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頭版頭條點讚西藏!玉麥、麻麻又火了一把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点赞西藏!玉麦、麻麻又火了一把

西藏加快邊境小康村建設(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一年封山大半年,全鄉只有三個人,“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去年底通路、通電後,來玉麥的遊客越來越多,四家‘農家樂’不夠住了。你們看到了吧,現在鄉里冒出好多建設工地。”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縣玉麥鄉黨支部書記達娃見到記者高興地說。

今年2月,西藏自治區開始實施以“神聖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為主題的鄉村振興工程,將邊民脫貧致富和守邊固邊相結合,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短板,加快邊境地區發展。這正在給21個邊境縣中的628個邊境村,帶來脫胎換骨般的變化。

邊境村群眾脫貧,是西藏脫貧攻堅的工作重點。截至去年底,628個邊境村中,還有67個不通電、25個不通公路。儘快改善邊境地區生產生活條件、留住邊民興邊固邊,成為西藏振興鄉村的當務之急。

固邊就得做好基礎設施建設。西藏自治區邊境地區小康村建設聚焦“水電路網、教科文衛”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提升,邊境地區道路通達率和生產生活條件得到較快改善。截至目前,已開工建設邊境小康村131個,共新建改建群眾住宅40.13萬平方米,建設村內道路316公里。

固邊必興邊,興邊就要興產業。西藏近幾年著力推進高原特色現代農牧業建設,因地制宜推動邊境特色產業發展。走進察隅縣的沙瑪村,特色養殖等各種項目搞得如火如荼。“這裡以前項目少、資金少,村民收入少,是遠近聞名的窮村。”村第一書記王文明說,他是2016年7月從林芝市市政管理局派到沙瑪村駐村的,領著村民利用當地優異的資源稟賦,創辦聖地農牧民種養殖合作社,村裡6名貧困戶如今也脫了貧。

固邊興邊,關鍵靠黨的領導。西藏自治區黨委負責人表示,自治區出臺一系列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政策措施,鼓勵高校畢業生、農牧民、機關企事業單位中的優秀黨員幹部到邊境農村地區任職,選優配強村黨支部,為邊境小康村建設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

記者在玉麥瞭解到,現在的玉麥實現廣播、電視、網絡全覆蓋,2017年人均年收入達5.58萬元。整個西藏4000多公里的邊境一線,破舊的民居開始被抗震、保溫、美觀的藏式新樓房代替,柏油公路、電網、寬帶等通村進戶,學校、醫院、文化廣場、生態產業紛紛落地。根據規劃,到2020年,西藏628個邊境村將全部建設成為設施完善、產業興旺、生態良好、宜居宜業的社會主義富裕文明小康村。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点赞西藏!玉麦、麻麻又火了一把

全面啟動邊境小康村建設,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縣玉麥鄉居民合影留念。記者 鄧建勝攝

西藏自治區建設六百二十八個邊境小康村——

鄉村振興譜新篇

“柏油路通到家門口,家家戶戶都能寬帶上網,村裡現在一點不比縣城差。”在西藏自治區錯那縣麻麻小康示範村,村民邊巴戰堆安頓好6位來自成都的自駕遊遊客,才得空跟記者聊上幾句,“原來村裡留不住年輕人,現在一年四季都有遊客來,這幾天客人多,我家客棧都住不下了。”

鄉村振興的前提是脫貧。為從根本上改善邊境地區生產生活條件,讓邊境地區群眾安心紮根雪域邊陲,西藏自治區實施主題為“神聖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的鄉村振興工程,計劃到2020年,將全區628個邊境村基本建成設施完善、產業興旺、生態良好、宜居宜業的富裕文明小康村。

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家門口就能致富

從錯那縣城到麻麻村,公路里程41公里,海拔急劇下降1600多米,林密谷深。這裡不似想象中的窮鄉僻壤,卻有世外桃源的感覺:寬闊的柏油路旁,明亮的太陽能路燈下,村民和遊客三三兩兩悠閒散步;村寨中心的文化廣場上,老老少少正隨音樂跳著歡快的舞蹈;富有門巴族特色的民居,透出溫暖的燈光……

“一樓是客廳,二樓給遊客住。每個房間都有水沖廁所,有24小時熱水,上網還有免費WiFi。”59歲的邊巴戰堆也是村裡的護林員,以前家裡的主要收入來自公益崗位津貼,“現在是旅遊旺季,客棧生意忙得很。”

1981年,邊巴戰堆從隔壁的覺拉鄉來到麻麻村,100多公里的山路,他走了整整3天。“這裡海拔低,樹多竹林多,當時成立了竹器編織生產隊,我為了掙工分來到這裡。很長一段時間,除了幾間吊腳樓,山溝裡啥都沒有。”

2014年,錯那縣將麻麻村列為“生態文明小康示範點”,破舊的村寨開始熱鬧起來。2015年7月,邊巴戰堆同其他十幾戶村民搬入統一規劃建設的新村,住進人畜分離的三層樓房,家家通了自來水和電。在政府的扶持下,他把自家樓房的二層改造成了家庭旅館。

“30多年前剛搬來的時候,沒水沒電,日子過得緊巴巴,大家總想著怎麼搬到縣城去。如今生活條件和城裡沒啥區別,道路通了,住房好了,補貼多了,守在家門口就能致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村搞旅遊。”邊巴戰堆說。原來人跡罕至的麻麻村,如今已開辦家庭旅館51家、餐館7家、茶館5家、商店5家、民族特產經銷點7家,全村年旅遊收入近百萬元。

據介紹,西藏自治區邊境地區小康村建設聚焦“水電路網、教科文衛”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提升,邊境地區道路通達率和生產生活條件得到較快改善。截至目前,已開工建設邊境小康村131個,共新建改建群眾住宅40.13萬平方米,建設村內道路316公里。

找準支撐產業,資源優勢助力產業脫貧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在推進邊境小康村建設中,西藏自治區堅持以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推進高原特色現代農牧業建設,因地制宜推動邊境特色產業錯位發展。

帕裡犛牛是亞東久負盛名的優質農產品,也是國家級優質遺傳資源保護品種,但過去飼養規模很小,出欄率不高。近年來,依託“公司+合作社+牧民”模式,亞東縣成立公司,打造集原種保護、擴繁、規模養殖、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犛牛產業鏈。“犛牛產業的發展,轉變了傳統養殖方式,也為牧民開闢了新的致富門路,先後帶動4450人增收,人均年增收1200多元。”帕裡鎮黨委書記扎西說。

“無論是脫貧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都必須找到適合本地發展的產業支撐。”亞東縣委常務副書記王慶濱告訴記者,亞東縣2017年成功脫貧摘帽,成為西藏自治區唯一實現整體脫貧的邊境縣,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的18%下降到目前的1.18%。

札達縣底雅鄉什布奇村,穿村而過的清澈小溪旁,不少靠著農果業富起來的村民正忙著建新樓房。“明年這個時候,我就能在新家招待你們了。”47歲的西繞江措告訴記者,他一家四口去年現金收入將近10萬元,這其中,有政府給的2萬多元草場補助,1萬多元生態補償公益崗位補貼,大頭則是賣犛牛和蘋果的收入,“能蓋新樓房,全靠黨和政府的好政策。”

由於交通不暢,過去米林縣南伊珞巴民族鄉的珞巴族群眾習慣於刀耕火種。近年來,附近的南伊溝全面封山育林,原來靠伐木賣錢的林場,變身聞名遠近的原始森林景區,全鄉3個村的群眾吃上了“生態飯”,去年每戶旅遊收入約3萬元。

產業興,邊民富。截至今年6月底,西藏自治區邊境地區發展種植產業2.15萬畝,養殖牲畜3.65萬頭(只),開工建設農畜產品加工店427個,民族手工業加工點42個,邊境地區的資源優勢,正加速成為各族群眾脫貧致富的產業優勢。

激發內生動力,靠雙手創造美好生活

盛夏,記者來到崗巴縣吉汝村,這個隱藏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的村落以放牧為主業,近年來通過發展大棚蔬菜,家家都住上了寬敞明亮的藏式樓房。每週一上午,是村民們與邊防官兵一起升國旗的固定時間,已經堅持了幾十年。“在邊境升國旗,代表這是咱們中國的地方,誰也侵犯不了。”54歲的老黨員達增說。

察隅縣下察隅鎮沙瑪村緊鄰邊境線。河灘坡地上的葡萄大棚裡,10多名村民正跟從浙江請來的師傅學習葡萄嫁接技術。沙瑪村村委主任扎西朗宗告訴記者:“以前窮,村幹部說話沒人聽。近些年,黨和政府惠民政策越來越多,大家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村裡工作越做越順,村民們無論大事小事都願意找村幹部商量,盼望在村幹部帶領下儘快發家致富。”

沿著邊境線前行,一座座邊境村都散發出蓬勃的活力——中尼邊境的吉隆縣吉隆鎮曾在2015年“4·25”地震中損失慘重,短短3年間,這裡已成為繁忙的中尼邊貿口岸,每天上千輛載滿貨物的卡車在此通關;與尼泊爾一河之隔的薩勒村,家家戶戶都住進帶漂亮院子的三層小樓,屋頂飄揚的五星紅旗,在大山深處格外醒目。“黨中央非常關心我們邊境群眾的生活,但我們不能躺在幫扶政策上睡大覺,勤勞致富、先富幫後富,只有靠自己的雙手才能創造更好的生活。”村民德吉說。

作為西藏自治區鄉村振興工程的“先行軍”,邊境小康村建設計劃將於2020年基本完成,像格桑花一樣紮根祖國邊陲的西藏各族邊民,正與全國人民一道奔向全面小康。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点赞西藏!玉麦、麻麻又火了一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点赞西藏!玉麦、麻麻又火了一把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 話:0893-731396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