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又迎“破净潮” 低迷之后是否会崛起?

A股又迎“破净潮” 低迷之后是否会崛起?

9月13日,A股表现平平,虽有V型反弹,但幅度还是较小,没有实质性的反弹行情。整体依然呈现震荡下行趋势。有段子调侃A股:如果利空,就低开低走;如果消息面平静,平开低走;如果出利好,就高开低走。意思就是无论怎么看,A股都是低迷行情。

观察上半场的A股表象,却如其实。上证和深证两市集体高开低走,创业板更是由涨跌平衡到创下历史新低,眼看A股就要凉凉了。大盘的底部信号貌似显现出来,从年初的一路下跌过程中没有过多地挣扎。截至9月13日收盘,剔除市净率为负后,沪深两市3527家上市公司中,破净的公司有265家,占比为7.5%。

当前的A股破净股的数量创下新高,迎来又一波破净潮,也是自2008年以来的第四次“破净潮”。其中*ST天马、厦门国贸、厦门信达市净率最低,分别为0.432、0.529和0.56。回顾过去15年A股历次大底,当前破净规模已经超过2013年和2016年的底部,距离2005年和2008年还有一定距离。

前两次的A股“破净潮”中,银行股全身而退;而而2013年以来的三次“破净潮”中,银行股都有超过60%的标的破净。TMT行业以及医药、食品则一般没有大规模破净的情况出现。

截至目前,破净公司占行业公司数量比重较高的行业有银行、采掘、地产、钢铁和交运等。破净股高度集中的行业明显的共性,是重资产属性。相比轻资产行业,这些行业PB本来就相对较低,在大盘走低、市场情绪悲观的情况下,受到明显的冲击。

当投资者对资产行业的担忧加剧,特别是金融、地产、制造业等行业,破净潮的爆发就很有可能。从以往几次的情况来看,却是如此,资产多的行业越容易引发破净的概率。海外风险因素、内部股权质押风险和信用风险仍在,市场反弹的不确定性也较大。不过,在当前的“破净潮”下,不少基本面较好的优质标的存在被错杀的现象。因此,可以说部分破净个股进入了较好的投资区间。

破净的大多都是周期股,把握的难度较大。而周期股处于盈利巅峰,出现超预期的情况并不容易。长期来看,市净率选股挣钱概率大,但估值只是投资的依据之一,不是绝对的。破净的企业存在相当一部分流动性差、业绩不佳的标的。规模上看,市值在100亿元的个股数量不多,占比约为20%;市值30亿元以下的小盘股占比50%。反映出伴随A股制度的日益健全。

2018年的市场调整剧烈,A股市场目前已有3只股票跌破面值。处于风险警示的个股有33只。有些个股跌破面值成交惨淡,但因此退市的案例不多。A股市场一共发生退市63起,主要退市原因是亏损和私有化。

当前大规模破净是市场见底的信号之一,也是熊市的一大特征,反映出市场悲观情绪。不过,“破净潮”中往往蕴藏着机遇。A股正朝着健康方向变化,非理性的行为也会渐渐褪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