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STEAM→STREAM:爲什麼美國教授斷言「知識不再是力量」?

互聯網第一留學公開課:留學爆米花

專業留學服務平臺:信息/攻略/諮詢/辦理

STEM→STEAM→STREAM:為什麼美國教授斷言“知識不再是力量”?

作者:嚴文蕃,系美國馬薩諸塞大學波士頓分校終身教授。

這篇文章來自美國嚴文蕃教授的主題分享。他說,在信息社會里,碎片化知識隨處可得,知識不再是力量,但是怎麼把碎片化知識進行整合,怎麼運用知識,這才是關鍵。

此外,嚴教授還特別強調了寫作的重要性。美國發起的STEM教育,後來加了藝術(Arts)變成STEAM,現在又演進為STREAM,多出來的R指的就是寫作。未來社會,寫作是一項異常重要的團隊協作和溝通能力。

未來學校的學生著重學什麼,它看重什麼,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看美國和其他國家實踐的啟示。

第一,從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縮寫)的結果。也就是從國際學生學習成績的比較,來看有什麼啟示。

下圖是中國第一次參加PISA考試中閱讀(Reading)部分的成績,我們比較一下美國、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歐洲)和臺北、香港、上海這些中國城市學生成績的分數。

STEM→STEAM→STREAM:為什麼美國教授斷言“知識不再是力量”?


很明顯,高分段裡面中國佔19%,美國高分段裡面佔10%,低分段中國只佔5%,美國佔17%,誰好誰壞?我們再比比數學,數學更明顯,中國數學高分段佔了50%,美國只佔了10%,相差巨大。科學也是差不多的趨勢。

這三個最主要的課程比下來中國最好,那為什麼還有好多人要去美國學習呢?後來,PISA考過以後英國特地派團到中國來學習,一年之後,又回去寫了一個報告,內容是中國的數學掌握性學習的報告。

這說明什麼?說明中國在數學的掌握性學習上面非常好,這方面是美國和英國人的短板,他們要學習。那我們有什麼短板呢?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未來學校學什麼,實際上就應該是繼續發揚我們的長處,然後改進我們的短處。

未來的學校不是說全部丟掉重來,最危險的事情是做教育的人跟其他行業的人一樣,一有風吹草動,就全部快速地變化,然後就有鐘擺現象,就是折騰。

未來的學校學什麼呢,就是要讓孩子全面發展,也就是指心智和體力都要發展。心智方面又包括學術的和非學術的,學術裡面又包括知識和能力,知識又包括考核制度。

STEM→STEAM→STREAM:為什麼美國教授斷言“知識不再是力量”?

中國學生更擅長藍色部分的學習

那我們如果把這個作為兩條線,就等於好比全面發展的兩條腿,全面的人應該兩條腿都發達,不全面就是某一條發達,另外一條不發達,中國哪一條腿發達?

剛才PISA的成績就反映了這一點,中國考的都特別好,中國現在缺的是黃色這邊的,藍色部分是不錯的,這是第一個反思。

我們非常欣賞朱永新老師提出的新教育的核心的計劃——讓師生過一個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如果我們只做左邊那條就不完整,兩條都一起做那就是完整。

第二,未來學校更強調“核心素養”。

現在大家都在談核心素養,那麼核心素養對於建立未來學校和學什麼有什麼啟示呢?

中國的核心素養模式,包括三塊:

第一塊文化基礎,中國悠久的文化,所以一談到文化基礎中國就有文化底蘊;

第二塊科學素養,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這個目的是學會學習;

第三塊就是社會,除了自我發展還要做社會人,社會是責任擔待,公民的意識問題。

STEM→STEAM→STREAM:為什麼美國教授斷言“知識不再是力量”?

中國核心素養

我們來看看美國人,美國人也在總結,未來的學校學什麼。美國人認為核心是能力——創新、批判、溝通、合作。

STEM→STEAM→STREAM:為什麼美國教授斷言“知識不再是力量”?

美國的核心素養——“6C”

前面兩個“創新和批判”大家知道,創新的第一條件是批判,所以美國人經常講你有什麼不同意見和不同想法,因為他要造成不一樣的氛圍,然後才可以創新。另外,互聯網特別強調合作,互相理解,就是溝通合作很重要。

但是跟我們的“社會人”認知不同的是,美國的社會人是建立在個體人的情況下,所以特別強調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獨立的品質,放到大的社會來講又特別強調公民,公民實際上就是擔當和奉獻這兩個東西。

整合以上四個要素做一個對照的話,我們可以看到中美的同異。第一個相同的,大家都體會到未來的學校就是為未來服務的,不要看太遠的未來,就看現在的未來也就是21世紀,需要的就是創新、批判、溝通、合作。

實際上未來的學校強調的就是一個東西——核心素養。如果把核心素養換回到學習裡面,我們學會什麼能力呢,就是學會面對複雜情境下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面對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的能力。

寫作能力日益重要

大家特別熱衷談論STEM,這個也代表了未來學校學什麼的趨勢。

STEM→STEAM→STREAM:為什麼美國教授斷言“知識不再是力量”?

STEAM構成圖

從最初的STEM,後來加上“A(Art藝術)”成為STEAM,再到現在的STREAM,當中又加入了R。這個R是什麼呢,就是現在講的寫作能力(wRiting)。

為什麼寫作能力這樣重要?因為團隊合作最重要的是寫作。

中國有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美國也做這個調研,把美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跟一般的科學家來做對比,差別在什麼地方。

差別不在他們的科學素養,而在寫作。獲得諾貝爾獎的要比一般的科學家寫作能力高上20倍,這是統計的計算,但是實際可能是100倍。

寫作非常非常重要。閱讀是進,寫作是出,如果要證明我們的學生很厲害,那還得看他寫了什麼,美國最痛苦的就是很多人不會寫。

再問一句,英語學習聽說讀寫四個能力,哪個最重要?如果只能選一個,我會選“寫”。聽和讀,我們可以叫做“進來”,說和寫是“出去”,英語好不好只有會說和會寫才能知道。

未來的課程是跨學科整合

過去美國所進行的嘗試傳遞給我們一個信息,就是將來的課程不是獨立的,更多是整合的。如果未來的學校學的東西是整合的,那該怎麼教,教學有什麼特點呢?

從深度學習來講,為什麼提出深度學習,是因為互聯網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挑戰。互聯網之前的大學,教授站在講臺上對著所有人講,而現在很明擺的老師角色變了,學生的學習媒體也變了。

以前的老師是中心,學生都在聽老師傳授知識,現在更多的是學生做展示。

第二個,原來全是書,現在都是電子的信息。如果老師還按原來的教學方式傳遞信息的話,沒有人要聽的。不像以前,所有人都記筆記,是因為怕丟掉知識點。現在我才不怕丟了,你隨便講什麼,我自己上網可以查。

因為誰都擁有信息,所以強調深度學習就意味著老師的作用不是傳遞信息,而是把碎片化信息整合。

傳統的教學模式的特點,知識就是事實和程序,老師教學就是把這些知識和事實教給學生,灌到學生頭腦裡面,誰有更多的知識和程序,誰就有學問,過去有句話,知識就是力量,今天這句話要重新考慮,有知識就能發揮力量嗎?

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怎麼運用知識,以前的教學老師掌握知識和程序,所以老師要教他們,由簡單到複雜,那怎麼知道學生行不行呢,就是考試。這種傳統的方法,接觸互聯網就不行了,需要強調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不很看重對知識的認識,強調的是它的連接性。因為碎片化知識到處都有,而對信息的加工連接卻並不常見。

在項目實踐中實現學習

深度學習這個概念70年代就已經有了,發展到現在,它就強調三點。

第一點,深度學習的任務是整合的東西,深度學習的方法一定是共同體的形成,以及數字化的運用。因為現在都是信息社會,講到深度學習就少不了要講布魯姆,因為他是第一個提出知識分類的人。

STEM→STEAM→STREAM:為什麼美國教授斷言“知識不再是力量”?

布魯姆知識體系圖

中國學布魯姆學了整整30年,所有以前的教案全部是按照他的方法來做,回想一下所有的老師進教室第一個先是複習舊知識,引用新知識,然後等我們課程上完了佈置作業,這就是布魯姆講的“應用”。課程結束“應用”達成,接下來就該考慮往上怎麼走的問題。

深度學習最典型的一個樣本,就是美國式的翻轉課堂。翻轉課堂最初是從中學化學老師開始,因為化學老師有很多的程序,學得快學得慢差距很大。因此,老師們決定將所講東西全部做成微視頻,供學生課下觀看。等到上課的時候,主要內容成為了討論。

最關鍵的是原來只是佈置作業,因為要應付考試,那現在如果考試不是主要目的,而是以做項目為主,那麼課外就變成了做項目。

STEM→STEAM→STREAM:為什麼美國教授斷言“知識不再是力量”?

傳統課堂和未來課堂內容的變化

學生在課堂當中佔據主要地位,這是對原來布魯姆分類的一個顛倒。

未來的學校,實際上就是儘量利用信息的技術把我們低層面的東西交給學生去自學,然後更多的是活動。所以未來學校和傳統的學校課堂不同,很明顯,傳統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下層,未來都在上層。

原載:新校長傳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