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聊城港、有轨电车……《聊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6-2030)》出炉

《聊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6-2030)》草案公告

近年来,聊城先后列入中原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西部经济隆起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四大发展战略。四大战略机遇叠加,给聊城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大发展需要大交通来支撑,为适应区域发展形势变化及聊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高效、畅达、可靠、宜人、低碳、安全的聊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我市启动了《聊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等法律法规,现将规划草案进行公告,征求公众意见,欢迎社会各界提出意见和建议。详情请登录聊城市规划局网站。

规划简要说明

一、总则

(一)规划期限:近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

(二)规划范围:与城市总体规划保持一致,重点规划范围为中心城范围,总面积约386平方公里。

二、发展战略

(一)战略目标

构建区域一体化,轨道交通引领、公交优先、多种方式和谐、交通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综合交通体系,支撑和引领城市快速发展。

(二)规划策略

区域交通一体化策略:围绕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完善与区域核心城市的交通网络,构建公、铁、水、空多模式、立体化交通网络;

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按照公众利益优先和效率最有原则,落实公交优先理念,优先保证公共交通的路权、用地、资金、运营等方面的投入;

交通与用地协调发展战略:建立以公共交通委导向(TOD)的土地开发模式,构建交通与用地良好互动机制,引导城市空间和用地合理布局;

区域差别化策略:基于古城、西部新城等区域特色,在交通设施配置、路权分配等方面,采用区域差别化的策略,满足城市发展及居民出行的需要。

建聊城港、有轨电车……《聊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6-2030)》出炉

建聊城港、有轨电车……《聊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6-2030)》出炉

建聊城港、有轨电车……《聊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6-2030)》出炉

建聊城港、有轨电车……《聊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6-2030)》出炉

三、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一)铁路运输

打造“三高铁、一城际、三普铁”的铁路网总体布局,完善聊城“木”字型高速铁路网,加快推送了聊城融入全国高速铁路网略的步伐。“三高铁”为京九高铁、济郑高铁、鲁中高铁:“一城际”为聊德城际;“三普铁”京九铁路、邯济铁路、聊泰铁路;铁路客运站共12个,其中新增7个高铁及城际客运站;货运站;聊城北站;聊城东站。

(二)公路运输

高速公路:规划建设绕城高速北线、东线和德单高速,与现有青银高速、济聊高速、高邢高速等高速,构建“两环、五横、两纵”的高速公路网络,高速公路总长度为545公里。

国省道:构建“一环、七射、多线”的规划布局,国省道总长度1369公里,进一步加强聊城中心城区与各区县之间联系与交流。

(三)水路运输

有序开发徒骇河、黄河两条重要的横向航道和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逐步形成以京杭运河聊城段大通道为主体,“两横一纵”的总体布局。在聊城中心城区东北方向建设聊城港,聊城港陆域面积55公顷。预测2030年货物吞吐量2150万吨。

(四)航空运输

规划形成“一民航七通用”机场布局;在郑家镇规划建设民用航空机场,在冠县、茌平等七个县市各设置1个通用航空机场。聊城机场定位为山东省重要的支线机场,主要服务于聊城市域及周边市县的航空运输需求。

四、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一)快速路规划

结合聊城用地功能分区及中心、次中心的分布,以构建交通与用地良好协同的发展模式为指引,结合济聊高速快速化改造,规划形成“二环,十二射”的高快一体网络,快速路总规模147公里。

(二)主干路布局方案

主干路承担衔接城市内外部交通的职能,同时承担跨区域组团之间的交通需求。规划构建“十四横十纵”布局结构,主干路总长度:361公里。

(三)路网布局结构

基于城市交通主架构,在继承现状重视主干路建设的前提下,结合“窄马路、密路网”的规划策略,规划服务于城市生活的次干路与支路网络。

五、城市公交系统规划草案

(一)公交体系

形成以有轨电车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水上公交等多种方式为补充的多层次、网络化、全覆盖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二)有轨电车规划草案

结合城市中心、次中心、客运枢纽的分布,规划五条有轨电车线路。有轨电车线路总长112公里,规划有轨电车车站77处。

(三)公交专用道规划草案

沿主要客流走廊,双向六车道以上道路敷设,规划“八横六纵”公交优先走廊,总规模220公里。

(四)公交场站规划

结合客流集散点及用地条件,规划14处公交枢纽、8处公交首末站、10处公交停保场,总占地46公顷。

六、城市步行与自行车系统规划

(一)城市绿道规划

结合聊城湖泊、景点以及公园的分析,规划将形成“一核中锯、多廊支撑、绿网交织”的绿道网总体布局结构。总长度426.7公里。

(二)城市自行车系统规划

规划打造以廊道、集散道及休闲道为主的三级自行车网络系统。规划形成以东昌路、柳园路、湖南路等道路为主体“七横七纵”自行车廊道,总长度192公里;沿生活性主干道及通行条件良好的次干路、支路布设集散道,总长度278公里;以联通城市水系、绿地公园为导向布设休闲道,总长度87公里。

(三)城市步行系统规划

针对现状步行道缺失或宽度不符合标准道路,实施步行道改造计划,总长度62.8公里;针对现状违停、占道经营突出道路,实施步行环境改善,总长度32公里;针对新建道路,按照步行道宽度标准进行建设,步行道的宽度应不低于最小宽度标准。

七、城市客运枢纽规划

结合枢纽的地位作用,将交通枢纽分为区域级综合交通枢纽和市级交通枢纽。区域级交通枢纽7处,分别为聊城西站综合枢纽、聊城站综合枢纽、客运北站综合枢纽、客运总站综合交通枢纽、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客运东站综合交通枢纽;结合公交枢纽的共规划市级客运枢纽11处,主要位于光岳路、财干路、东昌路及柳园路等道路,强化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无缝衔接。

八、城市停车系统规划

(一)停车分区

结合聊城市“一主两副”城市空间布局,考虑目标年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公交服务水平等因素,将规划建设区分为三类停车分区,作为制定停车政策的基础空间。

一类区为绿色交通发展区:即城市主中心及古城周边区域,该区域用地开发和交通集聚强度高,提倡公交和慢行优先,制定高停车收费标准,制定全面的停车管理策略。

二类区位适度控制区:即城市东、西部副中心及周边区域。通过调节区域内部小汽车的比重,适度控制停车供给规模,提升交通组织的整体性和交通环境的集约型;制定合理的停车配建标准和收费标准。

三类区为协调发展区:即规划区划除一类、二类以外的区域,倡导公交和私人交通可协调发展,停车设施建设应实行较高的标准,确保停车需求的基本满足。

(二)路外公共停车场布局

综合考虑广场、绿地、公园、医院、商业等相关车流量集聚区的分布,并结合用地条件,新增路外停车场146处(20处为现状停车场),提供3.63万个社会公共停车泊位。建设兼容性停车位1.2万个;建设弹性停车位1.2万个。

九、城市货运系统

(一)物流节点规划

规划中心城范围形成“三园、两心、多点”的空间布局结构,物流节点总面积853公顷。

三园:聊城东物流园、聊城北物流园、临空物流园;两心:经开区物流中心,聊城东商贸物流中心;多点:规划六处共同配送中心,四处共同配送中心位于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内部,1处位于聊城南部许家营附近,占地10公顷,1处位于聊城站西侧,整合利用现状物流基础设施,占地面积15公顷。

(二)物流通道规划

规划年聊城物流货运通道主要依托对外公路、铁路、水运及城市外环路,形成区域物流运输主通道,减少货运对城市的干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