足迹被推广到全国各地。至今,曾才福回忆起人生的那段经历仍觉得无限光荣。

现沼源村党支部书记陈秉玖回忆说,父亲陈习常曾是龙台公社五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当时只有10岁的他每天放学回来都要帮父亲收信,这些信来自全国各地,大多向父亲索要沼气技术相关资料。还有许许多多从各地寄来的锦旗,感谢给他们带去沼气技术。

「企划」“沼”气蓬勃的年代:光明的火种从过去一直照亮未来

1972年11月,在中江县召开“全国沼气发酵经验现场会”。

1974年1月8日,《人民日报》第四版《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物能源代替柴草和煤炭——四川省许多社队采用土法制取和利用沼气》《“煮饭不烧柴和炭,点灯不用油和电”——四川省中江县龙台公社第五大队利用沼气的调查》两篇文章介绍了四川特别是中江县龙台公社五大队办沼气的情况。当时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当知青、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看到该报道后,还专门来到中江县龙台公社五大队学习办沼气。

3

冒险的尝试

发展集中供气工程实现转型

在德阳的沼气发展史上,除了上世纪70年代的大规模推广外,还经历了一次迅速发展的高峰。2003年起,农村沼气建设享受财政补贴政策,纳入当地政府“民生工程”建设内容,通过项目推动,全市农村沼气池数量最高达到44万余口。

市农村能源办公室副主任刘伟峰介绍说,改革开放后,随着电力的普及、天然气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农村能源越来越丰富。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农户散户畜禽养殖减少等原因,户用沼气池使用率逐年降低,大部分作为厕所化粪池在用,农村沼气利用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

40多年后,在沼气综合利用方面,德阳又出现了一个“陈锡祜”式的人物——郭堂平。作为德阳好韵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郭堂平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会与沼气“结缘”。

「企划」“沼”气蓬勃的年代:光明的火种从过去一直照亮未来

旌阳区黄许镇广平村沼气集中供气站 本报记者 张炜 摄

在旌阳区黄许镇广平村有一个沼气集中供气站,供气站占地面积并不大,里面高高地耸立着两个“大罐子”,其中蓝色的大罐子里贮藏着沼气原料,与之相连的一个黄色罐子就是贮气罐。这个供气站可为60多户居民实现全年集中供气,解决了广平村6组、10组无法通天然气的难题。

郭堂平说,2009年企业谋求转型发展,当时企业车间里有一批生产剩余的玻璃钢,为了利用好这批玻璃钢,他决定用它们尝试做沼气罐,并找到旌阳区农能办,合作发展沼气工程。双方一拍即合。旌阳区农能办提出建议,鼓励他们建设地上式沼气系统。

当时,在没有任何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研发市场并不讨好的沼气工程,对一个民营企业来说,是一个“冒险”的尝试。

“我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研发出第一代沼气集中供气设备。”郭堂平说,第一套设备制作出来后,2010年被安装到了旌阳区孝泉镇五会村,建了一个集中供气站,集中为15户居民集中供气,“没有想到用了几个月,产气量稳定,用户反映都不错。”

「企划」“沼”气蓬勃的年代:光明的火种从过去一直照亮未来

农户家里装上了沼气气表 本报记者 张炜 摄

2013年,公司又继续对设备进行研发和改进,将传统的水增温改成电增温,由此克服了冬季由于温度低而产气量低的弊端。当第二代产品在旌阳区扬嘉镇、兴隆镇运用集中供气后,社会反响更强烈,并得到省上有关部门认可和资金支持,鼓励郭堂平向全省推广沼气集中供气工程。

家住旌阳区广平村沼气集中供气站附近的村民周荣柏说,以前他家使用灌装液化气,每罐 110 元要省着用才能用一个月半左右, 如今集中供应的沼气每立方米 1.8 元的价格,每月只要50元左右。“而且购气方便,与城里用天然气一样可以充值,还有专业人员上门进行设备检修和故障排查服务。”

据了解,截至2017年,全市农村已建成省级新村集中供气工程24处、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11处。

4

未来的展望

沼气综合利用助推乡村振兴

经过近10年的发展和探索,我市“以畜禽养殖场为依托,发展沼气工程,实现以户用沼气池建设为主向集中供气站建设转变”的沼气发展思路正在形成。如今,发展较好的旌阳区已经建立起8个集中供气站。旌阳区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先后迎来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新加坡、马来西亚等30余个国家参观学习。

「企划」“沼”气蓬勃的年代:光明的火种从过去一直照亮未来

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调研我市沼气集中供应站。

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行动,努力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沼气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过去,在农村能源匮乏的年代,沼气利用主要解决农村居民生活用能问题,而现在,在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沼气利用除了提供清洁能源外,更多地要立足于处理人畜粪污、转化沼渣沼液有机肥等功能,助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但是,想要实现这些效果,沼气工程的后期管理和利用至关重要。”刘伟峰说。

「企划」“沼”气蓬勃的年代:光明的火种从过去一直照亮未来

广汉种养结合,利用沼液灌溉农田。

近年来,我市依托养殖场、种植专合社和农业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农村沼气的纽带作用,推广“养殖—沼气—种植”的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促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土壤质量改善和化肥农药减施等综合利用,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助力农业发展提质增效。

在广汉,750余户养殖户与380余户种植户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形式结对合作,推广“畜—沼—粮”“畜—沼—菜”“畜—沼—果”等种养、养养循环模式,当地松林镇柚、桃水果等种植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区域7000余亩。

「企划」“沼”气蓬勃的年代:光明的火种从过去一直照亮未来

广汉沼液综合利用

当前,郭堂平在旌阳区流转了1000亩土地,计划利用沼渣沼液搞有机粮食种植。郭堂平说,由集中供气站将有效解决农村畜禽和秸秆焚烧所带来的污染问题。

按照郭堂平的规划思路,公司除了继续扩大集中供气工程规模,还会将产业朝现代循环农业综合利用方面发展。在他看来,只有实施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变革,通过对“三沼”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发展出一条沼气产业链、形成产业园,才是未来沼气产业的发展之路。

亲历者说

口述人:

曾才福 78岁 沼源村第一个沼气技术推广者

沼源村沼气的发展和推广,从我这里开始,我把这项技术带到了全国各地,改善了当时很多农村地区点灯难、烧柴难的生活困境,也算是给人类做了一点贡献,这让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以前陈锡祜的发明只是利用沼气这一能源解决农村生活最基本的照明、煮饭,但其实沼气的用途还非常多,年轻的一代要传承他的这种创新精神,进一步地研究和利用好沼气,让沼气的利用价值更广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记者手记

重温沼源村的沼气历史,我们看到的是在那个物质、能源匮乏的年代,广大农民改善落后的生活条件的迫切愿望和激发出的创造力。曾才福老人说,40多年前,沼气利用在沼源村迅速普及,几乎毫无阻力,因为这是一个新鲜的“好事物”。

而近年,沼气利用在农村似乎处在了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有不少人将沼气视为一种“过了时”的东西,整个沼气行业更是处在十字路口。

当下,中国农村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沼气利用到底该何去何从?

创新才能有生命力。其实,在“沼气利用”这条路上,仍有坚守者和奋进者。正如“郭堂平”们一样,他们勇于拨开迷雾,大胆创新,通过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在乡村生态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正在为沼气谋求发展之路。

作为一个即将成形的未来产业,关于沼气的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

「企划」“沼”气蓬勃的年代:光明的火种从过去一直照亮未来

本报记者 周玉琴 张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