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该不该回家陪父母

过节该不该回家陪父母

2018年6月18日 星期一

从我8岁开始,我就一直在外读书,除了寒暑假回家,我要么寄宿在亲友家,要么寄宿在学校,要么自己租房。

在我15岁那年,我就外出矿山打工,几乎从那以后都很少在家。

到我21岁那年,考上大学,我几乎常年在外。

以前春节还在家过年,当我毕业后一直在奋斗,刚开始是没钱回家过年,后来是没时间回家过年……

到了2017年,自从开启第一届《生命实相体验之旅》后,我知道未来至少十年时间,我或许春节都没办法回家过年。

未来十年我会带着伙伴在春节进入《生命实相体验之旅》,找个沉静优美的地方,把过去一年乃至一生参透,再把未来三五年乃至一生照见出来。

一直以来在亲友的印象里,我就是独立且偏执,仿佛我对亲情也有淡漠,无数人看到我这么多年春节都不回家,认为我是个毫无亲情的冷血动物,但我从来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待我,我很清楚我自己在干什么。

今天是端午节,到我写日记这一刻,我还没有给老家亲人去个电话,写完也会回个电话简单问候一下,要不他们估计以为我在地球上消失了。

或许是我一直的习惯,彼此联系并不是很多,只是重大事件会通知我,通知我其实代表我要为此负(出)责(钱),不要觉得这似乎很势利,其实这就是多数家庭的现状,只是我较比懂事不计较而已。

我在13岁就明白一个常识,对父母亲友之爱分大爱和小爱,小爱就是如果你有10000元,给父母寄1000元孝顺。

除非家庭条件本来就好,其实这些钱对一个需要接济的家庭来说,几乎都是杯水车薪,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也有人说,如果能给不给,或许就会出现“子欲孝而亲不在”,那岂不是会给自己带来终生遗憾吗?

这个问题我也早就想明白,其中有两类人,即便你没钱也需要回报。

一是曾经帮助过你,现在已经时日无多的贵人,这些人即便你条件不允许,你也必须要第一时间回报,或许并不需要很多,更重要的是心意,否则还真会留下遗憾。

二是父母祖辈,他们要么是身体不行,要么是年岁过大,或许和你相伴的时日并不久远,那么你也要尽自己可能回报。

当然这也是需要有限度,绝对不能釜底抽薪,把你仅有的种子给吃掉了,那样你就没有未来了,如果以后你没有发展,即便他们走到了另外一边,看到你这样他们能安心吗?

国人会忌讳生死,生是偶然的,死却是必然的,几乎没有不惧怕死亡,不是怕死亡本身,而而是担心离开前留下遗憾。

当你想明白这一点后,你就知道应该过好当下每一刻的重要性,因为谁也不知道那一天什么时候到来……

很多东西惧怕无用,既然是注定的,何不真实面对?!

除了必须回报的,父母各方面也都很好,你就要把一切投放在事业上,这是13岁我就明白的道理。

大爱就是趁着他们能干的时候,让他们自给自足,自己也可以趁着这个时机全力发展自己的事业,如果你有百万和千万,即便是给1%,其实对他们而言颐养天年也绰绰有余,这是基本的数学思维,可惜多数人却不明白。

至于陪伴父母,这一点我也很有体验,回家待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5天,3天是新鲜期,5天是疲劳期,7天就是厌倦期,埋怨、指责、争吵等摩擦会接踵而来,当然这或许并不是全部现况,但绝对是普遍状况。

你可以骂我说我没有亲情观,但你无法与真实的现实对抗。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夫妻相处在于小别,朋友相处在于长别,父母相处在于短别。

除非生病无人照顾,这个短别在于半年到一年,最短也没不能低于3个月,这样才能保持彼此的尊重和理解,因为不可能一见面就数落你,当正准备开始教训你的时候,你已经准备出发,这个时候父母也不好意思在批评你……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微妙和神奇,即便是父母亲友相处也不例外。

一旦没把握好分寸和度,最终只有一个结果,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亲情,都会因为父母以爱的名义,对子女各种干涉,彼此生出各种负面情绪,甚至争吵和埋怨,这一系列彼此不独立不尊重不理解的行为,让看似牢不可破的亲情也会瓦解,直至消磨殆尽……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如今社会阶层固化加剧,这或许是一个普通人逆袭的最后机会,除非你有绝世之才,否则你很难再华丽转身,寒门真的再难出贵子了。

为了子孙后代不至于在底层煎熬,家族里必须有个人站出来力挽狂澜,把所有时间和资源用来开创一番事业,这个过程必定要有人做出牺牲,这是非常残酷的事实。

除非你不想改变现状,一旦你有这个想法就绝对要付出代价,如此竞争激烈的环境,你必定会损失陪伴父母、子女和亲友的时间,这就是人生。

得到与失去并存,风险和收益同在,有些路就是“不归路”,一旦上路了就没有回头路,这样没有退路你才会开创全新事业。

这两天有位伙伴问我,她说我不想联系父母他们,但他们总想让我联系他们……

我听完后笑而不语,这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常识,或许也只有国内才有这种情况发生,在国外根本不会出现,在自然界更加不会出现,这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中国主要是孝道文化,父母在不远游。

过去还有更恐怖的,父母离世要守孝三年,这三年哪也不能去,什么也不能干,这就是文化对人的毒害和束缚,人都离开了还要用文化的方式束缚住活着的人,你就知道这样的文化还会有未来吗?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对人身心灵的陶冶,是让人撑开胸怀和格局,乃至进入意境和精神,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其实说的就是身脑心灵完全合一,时刻处于无为纯粹状态,凡事都向内求获取精神滋养。

可惜无数人把神韵传没了,只传了一些法相,不仅对人没有帮助,还对无数人起到了桎梏和束缚。

自从互联网时代到来后,随着进入智能时代,人们开始进入极简模式,回归到最原始的灵性时代,无论是亲情和爱情都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未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将如地球、太阳和月球一样,彼此更加独立自主。

每个人都必须活出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和爱好,非常真实自如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如地球一样,既有自转又有公转,同时又与外界进行全息交互,但彼此必须保持绝对的独立和距离,否则就是毁灭的开始。

如果地球靠近太阳很快就会被融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也不例外,几乎所有矛盾的根源来源于干涉——不独立自主。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本质只有10年,子女3岁前没有意识,无法对其产生影响,13岁后子女读书要么与小伙伴相伴,要么就是整天惦记着喜欢的异性,除了需要金钱支持的时候,什么时候心中装着父母?

至于成家立业之后,工作上更是忙得不可开交,要么就是夫妻之间浪漫游,要么就是时刻为孩子的事操心,这就是人一生亲情真实的写照。

但无数父母一直都不愿承认子女长大了,其实从根本上讲,15岁之后,父母对子女都只是个符号,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你或许不认同,但问问内心你就懂了。

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活出自己最重要,尤其是人到五六十岁,如果没有一个事或者一项爱好,注定是老年悲剧的开始。

或许你应该看看叶嘉莹,她被认为是中国最后的一位先生,也被认为是当下最美丽的女人。

她91岁的时候,还带着学生在家中的小客厅给他们讲课,即便如此高龄的她,指导研究生到凌晨一两点。

她92岁的时候,冒雨到南开大学开讲座,站在台上完成130多分钟的讲座。

而今年她94岁了,居然还在教书育人,她一生执教70年……

如果每个父母都如此智慧豁达独立,无论任何时候,都有自己的兴趣和事做,即便子女在外奋斗,也不会过多干涉,彼此就如知己般,不需要那么多来往和交流,只是关键时刻彼此陪伴连接一下。

一个人真正有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的事做,哪里有空总是关注别人?!!!

但凡需要经常联系,除了牵挂外,根本是没有自己的事和兴趣爱好,闲着没事干就会去干涉子女,否则自己无法存在。

——愿爱和祝福永远环绕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