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在书法上最成功的郭风惠,明显是学何绍基而走入失败者的人

郭风惠(1898年——1973年),又名贵瑄,字麾霆,号堞庐、不息翁。河北河间人,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书画艺术家、爱国民主人士。郭风惠是20世纪百年文化、教育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早年有“北方健者”之誉,是“北学”的领袖人物,于文学、历史、法学、哲学、美学及医学、军事、文字学、书画艺术等诸方面都有精深造诣,被称为 “中国第一书法家”“书法入画最为成功者”“前后五百年,亦恐无敢与之争席者”。

被誉为在书法上最成功的郭风惠,明显是学何绍基而走入失败者的人

郭风惠明显是一位学何绍基而最终走入失败者行列的书家。郭风惠与郑诵先等人于1950年成立北京书法研究社,1964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书法讲座,平时积极参加书法培训,有很多人从中受到书法的熏陶。

被誉为在书法上最成功的郭风惠,明显是学何绍基而走入失败者的人

郭于魏碑、唐楷、王羲之行书多有涉猎,但皆粗率不精,他受益最大的是何绍基的行书,他留给人们的书法面目就是典型的何体字。不过他学的何体字在用笔、结字、章法、风格上几乎没有自己的创造,或许是用笔外拓、体形圆圆的何体字风格笼罩力过大,进入就很难挣脱出来的原因吧。

被誉为在书法上最成功的郭风惠,明显是学何绍基而走入失败者的人

但令人遗憾的是他的用笔疲沓、老枯,没有体现出何书“肉中含骨”、“墨气华滋”的独特美感,反而由于片面追求“骨力”、“苍涩”而致线条僵硬、滞浊,有些笔刻意地顿挫,线的两侧过多出现了令人不悦的“毛刺”;再细细看他的用笔有很多地方笔力很弱,行线间的贯气也不足,这是很令人遗憾的。

被誉为在书法上最成功的郭风惠,明显是学何绍基而走入失败者的人

我以为抛开表面的得失不说,郭风惠的取鉴视角有问题,他吸取何绍基更多地是看到了何体字的表面特征,而没有深入领悟何体字为什么那么多肉却不“肥”,线条那么弯曲却不“弱”,行笔那么迟缓却不“阻”,细线那么细却不“飘”,用笔那么颤色却不“浊”,他是如何成功地将颜体与碑书化为一体而出新的,对书风创变规律等深层的艺术思想领悟不深。历史上学颜而有成者极少。

被誉为在书法上最成功的郭风惠,明显是学何绍基而走入失败者的人

书法中,学颜、学何都易“倒霉”,你学他就已经占了三分霉运,因何?颜体书法系统中这种“弯”、“圆”、“粗”的特征显得很“笨拙”、“费劲”,很难与大众审美产生一见如故的亲和力;而直的、细的、俊利的东西是人们比较容易接受的东西。

被誉为在书法上最成功的郭风惠,明显是学何绍基而走入失败者的人

比如二王历经千余年而始终被定为典范,以习书者多寡论颜楷明显斗不过直笔俊利的欧楷。而且这种弯曲的、粗糙的线条他的创新空间并不大(草书不在上述分析之内)。但是直笔与圆笔没有高低之分,而且如果圆笔创新成功后,那一定是了不起的。

被誉为在书法上最成功的郭风惠,明显是学何绍基而走入失败者的人

由于圆笔书属于“内抱”型用笔,他在书写中要有股“隐忍”之力,用笔力的分布稍稍均匀,笔势不过多外泄,也就是说多数笔画的势能控制在字内。而这样的笔法加上圆圆的结体,他的封闭性(单个字自成一体)就很强,而楷书尤其是行书字与字之间就很难产生连接感,气脉很难贯通。

被誉为在书法上最成功的郭风惠,明显是学何绍基而走入失败者的人

但是这些在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帖中被化解的天衣无缝。另外颜楷字距行距的紧缩一是为了突出雄浑感另一个被人忽视的地方就是解决了他的楷书贯气难的问题。后来很多人写颜楷行距很大,样子就丑了。

被誉为在书法上最成功的郭风惠,明显是学何绍基而走入失败者的人

故此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你要想学哪家哪派,第一步不是看他的优点而是看他的“弱点”以及这些弱点如何被创始者化解的——知如何“避”。何绍基的书法稍有不慎就会浑身是病,也可以说何绍基写行书的过程就是和克制己书弱点和修补漏洞争斗的过程。

被誉为在书法上最成功的郭风惠,明显是学何绍基而走入失败者的人

古来书家的临古分两种:一种是塑我,一种是毁我,可悲在于毁我者常常自认为是在塑我。郭风惠得其病而不知病因在何处,这使他无缘一睹艺术的高境。

被誉为在书法上最成功的郭风惠,明显是学何绍基而走入失败者的人

相比之下,同样学何而知有所“避”有所“增”的李一氓似乎要高出他一些了。

被誉为在书法上最成功的郭风惠,明显是学何绍基而走入失败者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