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多動症”的孩子,只有“不聽話”的父母

繼續推薦——《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本文分享書中關於“教育誤區”的內容。

沒有“多動症”的孩子,只有“不聽話”的父母

尹建莉老師不僅是一位有智慧的母親,也是一位對學術非常嚴謹的教育工作者。尹老師偶遇了一位被扣上“多動症”帽子的小孩,在她的耐心引導下,孩子的“多動症”最後“不治而愈”,折讓她對這個所謂的病產生了疑惑。尹老師查看了《疾病發明者》和《百年謊言》兩本書,看到現代醫藥發展中出現的種種陷阱與黑幕。這兩本書不約而同地對“兒童多動症”提出了質疑,認為這是一種無端被製造和擴大的“疾病”。

也許不能絕對地說“兒童多動症”這個病不存在,因為它到目前仍然是個懸而未決的事;但就目前的診斷概念來說,它是不真實的。當下對該疾病的診斷如同把所有咳嗽幾聲的人都斷定為肺癌患者一樣毫無道理——從這個意義上說,“兒童多動症”是個謊言。

現在我還清晰地記得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們班一個調皮的小男生站在講臺上告訴老師和同學們他有多動症,是個病人。而他所以這麼向大家宣告自己有多動症,是因為他在那堂課上搗蛋被老師叫上講臺教訓。而是個病人反而成了他搗蛋的理由。在我的記憶中,他只是比較調皮而已,而且還不是最調皮的那個。

這個問題仍然不是出在孩子身上。成人在面對孩子時,總是不自覺地表現出不耐煩,要麼總是催促孩子,嫌孩子動作慢;要麼沒有耐心聽完孩子說話;更嚴重的就像前文所描述的,對於比較活潑調皮的孩子就貼上“多動症”的標籤,卻從來沒有反思過這個病症是不是科學。

對於家長的不耐煩,孩子是這樣diss的:

“當時我們那麼小,心裡那樣想,可嘴上一下說不出來。你們要是慢慢地問問我們為什麼要那樣做,也許我們能講出來。”圓圓接著批評說,大人就是經常不動腦筋,瞎指揮小孩,還總是怪小孩不聽話。

尹建莉老師在書中提出,家長要做耐心的,會“聽話”的家長。這裡的“聽話”是指能夠耐心地聽孩子把話講完,講清楚。

兒童的意識發育和語言表達能力常常不同步,很多東西想到了,但說不出來,或者是說出來的和他們的本意有很大的距離。他們用得最多的表達方式是聽話或不聽話,順從或反抗,歡笑或哭泣。大人不要簡單地認為前者好,後者不好,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地讓孩子“聽話”。一定要從他們的各種表達中,聽出孩子的心聲。還要想辦法引導他們用語言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

聽孩子把話講完並不意味著對孩子言聽計從或者是縱容孩子,而是基於理解和尊重的包容。

做“聽話”的家長絕不是對孩子言聽計從,不能突破道德底線。對於孩子那些沒有禮貌的發號施令,沒完沒了的交換條件,粗魯無禮的話語,一句也不能聽,否則就是縱容。“聽話”與縱容是完全相反的兩種東西。“聽話”的實質是如何理解兒童,如何平等對待兒童,縱容只是溺愛。“聽話”培養的是具有民主氣質的公民;縱容只能造出一個頤指氣使的小暴君。

沒有“多動症”的孩子,只有“不聽話”的父母

隨著物質生活越來越豐裕,家長們在孩子身上花錢絲毫沒有怨言,但卻越來越不願意在孩子身上花時間、精力和心思,好像孩子的成長只需要物質條件。實際上這是家長變得糊塗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懶惰了。更有甚者,有的父母一旦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就會採取暴力手段對待孩子,彷彿只有採取暴力才能迅速達成自己的意願。尹老師認為,打孩子的父母是“穿西裝的野人”。

打孩子是一種陋習和惡習。一個用武力征服兒童的成人,無論財富多麼豐厚,地位多麼顯赫,學問多麼高深,打人的理由多麼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現。這一瞬間,你以為自己強大而正義,其實是缺少理智,恃強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從體力上給自己找平衡——在愛的名義下施暴,此時此刻你的行為如此粗野,不過是個穿西裝的野人。

打罵是教育中最壞的辦法,這種野蠻的教育方式其實完全沒有任何“教育”要素,只是讓父母出口惡氣。打罵孩子可能會解決眼前的小問題,卻給孩子成長留下大隱患,童年被打罵的創痕會伴隨孩子一生。家長對孩子天然地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優越感,然而,會生孩子並不等於會當父母,並沒有哪個機構對如此重要的角色進行考核,結果就是,大量“無證上崗”的父母並不合格。請記住,如果家裡有個“多動症”孩子,首先和最重要的,往往是改變家長自己。

沒有“多動症”的孩子,只有“不聽話”的父母

【推薦後記】都說如今家長培養孩子是"照書養",一本好的家庭教育書籍真的能帶來非常大的好處。不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也不能一味地照搬書中具體的方法,而應該去理解書中提倡的理念,吸收接納,再結合孩子的個性來進行具體的實踐。結合我自己的體驗,我認為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長的自我教育,即拋棄陳舊的教養觀念,以開放的心態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理解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行為,對待孩子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到用心、有愛、有耐心,才能夠和孩子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