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随笔:悲秋之美

护士随笔:悲秋之美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10月7日至9日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气温骤降,人们的情绪也随着温度降了下来,只一个“悲”字就可全权代表。


护士随笔:悲秋之美


悲秋,称得上是中国人挥之不去的千年情结。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几乎都染上过“悲秋综合症”:因悲秋而触发的悲天悯人的情绪。“秋悲”,为什么会这样呢? 医学专家介绍,这种现象称之为“情绪疲软”。气温的骤然下降,草叶飘零,容易让人产生萧瑟、凄凉之感,人体生物钟也因不适应日照时间长短的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进而使得情绪与精神状态受到影响,“心理亚健康”一触即发,甚至出现焦虑、抑郁,患上“悲秋综合征”。调查显示, 15%的普通人群,也会在秋天有抑郁情绪的体验,这就是中国常说的“悲秋”。


护士随笔:悲秋之美


患上“悲秋综合征”的往往是一些平素对寒冷比较敏感的人群,常年在室内工作、体质较弱或极少参加体育锻炼的脑力劳动者,女性患者较多,年龄主要集中在20岁至50岁之间。


护士随笔:悲秋之美


我们可以将“悲秋综合征”看成是“心理感冒”,不用太过担心,不过是一种生理变化产生的情绪,只要好好调整,忽略掉“悲”,留下的是“美”。

如何调整呢?

晒太阳:太阳光能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增加血浆肾上腺素的水平,增加外周淋巴细胞的功能来发挥抗抑郁作用。


护士随笔:悲秋之美


情感宣泄:多结交朋友,找知心的、明白事理的亲友,向其倾吐心里话。也可以效仿古人,将满腹的凄凉付之于笔墨之间。

参加锻炼:体育锻炼能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和心理变化,较适宜的运动项目有慢跑、瑜伽、户外散步、跳舞、游泳、练太极拳等。


护士随笔:悲秋之美


听音乐: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心理上的反应。良性的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感情,振奋人们的精神。


护士随笔:悲秋之美


悲秋之美,有起有落,隐约带这点伤痛,一种苦茶的滋味,待你细细的品,满满地尝。

供稿:门诊部 杜黎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