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波羅遊記 後記與注釋

馬可·波羅遊記 後記

經過幾年的努力,《馬可·波羅遊記》終於付梓出版了,這的確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蒙古以少數民族統一中國,並憑藉自己輝煌的武功征服了歐亞大部分地區,世界史上還沒有第二個如此的帝國足以望其項背;而馬可·波羅作為第一個遊歷中國及亞洲其它各國而又將其系統的介紹給西方和歐洲人,這也是毋庸置疑的。這兩個世界第一的碰撞而產生的《馬可·波羅遊記》也因此成為了膾炙人口的“世界一大奇書”。此書不但是研究歷史者的燈塔,為人們對元史的研究提供了一幅生動真實的社會經濟生活畫卷,同時也成為了一部地理學的重要指南,馬裡諾莎努託的一三二○年版的世界地圖中就有許多資料取自《馬可·波羅遊記》中,就連著名航海家哥倫布也從本書中受到巨大的鼓舞和啟示,冒險西行從而發現了美洲大陸。正因如此,《馬可·波羅遊記》自成書以來,共被譯成了幾十種語言,出現了一百四十多個抄本。

儘管如此,《馬可·波羅遊記》作為一本跨國性的歷史、地理著作,也引起了人們眾多的爭議。不少學者對書中的矛盾和可疑之處提出了種種置疑,其中最主要、最關鍵的就是“馬可·波羅是否真的到過中國”。

首先,有學者認為馬可·波羅的書中有許多值得懷疑和難解之處;各種版本分歧頗大;人名、地名難以對證,似乎都是從波斯語言翻譯而來;而且旅行路線往來重複,難以考證。

其次,馬可·波羅在書中對中國的描寫可謂“掛一漏萬”。如對最具中國特色的文化產物——茶、漢字以及印刷術都沒有提到,婦女纏足、使用筷子也無一語論及;尤其是對舉世聞名的長城更是視而不見。這些都說明,這完全不是一個旅居中國十七年,而且自稱跑遍中國的人應有的見聞。

第三,《馬可·波羅遊記》中很多地方充滿了可疑的統計資料;對蒙古皇族的家譜說得也是混淆不清,很不準確;對許多城市的描寫完全是公式化的,蒼白無力的語言,如居民是“偶像崇拜者”、“隸屬大汗”、“使用紙幣”等,把中國豐富多彩的景象變成了灰茫茫的一片。

最後,在中國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沒有查到一件可供考證的關於馬可·波羅的材料。

因此,許多學者認為《馬可·波羅遊記》只不過是馬可·波羅根據波斯的導遊手冊,以及到過中國地區的商旅的敘述,再加上記錄者魯思梯謙先生的生動想象力及天賦而創造的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克里空”(即所謂虛假報道)。

應該承認,馬可·波羅本人為了擴大影響、追逐名利,的確講述了不少與實際情況不太相符的事蹟:如獻炮攻襄陽,任職揚州三年,同時對汗八里(北京)、蘇州、泉州等地的描述也與當時的實際情況稍有不同。但由此而推斷出馬可·波羅沒有到過中國,卻有待商榷。

在《馬可·波羅遊記》中,馬可·波羅的確有一些誇張失實、記載錯誤、疏失遺漏、行文單調、路線不明之處。但我們千萬不要忘記馬可·波羅是在身陷囹圄,手中既無資料,精神又受摧殘的環境下憑記憶而講述其故事的,因此難免有偏頗之處。再者,本書是一本“見聞”而非“旅行日記”,所以我們完全不必苛求作者必須按順序記錄事件。而且,馬可·波羅作為歐洲人,在中國接觸的主要是波斯人、蒙古人和色目人,而很少接觸作為“下等人”的漢人。因此,他在地名上使用波斯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能因此就說他的遊記是根據波斯的導遊手冊編寫的。

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沒有提到茶,這完全和他保持著國內的習慣,不喝茶有關,再加上當時西域人大概也無飲茶的習慣。同樣由於馬可·波羅主要是和蒙古人、色目人等種族打交道,所以他也不必去識學漢學。同時馬可·波羅是以商人的面目出現在歷史中的,文化水平也不會很高,因此完全可能不去理會印刷術等文化學術方面的事情。至於長城則完全是因為歷史的原因,馬可·波羅在中國的時候,秦漢的長城已廢棄多年,破壞風化嚴重,殘存遺蹟也無實用價值,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隻字未提,也當不足為怪。誠然,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沒有提到的中國事物還很多,但正如某位學者所說的那樣:在西班牙巴塞羅那的檔案中,沒有哥倫布勝利進入該城的記載;在葡萄牙的國家檔案中也沒有阿美利加奉命航海的史料,難道我們能夠因此否定這些無可置疑的事實嗎?

關於馬可·波羅一家的歷史材料部分,楊志玖教授已在五十多前就給予了回答。這裡由於篇幅所限,也就不再贅述了。

上述看法,只是本人的一些心得,權作拋磚引玉之用,望眾多有識之士能多提出獨特的見解,讓更多的人來了解這段歷史,這也正是我翻譯《馬可·波羅遊記》的初衷之所在。

梁生智

一九九八年八月於北京

馬可·波羅遊記 註釋

[1]亞美尼亞原為西亞一古國,包括今土耳其、伊朗和亞美尼亞共和國。[2]十字軍東征時歐洲人對反抗東征的伊斯蘭教徒的通稱,後泛指阿拉伯人。

[3]土耳其伊斯坦爾城的舊稱。

[4]七藝:指修辭學、邏輯、文法、算術、天文學、音樂和地理。

[5]今以色列海法以北的阿卡。

[6]即上都,今多倫附近。

[7]此處是狹義的用法,指大理地區。

[8]此處疑指進攻班加刺的事宜。

[9]指原契丹國即中國北部。

[10]指東方亞浙貝勒哥群島。

[11]今土耳其東北部城市。

[12]即今伊朗西北部大不里士。

[13]基督教的一個派別,公元七世紀傳入中國,取名“景教”。

[14]略少於二百金鎊。

[15]即波斯灣的霍爾木茲島上的霍爾木茲城。

[16]是一種小喬木,其果實可食用或作香料。

[17]今阿富汗的巴達赫尚省。

[18]一厄爾等於四十五寸。

[19]即佛教徒。

[20]即喀什。

[21]即今新疆疏勒。

[22]今新疆莎車。

[23]今新疆和田。

[24]今新疆且未。

[25]今新疆若羌。

[26]指西夏王國,即今寧夏、甘肅等地。

[27]即敦煌。

[28]今新疆吐魯番。

[29]今甘肅酒泉。

[30]今甘肅張掖。

[31]今內蒙古額濟納旗。

[32]今蒙古中部鄂爾渾河中游地帶。

[33]馬可·波羅在此敘述有誤,事實上成吉思汗是在一二○六年稱汗的。

[34]今綏遠、歸化附近。

[35]成吉思汗卒於1227年,乃因病卒並非受箭創而死。

[36]在今外蒙古。但蒙古諸汗並非葬於此處。

[37]拔都並未登基為汗。

[38]指西亞特別是波斯地區。

[39]指西伯利亞特別是指俄羅斯地區。

[40]此處指北冰洋。

[41]今甘肅武威地區。

[42]今寧夏銀川。

[43]今內蒙古豐鎮。

[44]即今白城子。

[45]古代長度單位,一尋約為八尺。

[46]元初崇尚釋教,尊吐蕃僧巴克西為國師,後來巴克西就成為佛教紅宗的代稱。

[47]一腕尺約十八英寸。

[48]指南宋統治的各省。

[49]此獎牌是圓角長形的金屬片製成,約三寸半寬,十二寸長。據說重在十八至四十或四十兩以上,上端鑽有一孔,以便穿繩懸掛。

[50]品定黃金成色的“克拉”,此處用來代表美女的等級,最高分為二十四k。

[51]疑為萬歲山。

[52]此殿為廣寒殿,明代中葉被毀。

[53]即為太液池。

[54]即金口河,金世宗大定年間開掘,元初時已廢棄,在蓮花池附近。

[55]應為十一座,因為北面只有兩座城門。

[56]此處有誤。因為有一萬個驛站,所以應有馬匹四百萬。

[57]此處有誤。十二生肖順序應為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58]今山西太原。

[59]今山西臨汾。

[60]今山西臨晉。

[61]今陝西合陽。

[62]今陝西西安。

[63]指羅羅斯地區,即今雲南省的麗江附近。

[64]指金沙江。

[65]此處應指雲南全省。

[66]此處有誤。也先帖木兒為忽哥赤之子,忽必烈之孫。

[67]今雲南省昆明。

[68]指滇池。

[69]即金齒國,今雲南保山地區。

[70]指蒲甘國。今蒲甘為中心的地區。

[71]指以白古為中心的登籠國。在緬甸南部。

[72]誤,應為忽都。

[73]今蒲甘城。

[74]今老撾北部。

[75]今雲南元江地區。

[76]今雲南大關。

[77]此處日期長短有誤。

[78]今河北滄州。

[79]今江蘇宿遷。

[80]這不是一個君主的名字,而是阿拉伯人和其他東方人民對中國皇帝的統稱,藉以區別於韃靼的君主。當時宋朝的皇帝是度宗。

[81]今江蘇儀徵。

[82]誤,襄陽於公元一二七二年被蒙古佔領,而此時波羅一家正在來中國的路上。

[83]蘇州並不出產大黃。此處誤把肅州記為蘇州。

[84]中國俗諺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此處所云,當是誤解諺語。

[85]婺州,指金華。

[86]今福建建甌縣。

[87]今福建泉州。

[88]此處有誤。

[89]今越南。

[90]此處將爪哇與加里曼丹島混為一談了。

[91]今泰國南部沿海地區。

[92]蘇門答臘。

[93]非洲、婆羅洲、印度海中的各島和中國時常發生有尾巴的人的傳說,但至今沒有捕獲過。中古時代的歐洲也有英國人生有短尾巴的傳說。

[94]今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之間的群島,屬印度。

[95]今斯里蘭卡。

[96]即佛陀。

[97]今印度南部科佛裡河和佩內河之間。

[98]今孟買地區。

[99]在今阿拉伯灣西南部。

[100]今埃塞俄比亞。

[101]實為窩闊臺的孫子。

[102]誤,當時是丞相伯顏擊退了海都。

[103]八剌為海都的堂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