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江古村廖家見聞之二」廖家村鳳龍山的奇聞趣事

興安縣溶江鎮東南面約1.5公里,東西橫亙著一座小山,鬱郁蒼蒼,它好像一艘從海底升起的巨大潛艇,停泊在黃城遺址的東面,無比威武、雄壯!它就是遠近聞名的廖家村(廖家塘)後龍山,又叫鳳龍山。

「溶江古村廖家見聞之二」廖家村鳳龍山的奇聞趣事

古木參天的鳳龍山

為什麼廖家村這座東西長不過500米、南北寬大概100米、高約50米的土山不僅有名,而且還有兩個音義近似的名字呢?

這還得從廖家村的先祖廖六郎說起。因為廖家村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古時候,陸路就有北連興安、全州,南接靈川、桂林的官道;水路也有靈渠和灕江從村西流經,交通方便,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於是,朝廷就在廖家村這地方設置了驛站一級的基層機構,負責接待朝廷往來的官員、差役等事務。這個機構的名稱叫做“塘”(相當於今日的“站”之類的級別機構,並不是指水塘之類的事物名)。

廖家村的先祖廖六郎,是山東青州府益都縣石板橋人,宋時以武將的身份隨王護駕來到廣西。

途經廖家塘,宋王在此歇息,沒想到看上了居住在村後龍山旁的一位姑娘。姑娘年方二八,五官端正,身材苗條,眼睛像烏葡萄,又黑又亮,轉動時,秋波四溢,瑩瑩閃亮;穿著一身粗布衣衫,捆紮一條油黑長辨;腳踏一雙繡花布鞋,斜挎一隻舟形竹籃;說話清脆如玉碎,行走快步似春風,清純倩影,楚楚動人。宋王在宮廷裡看慣了那些濃妝豔抹、細皮嫩肉、嬌滴滴的嬪妃,而在偏遠的西粵之地,竟然有如此超凡脫俗的村姑,不禁心旌搖曳,情動意悅,於是納為妃子。

未料到,這事惹惱了隨宋王南行的一位妃子。妃子眼見新妃得寵,嫉火中燒,但又不敢公開發洩,只好忍氣吞聲。結果妃子抑鬱成疾,整天咳嗽,茶水不思。本來宋王早就對這位生性乖戾,爭寵奪愛的妃子有些成見,欲廢不能,欲罷難休,再加上軍務在身,見她病倒在床,三五日難以好起來,便下令廖六郎和唐姓將領留守廖家塘,守侯患病的王妃,自己則帶領隊伍繼續南行。

不知過了多久,王妃養好了病,帶著貼身侍女回王宮去了。而廖六郎和老俵唐姓將領見廖家塘地理位置獨特,四周群山環抱,南北交通便利,東有巍巍東山屏障,西臨湯湯灕水靈渠,南接珠江,北連長江,確實是一個天下難找的風水寶地,於是便留下來成家立業。

「溶江古村廖家見聞之二」廖家村鳳龍山的奇聞趣事

鳳龍山南邊村道

只因宋王駐留廖家塘新納的王妃家住村後龍山旁,同行陪侍的王妃與宋王也居住在村後龍山旁,於是廖家塘的後龍山便沾染了龍鳳之靈氣,被村民看作神聖不可侵犯和褻瀆的地方,取名為“鳳龍山”。

千百年來,村民不動山上一抔土,不割山上一根草,不砍山上一根柴,那怕山上的樹枯乾了,也不撿回家。一年四季,山上總是枝繁葉茂,青翠蔥蘢的。

不知從何時起,村裡就有一個不成文的約定,誰也不能在鳳龍山上建房,更不能在山上卜葬。

後來卻有一個例外,在鳳龍上北面的腳下,安葬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廖氏姑祖。她就是廖氏後裔六房桂芬公的小女,叫廖守貞。墓碑刊載她“生於嘉靖丙寅年”(1566年),“歿於天啟庚午年”(1630年),“端秀克守女貞。”

「溶江古村廖家見聞之二」廖家村鳳龍山的奇聞趣事

蒼鬱秀美的鳳龍山

據桂林市廖氏宗親會副會長、廖家塘廖氏六房族長廖業明介紹,先姑祖廖守貞端莊秀美,品性賢淑,樂善好施。她終生未嫁,奉養雙親。承繼家業後,不僅時常用錢糧資助村裡窮困人家,還熱心村裡的公益事業,捐其家中所有,鋪設村南文昌門至村北進賢門長達100多米的石板路,極大地方便了過往村人白天黑夜行走。

廖守貞在村中口碑極好,人們稱她為“活菩薩”。她過世後,村裡的人,一致要求將這個“菩薩”安葬在鳳龍山背。這樣既遵守了村規,又滿足了村人對“菩薩”老人的敬意。

如今,古村廖家塘的村貌發生了很大變化,村風村貌,煥然一新。有意思的是,連老村名“廖家塘”也在許多年前簡化和優化了。在很多場合,特別在官方文辭中,“廖家塘”的名稱總以“廖家村”相稱——有著千百年稱謂的“廖家塘”村名,隨著時光的流逝而也發生演變了。

「溶江古村廖家見聞之二」廖家村鳳龍山的奇聞趣事

鳳龍山古樟

不過,在廖家村,始終不變的,是廖家人那剛直善良的性格,那歷盡滄桑而更加挺拔、蒼翠的鳳龍山,還有鳳龍山那代代相傳的奇聞趣事!

唐高飛/文 陽著文/圖 訪於2018年 7 月 7 日,作於2018年9月26日

(衷心感謝廖家村幹部廖業明、興安旭海育牛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旭等朋友提供走訪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