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点赞西藏!玉麦、麻麻又火了一把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点赞西藏!玉麦、麻麻又火了一把

西藏加快边境小康村建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一年封山大半年,全乡只有三个人,“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去年底通路、通电后,来玉麦的游客越来越多,四家‘农家乐’不够住了。你们看到了吧,现在乡里冒出好多建设工地。”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党支部书记达娃见到记者高兴地说。

今年2月,西藏自治区开始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工程,将边民脱贫致富和守边固边相结合,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加快边境地区发展。这正在给21个边境县中的628个边境村,带来脱胎换骨般的变化。

边境村群众脱贫,是西藏脱贫攻坚的工作重点。截至去年底,628个边境村中,还有67个不通电、25个不通公路。尽快改善边境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留住边民兴边固边,成为西藏振兴乡村的当务之急。

固边就得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西藏自治区边境地区小康村建设聚焦“水电路网、教科文卫”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升,边境地区道路通达率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快改善。截至目前,已开工建设边境小康村131个,共新建改建群众住宅40.13万平方米,建设村内道路316公里。

固边必兴边,兴边就要兴产业。西藏近几年着力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建设,因地制宜推动边境特色产业发展。走进察隅县的沙玛村,特色养殖等各种项目搞得如火如荼。“这里以前项目少、资金少,村民收入少,是远近闻名的穷村。”村第一书记王文明说,他是2016年7月从林芝市市政管理局派到沙玛村驻村的,领着村民利用当地优异的资源禀赋,创办圣地农牧民种养殖合作社,村里6名贫困户如今也脱了贫。

固边兴边,关键靠党的领导。西藏自治区党委负责人表示,自治区出台一系列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政策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农牧民、机关企事业单位中的优秀党员干部到边境农村地区任职,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为边境小康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记者在玉麦了解到,现在的玉麦实现广播、电视、网络全覆盖,2017年人均年收入达5.58万元。整个西藏4000多公里的边境一线,破旧的民居开始被抗震、保温、美观的藏式新楼房代替,柏油公路、电网、宽带等通村进户,学校、医院、文化广场、生态产业纷纷落地。根据规划,到2020年,西藏628个边境村将全部建设成为设施完善、产业兴旺、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社会主义富裕文明小康村。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点赞西藏!玉麦、麻麻又火了一把

全面启动边境小康村建设,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居民合影留念。记者 邓建胜摄

西藏自治区建设六百二十八个边境小康村——

乡村振兴谱新篇

“柏油路通到家门口,家家户户都能宽带上网,村里现在一点不比县城差。”在西藏自治区错那县麻麻小康示范村,村民边巴战堆安顿好6位来自成都的自驾游游客,才得空跟记者聊上几句,“原来村里留不住年轻人,现在一年四季都有游客来,这几天客人多,我家客栈都住不下了。”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脱贫。为从根本上改善边境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让边境地区群众安心扎根雪域边陲,西藏自治区实施主题为“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的乡村振兴工程,计划到2020年,将全区628个边境村基本建成设施完善、产业兴旺、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富裕文明小康村。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家门口就能致富

从错那县城到麻麻村,公路里程41公里,海拔急剧下降1600多米,林密谷深。这里不似想象中的穷乡僻壤,却有世外桃源的感觉:宽阔的柏油路旁,明亮的太阳能路灯下,村民和游客三三两两悠闲散步;村寨中心的文化广场上,老老少少正随音乐跳着欢快的舞蹈;富有门巴族特色的民居,透出温暖的灯光……

“一楼是客厅,二楼给游客住。每个房间都有水冲厕所,有24小时热水,上网还有免费WiFi。”59岁的边巴战堆也是村里的护林员,以前家里的主要收入来自公益岗位津贴,“现在是旅游旺季,客栈生意忙得很。”

1981年,边巴战堆从隔壁的觉拉乡来到麻麻村,100多公里的山路,他走了整整3天。“这里海拔低,树多竹林多,当时成立了竹器编织生产队,我为了挣工分来到这里。很长一段时间,除了几间吊脚楼,山沟里啥都没有。”

2014年,错那县将麻麻村列为“生态文明小康示范点”,破旧的村寨开始热闹起来。2015年7月,边巴战堆同其他十几户村民搬入统一规划建设的新村,住进人畜分离的三层楼房,家家通了自来水和电。在政府的扶持下,他把自家楼房的二层改造成了家庭旅馆。

“30多年前刚搬来的时候,没水没电,日子过得紧巴巴,大家总想着怎么搬到县城去。如今生活条件和城里没啥区别,道路通了,住房好了,补贴多了,守在家门口就能致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村搞旅游。”边巴战堆说。原来人迹罕至的麻麻村,如今已开办家庭旅馆51家、餐馆7家、茶馆5家、商店5家、民族特产经销点7家,全村年旅游收入近百万元。

据介绍,西藏自治区边境地区小康村建设聚焦“水电路网、教科文卫”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升,边境地区道路通达率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快改善。截至目前,已开工建设边境小康村131个,共新建改建群众住宅40.13万平方米,建设村内道路316公里。

找准支撑产业,资源优势助力产业脱贫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在推进边境小康村建设中,西藏自治区坚持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建设,因地制宜推动边境特色产业错位发展。

帕里牦牛是亚东久负盛名的优质农产品,也是国家级优质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但过去饲养规模很小,出栏率不高。近年来,依托“公司+合作社+牧民”模式,亚东县成立公司,打造集原种保护、扩繁、规模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牦牛产业链。“牦牛产业的发展,转变了传统养殖方式,也为牧民开辟了新的致富门路,先后带动4450人增收,人均年增收1200多元。”帕里镇党委书记扎西说。

“无论是脱贫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必须找到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支撑。”亚东县委常务副书记王庆滨告诉记者,亚东县2017年成功脱贫摘帽,成为西藏自治区唯一实现整体脱贫的边境县,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8%下降到目前的1.18%。

札达县底雅乡什布奇村,穿村而过的清澈小溪旁,不少靠着农果业富起来的村民正忙着建新楼房。“明年这个时候,我就能在新家招待你们了。”47岁的西绕江措告诉记者,他一家四口去年现金收入将近10万元,这其中,有政府给的2万多元草场补助,1万多元生态补偿公益岗位补贴,大头则是卖牦牛和苹果的收入,“能盖新楼房,全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由于交通不畅,过去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的珞巴族群众习惯于刀耕火种。近年来,附近的南伊沟全面封山育林,原来靠伐木卖钱的林场,变身闻名远近的原始森林景区,全乡3个村的群众吃上了“生态饭”,去年每户旅游收入约3万元。

产业兴,边民富。截至今年6月底,西藏自治区边境地区发展种植产业2.15万亩,养殖牲畜3.65万头(只),开工建设农畜产品加工店427个,民族手工业加工点42个,边境地区的资源优势,正加速成为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优势。

激发内生动力,靠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盛夏,记者来到岗巴县吉汝村,这个隐藏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村落以放牧为主业,近年来通过发展大棚蔬菜,家家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藏式楼房。每周一上午,是村民们与边防官兵一起升国旗的固定时间,已经坚持了几十年。“在边境升国旗,代表这是咱们中国的地方,谁也侵犯不了。”54岁的老党员达增说。

察隅县下察隅镇沙玛村紧邻边境线。河滩坡地上的葡萄大棚里,10多名村民正跟从浙江请来的师傅学习葡萄嫁接技术。沙玛村村委主任扎西朗宗告诉记者:“以前穷,村干部说话没人听。近些年,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越来越多,大家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村里工作越做越顺,村民们无论大事小事都愿意找村干部商量,盼望在村干部带领下尽快发家致富。”

沿着边境线前行,一座座边境村都散发出蓬勃的活力——中尼边境的吉隆县吉隆镇曾在2015年“4·25”地震中损失惨重,短短3年间,这里已成为繁忙的中尼边贸口岸,每天上千辆载满货物的卡车在此通关;与尼泊尔一河之隔的萨勒村,家家户户都住进带漂亮院子的三层小楼,屋顶飘扬的五星红旗,在大山深处格外醒目。“党中央非常关心我们边境群众的生活,但我们不能躺在帮扶政策上睡大觉,勤劳致富、先富帮后富,只有靠自己的双手才能创造更好的生活。”村民德吉说。

作为西藏自治区乡村振兴工程的“先行军”,边境小康村建设计划将于2020年基本完成,像格桑花一样扎根祖国边陲的西藏各族边民,正与全国人民一道奔向全面小康。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点赞西藏!玉麦、麻麻又火了一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点赞西藏!玉麦、麻麻又火了一把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电 话:0893-731396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