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安康宁陕县关口老街的历史变迁

清嘉庆五年(1800)清政府为防御白莲教农民起义军,在关口设镇,赐名“宁陕镇”。嘉庆七年(1802)同知(今称县长)张约主持修建新城,作为宁陕营总兵署(俗称武衙门)驻地。

关口新城城垣用泥土筑成,周长l494米,高3.6米,基宽3米,顶宽l.8米,垛高1.05米。青砖砌炮台6座,马道2处,南北城门各一道。南曰“永宁门”;北曰“固安门”。城垣随山势而筑,至今还依稀可见,现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区。嘉庆十一年,宁陕兵变,老城县衙被毁。嘉庆十三年,宁陕厅署由老城迁驻关口新城宁陕营总兵署内。嘉庆十八年,老城厅署城垣竣工,宁陕厅暑又迁回老城。

民国二年(1913)改宁陕厅为宁陕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红军七十四师攻克老城,县衙被毁。相传,老城“风水被破”。且同质量、同密度、同体积的黄土,关口的土要比老城的土比重大。故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五月,县衙由老城迁至关口。由于关口新城兴建,关口老街便沿长安河由北向南,自上而下,逐步延伸至清末关口老街已达半公里长。加之,县府定驻关口街后,关口老街便成为宁陕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

解放前,关口老街是沿长安河东一条狭长的独街道,最宽不过3米,最窄处不足2米。街面全是泥沙石子自然铺就,凹凸不平,行走很难。整个街道两旁多是单层土木瓦房和低矮的茅屋。民国十五年(1926)长安河发大水将现县招待所及钟姓一段街道毁成半边街,至今仍有缺段可见。

关口街的北端,即上街头的背面,便是新城。新城内建“武衙门”一座。武衙门由大堂、二堂及两排厢房构成四合院。新城内又建“马王庙”一座,门外一对威严的石狮镇守两旁。庙外还有饮马池和拴马桩,以保战马平安无恙。从上街头进入关口老街有扎子门一道,门楼上有警备班日夜守卫。门内不远有“鸡神庙”一座,以保家禽兴旺。相距约十来家人户,又有“财神庙”一座,又曰“三省会馆”。其庙气势宏大而森严,求财惧贫的善男信女多会于此。财神庙的对面街道大字号,便是阮姓“保庆堂”中药铺。再往下是街面第一道穿街而过的排水沟,街面用石条盖成。即现在称的“董家巷”。向下十余家是关口有名的的“大转拐”,设有宽敞的“关口初小”一所。学校对面有一家田姓大旅店,供来往客商及脚夫(长途搬运者)食宿停息之便。转过拐,就是关口中街,房屋建筑原为“武衙门”五百营头安家之用,故整齐化一,一色的分火墙,形成一墙两家的格局。今县书店的对面,便是“川主馆”,属川客帮会所建。庙门高大雄伟,进门有方形场地一块,有人抱粗的大柏树两棵,对称的伫立在大殿门外两旁。大殿内塑有三只眼的二郎神、嚎天犬及其他神像,栩栩如生,令人望而生畏。每逢六月六都要唱皮影,设宴席,大贺大喜,以示帮兴。川主馆对面是刘姓“仁义堂”中药铺。向南八、九家的八家巷对面是袁姓“怡心堂”中药铺。这段中街还有邱(邱应红)、梁(梁盛朝)、喻(喻家礼)三大商家。形成当时关口街商业中心,亦是关口街最繁华的地段。今药司门前是当时大米市,也是关口米粮交易的最繁华之地。今“百司巷”的上邻,原百货公司的对面是徐家染房,专染黑、蓝色土布的作坊。巷道过街的算是第二道排水沟,街面形成高出尺余的小石桥,上平下低,下方有石梯两步。通过小石桥,走过二十余家家门,就是现在的“龙王庙巷”。街面下是第三道排水沟,仍是石条铺成。龙王庙居高临下,庙外有常年地下水井一口,井边有大枇杷树一棵。井水常年不干、冬暖夏凉,是周围群众泡菜和冷饮的天然饮料。从庙门外上十余步石梯便进入龙王庙的正殿。正面塑“龙王像”,左侧塑“药王像”.右侧塑“千手观音像”。龙王庙是当年农夫“天旱求雨,雨涝求晴,病者求药和缺后求子”的寄托之地。当时关口街就有天旱玩水龙,天雨玩火龙的习俗。走过龙王庙巷不到十家人户,就是当时的“武昌会馆”,即今县招待所。再往下就到了现在的“粮食巷”。此巷往下是当时关口街有名的朱姓银匠铺,专为富豪人家打造金银首饰。往下便是清末官宦人家李姓的大院和周观春的走马转阁楼。紧贴周姓宅院的就是现在的“纪家巷”,这是关口街第四道排水沟,街面仍是石条铺成。巷边坐河朝山的是一座开间不到五米的土地神庙。庙内简陋而粗糙。靠里墙,一道神台上塑有一大(居中)两小(两旁)座式土地神像三尊。平常香火稀少,多被流浪乞丐占居。庙的街对面即为曾姓家宅和大户纪姓大宅院。往下经过十来户人家,又是一道后山通向街道的排水沟,其形如前。这可谓第五道排水沟。以下相隔不足十户就是当时有名的“黄洲会馆”,会馆的大门其门楣、门楹、门坎均为大理石雕刻而成,门楹一对石鼓安放大门两侧,整个大门加上浮雕和彩绘,显得十分秀美、高雅而壮观。跨进尺余高的石门坎,头顶就是坐外朝内的一座戏楼。戏楼右侧有宽木板梯一架。戏台两侧以彩木栏杆装饰,戏台的左右马门及顶部都有精美的彩绘封神故事、花鸟装饰。走过戏楼是一块方形场地,南北两边各有厢房一排。接着登上宽若三米、高若两米,二十余步石梯才能进入会馆大厅。大厅前有场地一道,横宽竖窄,供上层人物看戏专用。大厅两侧各有园门一道,园门内奇花异草,四季飘香。园门外两棵紫荆树对称而生,每逢花季,紫锦巧绣。大厅的门窗全是雕刻精细的人物花卉所装配的木质格子式,显得典雅而隽美。大庭内宽敞而森严。底墙设神台,神台上塑有高大的座势“帝王像”,人称“帝主庙”。每逢古历二月二花朝节都要举办“地主会”,定居关口街的湖北黄州人都要给地主菩萨烧香礼拜,同时设宴摆席,唱戏庆贺,以示虔诚,保佑平安。再向下隔三家,就是大户廖贡爷大院,靠山朝河。其建造格局亦十分独特。对面就是最早的女子初小,尔后的文化馆。再向下不几户,就是现在的“新建巷”,算是关口后山通向长安河的第六道,亦是最后一道排水沟。临排水沟隔一家,坐山朝河的便是“廖亲仁”大字号中药铺。以下便是农户居多。走过百余米,便到了下街头。再下一道三十余步宽长的石梯,过一道小河沟小桥,就进入一块近亩大的场地,这就是关口街当时有名的“关帝庙”。场地的尽头就是关帝庙的大门,坐南朝北,仍是大理石打磨成的门楣、门楹和门坎,门头上亦有浮雕和彩绘。大门里东侧有百年垂柳一棵,每值春夏,柳絮飘曳,显得婀娜多姿,十分可爱。略向西拐,一座戏楼坐南朝北,戏台上左右用木板装成,台顶及东西马门均绘有古装人物及花鸟。戏楼前两棵二百余年的红豆相思树,对称地分立两旁。由戏场向北,进入庙院,是东西两排厢房。再向北,上三四步石梯,就是大殿。大殿门头挂黑底红字横匾一幅,上面由当时名人汪贡爷(汪利润)书写的“忠义无双”四个大字,门两边配有“兄玄德弟冀德威振孟德;师卧龙将子龙扶保真龙”对联一副,均是雕刻油漆。迎面神台上坐着魁伟的关帝神像。神台前左立文官赵磊和手持大印的武将关平,右立文臣王普和手握大刀的武将周仓。传说关羽与周仓打赌,谁输谁扛关公大刀。周仓有勇无谋,自称力大无穷,关公见其气盛,便挑战打赌的对周仓说:“我的大刀扔给你,你能接住。但我扔一根稻草你未必能接住。”周仓不服,于是达成赌议。若周仓能接住关公扔来的稻草,关公就从此自己扛刀。否则,周仓就永远给关公扛刀,当站将。结过,周仓被关公扔来的稻草打了趔趄,为能接住。因而周仓就永远成为关公的扛刀人和侍卫站将。大殿之后,相距一过道,便是坐北向南的后殿,名曰“文昌殿”。塑有读书人供奉的文昌神像。正左侧便是“雷神殿”,雷神一手持楔,一手扬斧,意为雷公用斧击楔,便是人间的雷声。闪电娘娘两手各持大钹一扇,意为两钹相击,便是人间的闪电。关帝庙的整体结构属一艘上水船格局。早前亦类似老城城隍庙,四面环水,庙处两河之间的沙洲小岛之上。足见当时劳动人民及建筑设计的匠心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关帝庙东侧大路十字有大石碑一块,碑前是各种粮食交易市场。由庙里刘道专为过斗、量升、多余归刘,不足刘补,十分公道,成为买卖双方的公证人。东河口程姓门外有四棵大白杨树,把土地庙夹在中间,俗称“四百土地”。

沿长安河从上到下,从北至南,有樊姓、兰姓、梁姓及王姓等五家水磨,常年为关口居民和农户加工米面。河西是大片良田。今安运司车站以南不远是刘姓墓地。当时墓地用石栏杆围成。墓地上立有石人,石马,可算关口一景观。自墓地向南不远的白云山下建有“娘娘庙”一座,庙前是一条灌田堰渠,水流潺潺,常年不断。庙门比较简陋,四周围墙为粉墙灰瓦。庙内院场宽敞,属逢会摆宴场所。两边厢房,遥遥相对。正殿是“四大灵官”,后殿是“观音”菩萨。侧后继修“活菩萨殿”。人们以此作为“求子行善保平安”之地。白云山顶建有玉皇殿一座,殿南有“祖师”殿一座,庙场中间有大钟一口,相传是由外地自动飞来,早年香火十分旺盛。

关口老街早年不足三华里,自清乾隆至民国初年就相继建起庙宇十座,戏楼和戏院四处,商业会馆四处。足见当年关口街道教活动、商贸活动、庙宇文化及戏剧演出的兴盛和繁荣。

关口老街当年的风味小吃亦为今日绝迹,陈姓的洋糖饺子、马桂林的手擀凉面和抄手、杨华虎的烧腊肉、杜姓的臭皮子、汪姓的波丝糖、鲍姓的油花子、苏姓的汤园、高白毛的羊肉饺子、何有生的豆腐脑、纪大德和汪姓两家的杂糖糕点等至今令人垂涎三尺而不可再得。

早年,长安河水深成潭,清澈见底,且鱼鳖成群,垂手可得。民国初年仅有渔洞河口铁索桥一道可由关口街渡河至河西,中、下街和去三星都靠“跳石”或趟水渡河。民国十五年(1926)发洪水后,将铁索桥冲毁,再未修复。尔后,才至上街头架木桥一道供人通行。因而,渡河之艰险,造成落水溺死者,常有发生。

解放初,“武衙门”成为农家住户,“马王庙”成废墟,“机神庙”被毁,阮氏药铺改造成县公安局驻地,“三省会馆”及财神庙改建成公安局看守所。大转拐的“关口初小”改建工商银行,“川主馆”变成城关乡公所。“怡心堂”中药铺改建为药材公司。下街的“黄州会馆”成为县政府所在地,“女子初小”变成县文化馆,关帝庙成为关口小学。

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改革开放后,关口老街早已面貌全非,成为历史的过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