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永慶坊看廣州千年文脈傳承創新

从永庆坊看广州千年文脉传承创新

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到廣州市視察,第一站是荔灣區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習總書記沿街察看了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築修繕保護情況。(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到廣州市視察,第一站是荔灣區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習總書記沿街察看了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築修繕保護情況,還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瞭解了粵劇藝術傳承和保護情況。

人們非常好奇,廣州美景千千萬,為何永慶坊獨獲殊榮?

永慶坊坐落在廣州最具“廣味”的荔灣區西關。大街小巷裡,瀰漫著濃郁的嶺南文化氣息。近幾年,通過“修舊如舊”的舊城改造,永慶坊既保持了“原汁原味”的西關老城風貌,又吸收了不少時尚元素,成為廣州年輕人文化創意的聚居地。在永慶坊周邊,還分佈著粵劇藝術博物館、八和會館、李小龍祖居、神秘政客故居和廣州最長最完整的騎樓等歷史文化建築群,再往外走兩三公里,是兩千多年曆史的南越王宮和西漢木質水閘。這裡一年到頭,文化展覽不斷,絃歌不絕於耳,是廣州城裡古典與現代兼容、懷舊與潮流並蓄的經典所在,成為廣州眾多特色文化街區的代表。

永慶坊的特色源於對傳承的堅守和對創新的包容。其實,傳承和創新,堅守和包容,不但是永慶坊的文化特色,也是廣州的文化特色,是廣州城的文化烙印。

廣州的“洋氣”早已名聲在外,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廣州的“土氣”——對文化傳承的堅守,在全國也是首屈一指的。傳承,因此構成廣州文化的一大鮮明特色。比如說,粵語有九聲六調,是古漢語特徵保留最完美的方言;習近平總書記參觀的粵劇藝術博物館,不但完整地保存和展示著粵劇藝術發展的脈絡,每個週末還有惠民演出,去年觀眾達19萬人次;遊客們在廣州的大街小巷裡穿梭,還可以聽一聽源於明朝的廣式評書——講古。

習近平總書記說:“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平民化,是文化傳承的群眾基礎。沒有群眾基礎,文化傳承就是鏡花水月。這些年,廣州的群眾文化工作可圈可點。比如說,廣東有一種由粵劇票友自發組織的民間演出團體,叫做“私夥局”,目前,廣州市有1300多個粵劇“私夥局”活躍在街道社區,去年就演出8萬多場。各級文化部門也因勢利導,廣州文化館面對社區居民開設戲曲類免費培訓班每年約40場,從戲曲文化、唱唸坐打、化妝扮相、節目排演等方面讓社區群眾體驗戲曲之美。廣州還加大戲曲人才培育,建設廣東音樂、廣東粵曲項目教學基地,設立嶺南小曲班,培育後備人才。如今,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正在為廣州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創新,是廣州文化的另一個特色,是推動廣州不斷髮展的動力。如果說,傳承在於堅守,那麼,創新源於包容。廣州是一個包容的城市,廣州人不排外,這是廣州給任何一個初來乍到的外地人的直觀感受。在廣州,一切被法律法規允許的新元素,都會獲得廣泛包容甚至欣賞。而這份包容和欣賞,正是創新能夠不被扼殺、得以自由生長的土壤。這些年,廣州先後湧現了一大批諸如音樂劇《西關小姐》、粵劇《碉樓》等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和戲曲“文華獎”的優秀文藝作品。其實,創新作為廣州的城市文化,早已超越狹隘的文化概念,成為助推廣州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動力。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24號一夜成名的永慶坊就是文化創新的新成果。永慶坊舊城改造中改變了過去“推倒重來、大拆大建”的做法,採取“微創改造”的創新理念,使這個文化沉澱深厚的老街區呈現出“老樹新芽”式的勃勃生機。24日下午,永慶坊舊城改造的做法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肯定。

傳承和創新——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這是廣州文化的發展軌跡。從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到當代的改革開放,廣州和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在中國近代史一百多年的時間跨度裡,始終處在改革的前沿,成為創新的主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廣州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改變著中國,影響著世界。其實,廣東文化所植根的中華文化的血脈不也是“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才得以五千年綿延不絕生機勃勃的嗎?(央廣網評論員:彭小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