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軍旅詩人李瑛

李瑛,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韓城鎮西歡坨村人。他的祖籍浙江,清朝年間由浙江遷至豐潤。

著名軍旅詩人李瑛

李瑛


1926年12月8日,李瑛出生在西歡坨村一個比較貧困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飽學之士,曾經畢業於縣內有名的車軸山中學,後來在遼寧錦州鐵路部門工作。用李瑛的女兒李小雨的話說,李瑛是從豐潤的農村柴煙燻黑四壁的草房裡走出來的。作為兄弟姐妹9人中的長子,大家庭的艱辛養成了李瑛沉穩的性格、強烈的責任感和吃苦耐勞精神。大概六七歲的樣子,李瑛就開始在村裡讀小學。冬天家裡沒有錢買襪子,他就餓著肚子,光著腳板走進學校。他一邊讀文學名著,—邊寫詩,筆下全是揮之不去的多災多難的土地和鄉下的青苗。

1938年,12歲的李瑛考取了唐山豐灤中學(今唐山一中)

1943年,在唐山豐灤中學讀書的李瑛,在刊物上發表了他的處女詩作《播谷鳥的故事》《碎夢》,這年他才17歲。

1944 年,李瑛和同學們共同出版了詩歌合集《石城底青苗》(唐山出版社),那年他18歲。在那個國土淪陷的歲月,由於他思想激進,被學校認為“思想不良”,未及高中畢業便被開除了學籍。為避免被日寇抓到關外當勞工,李瑛很快離開豐潤,來到了北京。在唐山到北京的火車上,李瑛不小心弄丟掉了母親給他拼湊的白色包袱,裡面有他的全部衣服和乾糧。於是,他不得不借錢在北京流浪。

1945年夏季,經過了一段時間自學的李瑛,憑著借來的費用,考上了北京大學文學院中國語文系,受教於朱光潛、俞平伯、沈從文、季羨林等名家。在四年的大學生活裡,沈從文先生和馮至先生給他的創作以極大的幫助,與他討論詩歌,幫他發表作品,並給了他家庭般的親情和溫暖。李瑛時常去沈從文家請教於他,每次沈先生總是十分熱情地沏上一杯茶,或衝上一杯牛奶,之後給他講做人的道理、寫作的心得,還不時送李瑛幾本自己的著作。“他對我的扶助與教導,我銘記在心,難以忘懷。”“從中學開始寫詩的我,那時對文學並沒有多少正確的認識,也沒有判斷好壞的能力,在大學我才真正懂得文學是什麼,藝術是什麼,詩是什麼,美是什麼。”在大學期間,李瑛的生命和詩一起得到了成長。很快,大公報《星期文藝》、益世報《文學週刊》、《文學雜誌》與《中國新詩》等好些知名報刊刊用了李瑛不少詩作與評論文章,這些對李瑛以後的文學創作起了莫大的鞭策、激勵作用。同時,李瑛也開始接觸共產主義,閱讀了好多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並加入了進步社團及黨的外圍組織,參加學生運動。他的詩《歌》就誕生於北平學生運動高潮中。1948年夏天,李瑛在北大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作為地下黨員的李瑛,這期間常常撰寫、編印一些封面加以偽裝的政治宣傳品的小冊子,鉛印裝訂後暗中發送。他用化名陸續寫了許多反映當時學生運動和決心戰鬥的詩歌作品,抄在牆報上,貼在紅樓和民主牆上。

著名軍旅詩人李瑛

1949年從北京大學畢業的李瑛與妻子馮秀娟合影


1949年1月,北京獲得和平解放。李瑛與愛人馮秀娟未等大學正式畢業,便雙雙離開北大,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任新華社部隊總分社記者,與劉白羽等三十多名知識分子隨大軍南下,李瑛還擔任了隊長。

南下大軍解放武漢時,李瑛奉命帶領十七、八條大木帆船,沿漢水到襄樊緊急採購軍糧。沿途土匪出沒,暗打黑槍,保長、甲長公開阻止群眾賣糧,而群眾也疑慮重重。他們人生地不熟,連語言都不通,最恐怖的是聽見槍響卻無法斷定誰是暗藏的敵人。於是,他們白天做群眾工作,買糧食;天黑了,怕敵人半夜摸上來,就每晚換船睡。終於,在洪水下來之前,憑兩支手槍完成了任務。後來孫景瑞據此寫了長篇小說《糧食採購隊》,並於1976年改名《難忘的戰鬥》搬上了銀幕。

挺進廣東時,上級給李瑛配備了一匹白馬,但他很少騎,都用來馱糧食或傷員。長時間的跋山涉水,磨破了白馬的背。李瑛不忍再讓它馱東西,就自己背上了糧袋和鹽袋。適逢下雨,鹽水順著脖子往下流,山陡路滑,滿腳是泡。經過晝夜急行軍,部隊終於趕到了廣州。當李瑛上繳白馬時,他戀戀不捨地留下了白馬的一片蹄鐵——那記錄著他們共同跨過千山萬水、日日夜夜的蹄鐵。如今,這片長滿黃鏽、磨得又薄又彎的馬蹄鐵,仍然端放在李瑛的書櫃裡。為了紀念這匹白馬,他還寫了一首詩《一隻馬蹄鐵》。

就這樣,李瑛一手拿槍,一手拿筆,下河南,克武漢,取廣州,戰瓊崖,一邊寫詩,一邊寫新聞,用文字記錄下了當時悲壯的戰鬥、火熱的生活和勝利的喜悅。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解放軍總政治部決定從各野戰軍中抽調一些政治素質高的優秀知識分子到朝鮮前線去鍛鍊成長,李瑛也被抽調其中。他跨過鴨綠江,到過漢城。在冰天雪地的異國戰場,在掩蔽部的燭光下,在阿瑪尼的炭火邊,採訪過被羅盛教救起的溺水兒童崔瑩,寫出過一篇篇新聞、報告文學,特別是寫了歌頌戰鬥英雄邱少雲的《邱少雲》、歌頌彭德懷總司令的《在朝鮮戰場上有這樣一個人》等大量詩歌,這些詩後來都被收入他的詩集《戰場上的節日》及《天安門上的紅燈》裡。回國後,他又曾兩次隨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到達朝鮮戰場,深入志願軍部隊進行採訪。

著名軍旅詩人李瑛

李瑛(左一)在朝鮮採訪被羅盛教救起的溺水朝鮮兒童崔瑩(中)


朝鮮戰爭結束後,李瑛被調到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擔任首任部長陳沂少將的秘書。

1955年,李瑛被調到《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做編輯,歷任副總編、總編、社長等。

1958年8月23日,解放軍開始炮擊金門。李瑛奉命來到福建前線的基層部隊當兵。連隊的生活十分艱苦,且兩軍交戰十分危險,但李瑛非常高興。他認為只有到基層火熱的生活之中,才能寫出好的作品。

1961年大病初癒的李瑛,再一次來到我國南疆的海防前線。之後,又到黑龍江、新疆等基層哨所採訪體驗,寫出了大量的邊防詩作。

1972年,《解放軍文藝》刊物復刊,李瑛任《解放軍文藝》編輯部詩歌戲劇組組長。毛澤東、彭德懷、葉劍英、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裡發表過詩詞、文章。,蕭華將軍的《長征組歌》就是由他們共同商改後發表的。從1972年起1976年初,李瑛在當時公開文學(詩歌)創作中數量較多,影響較大,幾年中出版了《紅色滿山》(1992)、《秦林村集》(1992)《北疆紅似火》(1975)和《進軍集》、《站起來的人民》(1996)等詩集。李瑛此期間久負盛名的詩是《一月的哀思》。

著名軍旅詩人李瑛

1975年3月,朱德委員長給李瑛題詞


1978年,李瑛又來到我國南海的西沙群島,採訪了那裡的守島官兵。

1979年2月,我國打響了對越自衛反擊戰。李瑛又打起揹包,來到老山、者陰山前線,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尋找創作的源泉。

1980年之後,李瑛開始任《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副社長、社長,總政文化部副部長。

1982年8月至1985年3月,李瑛接替劉白羽擔任總政文化部第六任部長。正當我國要恢復軍銜制的時候,按資歷、按職務怎麼也可以評定為少將乃至中將的李瑛,忽然向組織提出離休。因為他覺得,級別都是身外之物,自己只有一個詩人的頭銜就足夠了。

著名軍旅詩人李瑛

1986年,李瑛與年輕戰士合影於北京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李瑛曾經去過一次西藏。可1994年,年近古稀的李瑛又一次要求到西藏採訪。當時的領導非常擔心,恐怕因海拔高、缺氧出現問題。李瑛硬是做通領導的工作,堅決走上了青藏高原,在西域的風光中找到了靈感。

李瑛還曾出訪過許多國家,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德國、朝鮮、埃及、瑞士、日本等等,十多個國家都留下了他的足跡。而且每到一處,都有大量的作品產生,對國際間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從1943年發表處女作到今天,李瑛已經創作了74年。他扎進生活的底層,寫士兵、寫人民、寫山水、寫大地、寫文化、寫歷史,將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作為他的全部軍旅詩作的靈魂,影響和培育了幾代人。他先後出版了近80種詩集、13萬行詩句,摺合字數達一千多萬字,著作之豐,難以匹敵。他的詩集,最多的再版達二三十次,有多部詩集和組詩被譯成多國文字,在國外出版和發表。

作為將近七十年軍齡的軍人,李瑛獲得了中央軍委頒發的勝利功勳榮譽章。作為七十多年詩齡的詩人,李瑛榮獲了首屆中國屈原詩歌獎最高獎“桂冠詩人獎”。 他的詩作《在燃燒的戰場》獲首屆解放軍文藝獎一等獎,《我驕傲,我是一棵樹》獲全國首屆優秀詩集獎一等獎,《春的笑容》獲全國第二屆優秀詩集獎,《生命是一片葉子》獲首屆魯迅文學獎,長詩《我的中國》獲“五個一工程”獎暨全國優秀圖書獎,另有多部長詩和組詩獲多種獎項。其中《一月的哀思》《我驕傲,我是一棵樹》等代表詩作在全國廣為傳誦。他曾先後兼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文藝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詩歌協會副會長等職。

他的女兒李小雨說:“我的父親李瑛是個詩人。在這個世界上,能把詩作為自己畢生至愛並堅持不懈,歷盡磨難而無悔的人本來就少,而在今天這個日益物質化的現實社會中,仍不改初衷,以詩為榮、為樂、為嘆、為痛的人則更是少之又少。然而,我的父親卻做到了:他從16歲寫詩到84歲,這70年來,磨禿的鉛筆有半抽屜,抄錄的筆記本有幾尺厚,出版的詩集達56部,其中一版的發行量最高達30萬冊。他的生活中似乎缺少很多東西,他不抽菸,不喝酒,不打麻將,不跳舞,但他卻永遠遨遊在自己創造的精神世界裡,他用詩詮釋了自己的一生。”

著名軍旅詩人李瑛

李瑛與豐潤籍青年詩人張恩浩合影


作為豐潤人,李瑛時刻不忘故鄉對他的養育之恩。談到唐山,李瑛曾對家鄉人激動地說:“變化太大了,完全不認識了。唐山大地震我去慰問過部隊,那時到處都是殘垣斷壁……前幾年唐山一中搞校慶,校長邀請我,我去了,還參觀了曹妃甸,白羊峪。”談到豐潤,他更加感慨。“因為早年就出來了,老家也沒什麼人了,所以回去的次數少了。”“豐潤為我搞過‘李瑛作品朗誦會’我參加了……前些年,咱們豐潤的管樺找我好幾次,約我一起回豐潤老家看看,但因為一些原因,沒能成行。後來想去,管樺卻去世了……現在老了,行動不方便了。但一個人對家鄉的懷念是終生的。”

著名軍旅詩人李瑛

2017年李瑛與豐潤籍青年畫家高金香合影


2008年10月,“詩壇常青樹——李瑛作品專場朗誦會”李瑛的家鄉唐山市豐潤區豐潤二中報告廳舉行。82歲高齡的李瑛因故未能出席朗誦會,特地委託女兒李小雨代他朗讀了他致家鄉人民的信和一首寫在當年動盪歲月裡最後離開唐山母校時的詩,並向唐山市和豐潤區圖書館分別捐贈了近年出版的部分詩集。

2011年1月10日,中國文聯、中國作協和總政宣傳部在北京聯合主辦了《李瑛詩文總集》出版暨李瑛詩歌創作座談會。

常青老人李瑛,用詩詮釋著自己的一生。

著名軍旅詩人李瑛

劉天昌,字重輝,研究生學歷,作家、歷史學家。現任區文廣新局副縣級科員,區政協委員。兼任河北省灤河文化研究會理事,唐山市政協文史研究員,唐山市歷史學會副秘書長,豐潤區作協副主席,豐潤書院副院長,《唐山文史》編委,主要作品有《浭陽之蘊》《豐潤舊事》《兩廣總督張人駿》《車軸山》《唐山民俗》《劉廷璣與紅樓夢》《冀東抗日大暴動》,光緒版《豐潤縣誌》(點注本)、《豐潤古詩詞會鈔》(合編)等。其部分作品被國家圖書館、國防大學圖書館收藏。還著有兒童動畫片《小英雄雨來》劇本並拍攝成功,著有三十集電視連續劇《大清粵督張人駿》劇本。與中央電視臺拍攝有七集電視紀錄片《見證南海》,與國防大學拍攝有電視教學片《南洋策》,與江蘇衛視拍攝有五集電視紀錄片《南海縱橫》,與北京衛視拍攝有電視紀錄片《冀東大暴動》,與省、市、區電視臺拍攝了多部紀錄片等。

喜歡不喜歡 (單選)
0
0%
喜歡
0
0%
不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