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部位三個穴位太淵穴、大陵穴、神門穴可治百病

手腕部位三個穴位太淵穴、 大陵穴 、神門穴可治百病

手橫紋外側的神門穴,腕掌橫紋的中點處的大陵穴,手橫紋內側的太淵穴。大陵穴是心包經的原穴。心包是心之外衛,是心的傳令官。大陵穴與神門穴的作用十分相近,也具有養心安神的功效。太淵穴屬於手太陰肺經腧穴,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的搏動處。經常用拇指及甲尖掐按太淵穴,可以補肺氣、利心臟,促進血液循環,對心腦血管有保健作用。

1:手太陰肺經 太淵穴

手腕部位三個穴位太淵穴、大陵穴、神門穴可治百病

手腕部位三個穴位太淵穴、 大陵穴 、神門穴可治百病

太淵穴歸屬於手太陰肺經,位於腕橫紋橈側端,橈動脈橈側凹陷中。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止百脈,內傷氣機。

主治病症:此穴的主治病症為:指壓太淵穴,對於腕部疾病有療效。該穴為人體手太陰肺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1、穴名析

太淵穴又名大泉(《千金翼方》),“太”者“大”也;“淵”者“深谷”也。言太淵說明此處為肺經經氣甚為博大而且深也。在中醫的四診中,脈診由三部九候法發展成為獨取寸口法,也正說明了太淵在人體氣血循行中的重要性。

2、穴性析

太淵穴屬於手太陰肺經腧穴。肺朝百脈,脈會太淵;肺主氣、司呼吸,氣為血帥,本穴開於寅,得氣最先,故在人體穴位中佔有重要地位。

2.1、輸穴

太淵在肺經的五輸穴中居於第三位,位於腕關節部位,屬肺經,為肺經經氣漸盛之處,五輸穴中“輸主體重節痛”,故而本穴對於因肺經或肺臟病變所導致的肢體沉重,關節痠痛等證有良好療效,如外感風溼肢體酸困疼痛,咳嗽氣喘所致的胸脅脹滿疼痛。

2.2、原穴、肺經母穴

原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原穴是指臟腑元氣經過、輸注和留止的部位;太淵為肺經原穴,故而是肺經維持其正常生理功能的動力之所在。

另外,根據五輸配五行,陰經以輸代原,可以推出,太淵在肺的五輸穴中性屬土,而肺在五行中屬金,故太淵又可稱肺經母穴,根據“虛則補其母”的基本原則,凡是對於肺臟或肺經的虛損性疾患,如久病體虛易感,肺虛流涕,久咳所致的胸脅隱痛氣喘衛外不固,汗出畏風等具有良好的療效,中風患者氣息微弱或聲鼾並有間斷。

2.3、八會穴

在八會穴中,脈會太淵。脈象為氣血在脈中運行時的外在表現,肺朝百脈,主人一身之氣,氣為血帥,故而本穴對於無脈證以及由於氣血不足所致的疾病,凡表現為脈象細、微、弱等均有一定療效。

3、臨床應用:

3.1針法析:關於太淵穴的針刺方法,鑑於局部解剖情況,比較適合採用指切進行法行捻轉補瀉法,尤其對於脈象微弱的患者,在進行捻轉補法的同時,以左手食、中、無名三指在局部體驗脈象的變化情況,從臨床觀察來看,脈象虛弱無力者,在連續施以捻轉補法3~5分鐘,脈象均會變得粗大有力,而對於因體質虛弱者,如中風患者屬本虛標實,脈象表現為洪大有力但中空的患者,經用捻轉補法後,脈象會變得虛、細、弱,而伴隨著患者呼吸變得平穩深沉。

3.2典型病歷:

程某某,男,68歲,開封市人,2004年11月份住院,時見抬入病房,生活不能自理,言語不清,睡眠時聲高聲粗,喉中痰鳴如窒,鼻吸口出,神志尚清,舌淡苔白膩,脈洪大有力而中空,此屬本虛標實之象。在針藥並用治療過程中採用針太淵持續施以捻轉補法5分鐘,患者當即呼吸微弱,幾乎不可聞,但比較平穩,脈象沉弱,隨後未再出現身高細粗,喉中痰鳴音。

王某某,男,63歲,信陽人,2004年冬,因不習慣北方生活,而出現鼻流清涕不止,但無發熱惡寒等症狀,經補太淵5分鐘,患者脈象由細弱變為實而有力,一次而愈。

太淵在神話傳說當中是天地,崑崙山上,是崑崙河的源頭。在人體當中,是指氣血藏得很深的地方,也是肺經的原穴,原同:“源”,就是生命的源泉。

太淵穴可以使肺的呼吸機能加強,改善肺的通氣量,降低氣道阻力。治療腦出血和咯血效果不錯,對血壓有一定的調節作用。最有效的還屬對心律不齊,能夠很好地調節。

什麼時間來刺激它最有效呢?肺經的經氣運作時間是早上3到5時;太淵穴在號脈的地方,可以用來探測心跳的速度。老人一般醒得早,正好在這個時間段。這時可將右手搭在左手的手腕上,親自感覺自己的心律,如果跳動的速度不平衡,不規律,可用太淵穴。先在床上按揉2-3分鐘,等心律平穩一點再穿衣服起床。

將左手掌心向上,平放在腿上,在大拇指根部,會發現有一塊突起的骨頭。用右手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同時放在這裡,像號脈一樣,會感覺到一處地方在跳動,這是動脈在搏動,這個搏動的地方就是太淵穴的位置。

2:手厥陰心包經 大陵穴

手腕部位三個穴位太淵穴、大陵穴、神門穴可治百病

手腕部位三個穴位太淵穴、 大陵穴 、神門穴可治百病

大陵穴歸屬於手厥陰心包經,位於腕橫紋中央,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大陵穴為十三鬼穴之一,通過臨床實踐觀察總結出此穴除具有鎮驚安神、清心通絡的功能外,還具有理氣止痛、舒筋活絡、祛風止痺的作用.〖主治疾病〗心痛,心悸,胃痛,嘔吐,驚悸,癲狂,癇證,胸脅痛,腕關節疼痛,喜笑悲恐。

〖人體穴位配伍〗配勞宮穴治心絞痛、失眠;配外關穴、支溝穴治腹痛、便秘;配水溝穴、間使穴、心俞穴、豐隆穴治癲、狂、癇、驚悸。

3:手少陰心經 神門穴

手腕部位三個穴位太淵穴、大陵穴、神門穴可治百病

手腕部位三個穴位太淵穴、 大陵穴 、神門穴可治百病

神門穴歸屬於手少陰心經,位於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

【主治】

①心痛、心煩、驚悸、怔仲、健忘、失眠、痴呆、癲狂癇等心與神志病證。

②高血壓。③胸脅痛。現代常用於治療心絞痛、無脈症、神經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症等。配支正主治健忘失眠、無脈症;配大椎、豐隆主治癲狂。

這三個穴位都在手婉部位,取穴方便,瞭解它們的功效可以在關鍵時候起到在做用,甚至可以挽救一個人的生命,對中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