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水上一小时生活圈”

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水上一小时生活圈”

省航运集团的船舶乘务员。

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水上一小时生活圈”

位于南沙的新船重工公司(前身是新中国船厂)制造的万吨级化学品船。

羊城之夜,华灯璀璨。当蓝海豚游船畅行珠江之上,来自世界的客人无不惊叹于改革开放的沧桑巨变。

春风助航,飞舟破浪。广东省航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航运集团”),作为我省航运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见证者、亲历者和主导者,实际上就是改革开放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一招的实践范本。

1980年,省航运集团正式复航中断30年之久的广州至香港航线,粤港澳的水上联系从此日益紧密,历久弥新。进入新时代,省航运集团在大湾区拥有内河港口21个,航线达24条,逐渐建立起粤港澳大湾区“水上一小时生活圈”。

如今,省航运集团已经建立起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联动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辐射挪威等国际重要航运国家的业务网络,跻身全球最大水路高速客运服务商、粤港澳地区最大的内河港口物流运营商。

改革开放不停步,新时代下再出发。省航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显昌表示:“勇当新时代‘二次创业’的尖兵,我们将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一流港航企业,做全球最大的水上客运集团。”

以航兴城 航城互动

组建于1997年的省航运集团,历史可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前。1962年,其所属珠江船务公司(英文简称CKS)在香港成立,作为香港首批发展现代水上运输的企业之一,数十年来CKS品牌深入香港民心。

1980年,改革开放在广东率先起锚,有着良好粤港水运基础的省航运集团,迅速恢复了中断30年之久的广州至香港水上客运航线。“坐豪华大客轮‘星湖号’从大沙头码头出发,睡一觉就能到香港。”这样的经历,成为不少“老广”的珍贵回忆。

1983年—1999年,随着业务迅速扩张,省航运集团建立起覆盖广州、深圳、珠海、中山、江门、顺德、番禺、南沙等多个一类跨境客运口岸,开通了24条粤港水路高速客运航线,为珠三角的经济繁荣和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扇扇大门打开,重新激活了广州这座窗口城市的开放基因。上世纪90年代末,广州市率先开展“珠江日夜游”水上观光项目,省航运集团所属蓝海豚公司成为首批参与的企业。“一船明月江中影,十里花街岸上灯”,蓝海豚以20多年的专注,向世界展现广东改革开放的风采和魅力。

在杨显昌看来,省航运集团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以航兴城,航城互动”:“广东依水而生、向海而兴,省航运集团得风气之先,也以自身的发展壮大反哺于广东的进一步改革开放。”

创新兴航 人才为先

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一劳永逸的成就。创造了光辉岁月的省航运集团,如今仍在深水区中流击水,在攻坚期迎难而上。“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面对国际航运市场的挑战,省航运集团变压力为动力、危机中找转机,大力拓展新产品和新业务,打出了创新求变的‘组合拳’。”杨显昌表示。

开放提实力。今年2月,由省航运集团所属新船重工制造的国内第一艘碳纤维高速客轮“金珠湖”号,正式投入粤港水路客运市场营运,开启了水路客运全新体验的新征程。2016年,省航运集团走出了国际并购的步伐,以投资入股形式收购挪威BAA船厂40.68%股权,成功引入国际领先的碳纤维材料造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释放出潜力。为打通制约粤港澳大湾区的水上交通瓶颈,省航运集团频频出招:2003年,省航运集团与香港信德中旅集团合作,联合推出了世界首创的“海天联运、无缝连接”的水路、空运客运业务。去年,省航运集团与越秀集团携手,计划在广州城市核心区琶洲建设港澳码头项目,向建立傲立广州、连通港澳、走向世界的国际化水上客运中心不断进发。明年,省航运集团将开启香港维港游项目,成为维多利亚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激发出活力。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省航运集团积极走向国际市场,通过出口运力、输出管理,逐步向增值服务、跨境购物、游艇自由行、海岛交通等高收益产业链环节延伸。目前,在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地区的海湾水上客运、海岛水上旅游等业务,都能看到省航运集团活跃的身影。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省航运集团的业务创新离不开人才机制的创新。杨显昌介绍:“通过加强培训提升、岗位激励和全员考核,创新人才的‘选育用管储’模式,为集团‘一带一路’业务布局、跨越发展提供全面和专业的人才保障。”

投身湾区 二次创业

回首来时路,超前意识和责任担当,成为省航运集团“追江赶海”的最强基因。迈进新时代,省航运人将抢抓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机遇,以“三大平台”推动省航运集团的“二次创业”。

“湾区时代的到来,对一直深耕粤港澳三地、在粤港澳三地均有实体公司运营的省航运集团而言,是一个统筹粤港澳三地客货运资源,深度切入香港、澳门本地市场难得的发展良机。”杨显昌认为。

为此,省航运集团正加紧搭建“三大平台”:一是以驻港企业珠江船务为主体,整合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水上高速客运平台,并购与主业相关的企业。二是以新成立的广东省水上公交有限公司为主体,规划、建设、运营广东省内河、沿海水上公共交通平台,繁荣我省江海通达的水上公共交通。三是“一带一路”投资平台,省航运集团计划在新加坡设立投资公司,投资与东盟国家主业一致的战略性项目。

谋定后动,加快整合。当前,琶洲客运码头建设正在加快推进,“穗莞深水上快线”即将开通,广州与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肇庆等重要城市间的水上快线计划复航,全省主要海岛的陆岛运输陆续开通……省航运集团正从战略意义上,加快补齐粤港澳大湾区水上公共交通的短板。

顺势而为,高质发展。拥有全省最多内河货运港口的省航运集团,以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粤港澳港口综合物流服务平台为目标,将进一步优化资源整合、发展新兴业务,整合香港及珠三角的内河码头网络,盘活码头资产。

加快步伐,积极布局。跟随国家“一带一路”的步伐,省航运集团正积极与泰国、柬埔寨、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商谈业务合作,在水上旅游客运领域寻找商机,以资本输出和管理输出等方式参与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上高速客运服务,打造东南亚高速客运网络。

把握时间节点,树立工作坐标,省航运人有了“二次创新”的信心,有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劲头,有了“建一流企业”的豪情。“我们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大、管理一流、最具竞争力的水上公共运输综合服务集团,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贡献最大的力量。”杨显昌表示。

穿越40年

1980年,省航运集团恢复了中断30年之久的广州至香港水上客运航线。豪华大型客轮“星湖轮”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艘航行于粤港两地的水上客轮。

1980年,省航运集团的“鼎湖号”从汕头首航香港,成为第一条汕头—香港的航线。

1999年,蓝海豚游船公司成为广州市首批开展“珠江日夜游”水上观光项目的企业。

2003年,省航运集团与香港信德中旅集团联合推出世界首创的“海天联运、无缝连接”的水路、空运客运业务。

2016年,省航运集团以投资入股的形式收购挪威BAA船厂,成功引入国际先进的碳纤维材料造船技术,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2017年,蓝海豚旅运股票挂牌新三板,成为省航运集团第一家非上市公众公司。

南方日报记者 袁佩如

图片由省航运集团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