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孩子一到初中就變得不聽話了?

初中是小學到高中的過渡階段,對於學生來說,初中是學習的重要點,每一個學生在初中階段有了穩定的基礎,高中學習也會更加輕鬆高效。三年學習的時間並不長,需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三年學習的時間並不短,想要取得優異的成績一定要努力學習。每一滴淚水和汗水都能夠換成中考的勝利。

為什麼孩子一到初中就變得不聽話了?

初中生正值“身心聚變”時期,其中初二學生尤為明顯,美國心理學家霍林沃斯稱之為"心理性斷乳期。還有人認為初二是整個中學階段"最危險”的階段,初二學生最難管理,被稱之為“初二現象”。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針對全國六省一市的2萬餘個初中生家庭的調查顯示,多數初二家長無論在親子關係上還是教育方式上,都未能採取適宜的方式來應對子女的變化。每個老師和家長都會碰到”初二現象”在教育圈裡,確實有種說法,叫‘初二現象, .這次學生的心裡話也驗證了這種說法,所以初二孩子,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裡,我們都要特別關心。

“初二現象”主要集中在表現在早戀,上網,學習成績下降,逆反心理這幾個方面,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家長諮詢我的時候說,我孩子小學還好,我孩子初一還好,初二突然就變了一個人一樣。在這個時候,家長往往會手足無措,不是一味遷就孩子就是怒斥指責孩子。

為什麼孩子一到初中就變得不聽話了?


為什麼孩子都會容易出現“初二現象”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生理因素

初二學生年齡基本上在14歲左右,這個年紀的學生已經進入青春期,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身體都發生了許多引人注目的變化。與初一相比,初二學生增加了生物課,青春期的學生對異性有著羞澀的好奇。青春期性成熟帶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進青少年性意識的發展,自然而然就容易產生早戀或者沉迷腐漫等現象。但由於家長和社會對性知識教育採取閉鎖甚至恥於談論的態度,致使他們產生更加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為什麼孩子一到初中就變得不聽話了?

學習壓力

初二階段雖然沒有升學的壓力,但是與初一知識相比,初二的知識內容要深得多、難得多。同學們在學習方面面臨著更大的挑戰,有的學生因此產生了畏難情緒,感覺學習吃力,上課聽不懂跟不上,由此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時間一長甚至破罐破摔,放棄了學習。加上很多家長對學業的過分重視,往往造成許多青少年忽視參加其他社會活動,甚至因為學習而犧牲自己的興趣。當他們的生活裡只有學習一個內容,自然會感到生活的單調、枯燥,就特別容易沉迷網絡,學習成績下降甚至退學。

為什麼孩子一到初中就變得不聽話了?

心理因素

初二學生心理開始發生較大變化。孩子們在小學階段年幼天真,一般都能聽老師和家長的話,行為乖巧。守規矩。升入初中後,第一學年對新的校園和學習生活都有陌生感,膽子小,自覺遵守紀律。而進入初中二年級後,同學們的心理就開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青春期的孩子們認為自己身體上已經發育成熟,心理上也已經成熟,他們自認為什麼都懂,甚至比師長都。理性,於是渴望獨立的空間,不習慣老師和家長對他們的行為約束和管教,對家長特別逆反。初二學生的另一心理特點是表面什麼都不在乎,實際上從眾心理很重,既想標新立異又擔心脫離集體。一是有的學生出現了緊張、焦慮自卑等不健康心理,由於心理發展與生理發展的嚴重不平衡,就會出現程度不同的對抗情緒、逃避、說謊、破壞暴力等不良行為。

為什麼孩子一到初中就變得不聽話了?

那麼如何避免孩子出現“初二現象”,或者說讓孩子的“初二現象”在可控的範圍之內呢?那麼對於我們家長就要提出以下幾點要求

做一個有品位的家長

做一個善於溝通的家長

做一個積極而不消極的家長

做一個細心不馬虎的的家長

做一個有認識高度的家長

做一個能與孩子交朋友的家長

很多家長在孩子出現“初二現象”之後,往往糾結於現象本身,覺得孩子不可理喻,不懂事,有時候甚至會遷怒於孩子。換個角度來說,其實是我們本身的教育意識沒有跟上孩子的發展,孩子是一個發展中的個體,每個階段的情況都不一樣,因此家長如果能夠及早掌握孩子的發展規律,採用不同的溝通教育策略,那麼這個現象往往就不會那麼突出了,甚至不會出現,讓孩子平穩度過了青春期。

一生可以不做壞事,但絕不可能不做錯事。初二則是孩子最容易“惹事“ 、“犯錯“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發展順利,固然幸運;產生了一點麻煩,一些困惑,也不必緊張。我們應該認識到,犯錯是孩子的權利也是走向成熟的必備代價。一個學生不讓在校園裡犯錯,就會留到社會中去犯錯,這更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希望我們的家長要有這個思想準備,有這個信心和耐力,有這個認識高度,有教育孩子建康發展的能力。讓這個“事故多發的階段“平穩度過。


感謝你的閱讀,喜歡的朋友點贊轉發 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