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针灸调理的常见病证-针灸防治糖尿病效果也不错

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竞争压力的激烈,有一个被称作“沉默杀手”的病症正在悄悄潜入我们的生活,它就是糖尿病。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常见病,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以及消瘦等,其中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如果防治不到位,可能会诱发上至头顶下至足底的诸如忧虑、自律神经失调、神经障碍(手脚麻痹、知觉麻痹)、脑血栓、脑梗阻、白内障、蛀牙、口腔炎、支气管炎、皮肤病、心肌梗塞、肺炎、肺结核、肝硬化、生育异常、流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阳痿、女性下体发炎、膀胱炎、尿道炎、坏疽、足病变等等,这些并发症中,出现率最高的是被称为“糖尿病三大并发症”得视网膜症、肾病和神经障碍。

适宜针灸调理的常见病证-针灸防治糖尿病效果也不错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消瘅”范畴。中医学认为该病的根源乃患者素体阴虚、嗜食肥甘,加之情志失调,水谷转输失常。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二者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病变脏腑在肺、脾、肾三者之中可各有偏重,互相影响。上焦肺燥阴虚,津液失于输布,则胃失濡润,肾乏滋助;中焦胃热炽盛,灼伤津液,则上灼肺津,下耗肾阴;下焦肾阴不足,上炎肺胃,致使肺燥、胃热、肾虚三焦同病。早期阴虚火旺,中期伤气出现气阴两虚,晚期阴损及阳导致阴阳双亏。

选取胃脘下俞,足三里为主穴。以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多尿频等上消症状为主者加承浆。以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秘结,烦热多汗等中消表现明显者加合谷,复溜,少府。以尿多尿频,头晕目眩,遗精多梦,腰膝酸软等下消证表现为主者加太溪,三阴交。令患者全身放松,取仰卧位并将所选穴位处充分暴露,常规消毒后毫针直刺承浆、合谷、复溜、少府、太溪、三阴交均1寸,少府、内庭施提插泻法,起针时需摇大针眼并人为挤出鲜血各3、5滴。承浆、合谷、复溜、三阴交施以缓慢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太溪施以小幅度快速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期间隔10分钟加强手法一次。将胃脘下俞、足三里取穴及艾条温和灸(术者一手拇食中三指如持笔写字状拿灸用纯艾条使艾条与穴位局部皮肤成45度角,将艾条点燃端的艾头与穴位处皮肤的距离保持约一寸左右对准穴位处,以患者自觉穴位局部温热、术者视之泛红但不致烫伤为原则分别于胃脘下俞、足三里处各灸15至20分钟)的方法教给患者家属,令其每天在家中为患者施灸一次。方中胃脘下俞是防治糖尿病的经典为经外奇穴,别名膵俞、胃下俞、胰俞、胃管下输。《急备千金要方》云:“消渴咽喉干,灸胃管下输三穴各百壮。穴在背第八椎下横三寸间寸,灸之。”《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依此而称为“胃管下俞三穴。”现代解剖学发现,胃脘下俞穴区域分布有第8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和肌支,该穴区域和胰腺受同一节段神经的支配。通过实验显示,单独针刺胃脘下俞穴能有效抑制糖尿病家兔胰岛A细胞的IRG分泌。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历代医家向来重视该穴在调理脾胃功能和保健方面的作用,针之可以引伸元气,使气生津生。《灵枢?五邪篇》谓:“邪在脾胃……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皆调于三里。”《针灸甲乙经》载有“食不充饥灸三里”等。在现代有关针灸治疗糖尿病的文献可以看出:在单独针刺足三里穴时,未见BG和IRG出现任何有意义的变动,但若同时针刺胃脘下俞穴,则BG和IRG的下降程度较单独针刺胃脘下俞穴更为明显,且针刺效应出现更早,持续时间更长,从而证明治疗糖尿病时同时选取足三里穴与胃脘下俞穴有明显的协同作用。承浆是任脉与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具有生津敛液、舒筋活络的功用。《针灸甲乙经》言:“消渴嗜饮,承浆主之。”少府属手少阴心经,荥(火)穴,针刺可以发散心火。《针灸大成》言:“多汗先泻合谷,次补复溜,少汗先补合谷,次泻复溜。”《玉龙歌》云:“无汗伤寒泻复溜,汗多宜将合谷收。”少府、合谷、复溜三穴组合共同达到滋阴清热,降阳明之火,解大便秘结的功效。太溪穴为肾经输穴、原穴,长于滋阴补肾、通调三焦,补之可滋肾益阴、清热降火,使虚火下行归元。由于三阴交为足太阴、厥阴、少阴交会的特殊部位,针刺之可以达到一针调三脉的作用。

针灸防治糖尿病具有效果好,可避免药物导致低血糖发生等不良反应的优点。但在针灸之时一定要牢记唐代医家孙思邈“凡消渴病经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灸刺则于疮上漏脓水不歇,遂成痈疽”得告诫!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防止因针灸不当导致不良后果!!


职业的缘故,业余时间写了些针灸相关科普小文章,有些在《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家庭中医药》等报刊;百度文库、网易博客、针灸中国网等公开发表。从学术交流角度考虑汇集于此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治依据。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文章版权归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医生所有,转载、摘录请注明出处!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