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今天,高全喜老师带你一起来读《艺术的故事》

一个学者的思想真正富有生命力,关键在于他和他的时代应该结合在一起,或者用我这代人读书期间比较喜欢沿用的一个说法:“你是这个时代精神的某种体现,你的一些思想观点要体现一种时代精神的核心内涵。”

——高全喜

读书|今天,高全喜老师带你一起来读《艺术的故事》

一个学者倾其一生的潜心研究,总是与他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无论是被时代的浪潮裹挟着向前,还是主动跟随时代的步伐向未知的方向前行,历史剧变带来的思想剧变,总是无法回避。

高全喜正是在中国社会三十年剧变中脱颖而出的一位学界大家、跨界大咖。

1985年,年仅23岁的高全喜成为中国社科院的哲学博士生,师从著名学者贺麟先生,攻读德国古典哲学。此时的他是一位浸濡在恢弘气派经典的文学青年,也是一位游思在德国古典思想和文化的哲学青年。大致费时五年,奠定了对社会历史政治的哲学性的理论认识和基本框架。

但是1990—1998年,严重的肝病迫使高全喜搁置了学术研究旅程,转而长年卧床研究神学。多年后,对这番命运的波折他不无感慨道:人生的一些挫折回过头来看,可能反而是好事情,因为在这个挫折中会体验到人性中非常极致的情感,而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是体会不到的。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新世纪之交,作为法政学者的高全喜开始出场。

读书|今天,高全喜老师带你一起来读《艺术的故事》

十年磨一剑(1998—2008),他先是对西方思想与法政的知识谱系和思想谱系重新进行梳理和构建,重新确立了自己的理论知识立论点、价值取向和思想源流。然后又历时八年(2008—2016),将丰厚的西方法政思想融入到以宪法制度和政体制度为中心的制度性研究当中,结合对中西立宪史的双重考察,以探求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问题最核心之处的制度变局之道。

2016年,“吾道南矣”,高全喜南下上海,继续深化宪法学研究,聚焦于政治宪法的探索,并梳理出南方中国宪法学的要旨,挺立中国宪法学的国际公法面相。

我们与高全喜对话时,他回顾自己三十年的曲折历程说,每一次的转型冥冥中自有天意,不如此不能体验人生的独特味道,不能洞悉人生的变幻奥妙。

而对于将极致情感具体化的艺术,高全喜一直深迷其中。《画与真:杨飞云与中国古典写实主义》是他在艺术评论方面的代表作,点染论评之处,往往启人之未思,令人豁然意解。

本期“约书呀”请来高全喜先生年末压轴,为学友们讲读贡布里希名著《艺术的故事》。新的一年,约书呀还会推出高老师讲读他自己的《浮士德精神》、《寻找现代中国》等代表作。

读书|今天,高全喜老师带你一起来读《艺术的故事》

《艺术的故事》贡布里希 (Sir E.H.Gombrich)

《艺术的故事》是半个世纪以来最有全球影响力的艺术著作,2017年被清华大学指定为人手一册的入学读物。全书脉络清晰、思维连贯,概括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读书|今天,高全喜老师带你一起来读《艺术的故事》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讲席教授

欢迎各位关注!

读书|今天,高全喜老师带你一起来读《艺术的故事》

扫码关注“东方历史评论” ID:ohistor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