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宜針灸調理的常見病證-閉經

閉經應該是婦科許多疾病所共有的一種常見症狀,包括原發性閉經和繼發性閉經。正常月經週期的建立有賴於下丘腦-垂體-卵巢軸之間的神經內分泌調節,以及子宮內膜對性腺激素變化的週期反應,當某一個環節受到如發育、遺傳、內分泌、免疫、精神異常、腫瘤、創傷還有某些藥物、飲食不當致營養缺乏(特別是蛋白質、維生素的缺乏)等因素干擾而發生變化繼而導致的閉經臨床稱繼發性閉經;凡女性年滿18歲或第二性徵發育成熟2年以上仍無月經來潮者即原發性閉經。而青春期前、妊娠期、哺乳期以及絕經期後的閉經,還有少見的居經、避年、暗經這些都屬生理現象,不能算閉經。由於引起閉經的原因錯綜複雜,所以除了月經停閉外,患者還會伴有乏力、厭食、消瘦、暈厥等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不足症;畏寒、皮膚蒼白、乾燥、心動過緩、血壓低、反應遲鈍、嗜睡、痴呆、淡漠等促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症;肥胖、多毛或巨大畸形、肢端肥大、高血壓、皮膚粗糙、紅細胞過多等腦垂體、卵巢功能異常症狀。

適宜針灸調理的常見病證-閉經


中醫稱閉經謂“經閉”;“女子不月”;“月事不來”。祖國醫學認為患者體虛,肝腎不足,經血未衝,衝任虧損,胞宮無血可下;或脾胃素弱,化源不足,血海空虛,衝任失養,無血以行;或氣滯血瘀,痰溼阻滯,邪氣阻隔使胞脈壅塞,衝任阻滯,血海不滿不溢而致經閉。閉經是血病,全實者少,虛而夾實者多,故治療閉經時“勿以通經見血為快”,而應抓住肝腎虧損與腎氣不足立法選穴調理。選取帶脈為主穴。由先天稟賦不足,腎氣未盛,肝血虛少,衝任不充,或因多產房勞,久病及腎致腎精肝血不足,衝任俱虛而致閉經者加取關元;由於脾胃不健,化源不足,或飲食勞倦,憂思過度,損傷心脾,或大病、久病、失血,或哺乳過久致營血虧耗,衝任血虛,無血化生而致閉經者應加關元、氣海、下脘、中脘;因七情內傷,氣結血滯,或經期產時,血室正開,外傷風寒或內傷生冷,血遇寒而瘀滯,或邪熱灼陰,陰傷於澀而致閉經者可加血海、行間;因脾陽失去溫煦,溼聚成痰,阻滯衝任,胞脈壅塞而致閉經者當加取足三里、豐隆。令患者接手排小便後取舒適臥位並將所選穴位處充分暴露,常規消毒後取一次性無菌針灸針直刺帶脈、足三里、關元、氣海、下脘、中脘各1.5寸,施以緩慢捻轉平補平瀉手法1分鐘。血海直刺1.5寸、豐隆直刺2.5寸,行間1寸,施以提插瀉法10下。每日一次,留針30分鐘並隔10分鐘加強手法一次。《奇經八脈考·帶脈篇》言:“帶脈者,起於季脅……圍身一週,如束帶然。”帶脈能約束縱行之脈,足之三陰、三陽以及陰陽二蹻脈皆受帶脈之約束,以加強經脈之間的聯繫。像《儒門事親》所言:“衝、任、督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歧,皆絡帶脈。”《針灸甲乙經》所載:“婦人少腹堅痛,月水不通,帶脈主之。”足以說明帶脈尤善調理婦女各種病症。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的交會穴,可以用來溫補下焦真元而助精血化生。關元、氣海、下脘、中脘在腹針中稱為“引氣歸元”,中脘、下脘均屬胃脘,兩穴含有理中焦,調升降的作用;氣海為氣之海,關元培腎固本,腎又主先天之原氣。四穴含有“以後天養先天”之意,共同達到調脾胃、補肝腎的功能。血海可養血、和血、生血、活血,行間能理氣、行氣、調氣、順氣,二穴相配以疏調肝脾,暢達氣機,化瘀疏滯。胃經合穴足三里可調理中焦,助其運化以絕生痰之源。豐隆為胃經絡穴,又是祛痰要穴,針一穴而調兩經。

對於先天性無子宮、無陰道、處女膜閉鎖等器質性病變所致的閉經當取它法治療外。


職業的緣故,業餘時間寫了些針灸相關科普小文章,有些在《健康報》、《中國中醫藥報》、《家庭中醫藥》等報刊;百度文庫、網易博客、針灸中國網等公開發表。從學術交流角度考慮彙集於此僅供大家參考,不作為醫療診治依據。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文章版權歸山西省洪洞縣中醫醫院針灸科蔡曉剛醫生所有,轉載、摘錄請註明出處!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聲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