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人」特斯拉終於拿地了,然後呢?

「汽車人」特斯拉終於拿地了,然後呢?

99天,這是上海市審批特斯拉臨港工廠(暫名)項目的用時。10月17日,特斯拉與上海國土局簽訂了出讓合同,前者取得了臨港86萬平方米工業用地(約合1300畝)。千呼萬喚的特斯拉中國項目,歷時4年總算宣告正式落地。

示範效應弱化

有人稱,“上海速度”其實並不存在,因為國內審批工業用地最快速度是4天。不過,項目牽涉到鋰電池超級工廠規劃,審批涉及的環評過程複雜,不到100天的速度就完成環評報告,在大宗地塊的轉讓案例中,並不多見。

「汽車人」特斯拉終於拿地了,然後呢?

7月10日特斯拉與臨港集團、臨港管委會簽訂電動車生產投資協議之後,就有專業人士稱,環評至少要半年。工廠奠基最快要到明年上半年才能進行,工廠建設兩年,達到50萬輛設計峰值產能又需兩年。這樣算來,特斯拉上海工廠成為市場上不可忽視的力量,要等到2023年。其間的變數太大。

眼瞅著中德政府間達成電動車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幾家德國企業均拿出向中國市場擴張電動車生產研發的擴張規劃。圍繞著這一目標,大眾談成了江淮電動車合資項目;寶馬調整了股比,與長城聯姻;戴姆勒則在兩個合作伙伴(北汽、比亞迪)之外謀劃與吉利合作,試水共享汽車項目。

「汽車人」特斯拉終於拿地了,然後呢?

這些動作都發生在1年間。顯然,特斯拉無法容忍時間窗口的不斷收窄。對於最近兩個月麻煩不斷的特斯拉管理層,中國項目的三大條件——獨資、保稅區稅率和工廠選址——都已達成協議。再拖下去毫無意義,因此馬斯克一改此前“不著急”的姿態,自從推特上發了紫光閣的合影,就一再敦促上海方面加快落地速度。

特斯拉中國項目,作為展示中國願意向外資敞開大門,改善投資環境的樣板,一直是好選擇。但特斯拉與臨港簽約的時候,貿易戰的第一槍已經打響。中美貿易戰從噩夢變成噩夢般的現實,特斯拉的“示範”意義大幅縮水,只能轉而作向世界上其他國家展示形象的輿論工具。除了美國以外,很難想像另一個國家有實力和意願發起對華貿易戰。爭取全球輿論的支持,成了特斯拉中國項目被新近賦予的額外“任務”。

「汽車人」特斯拉終於拿地了,然後呢?

上海市和臨港方面,對特斯拉項目的期待不言而喻。惟一能夠掌控節奏的國家監管機構最晚在今年上半年,態度已經明確為幫助推進特斯拉中國項目。

供應鏈和風險

這是特斯拉建立的第三個,也是海外惟一一個超級工廠。據悉,松下將與特斯拉繼續在中國合作。中國電芯生產商中,哪一家能加入供應序列,還是未知數。不過,即便松下蘇州工廠擴張到位,也很難吃下50萬輛產能的全部訂單。出於成本和供應鏈多樣性考量,特斯拉必然發展電芯的中國供應商作為輔助。有人認為本地供應鏈將佔據60%,但也有人拿蘋果公司(大陸供應鏈僅佔9.4%)為例反駁。顯然,中國大陸在汽車零件供應鏈競爭力高於消費電子,而且運輸成本導致的汽車零件本地化優勢更明顯。所以,不到10%的佔比絕無可能,50%以上將是合理的比例,但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達到。

「汽車人」特斯拉終於拿地了,然後呢?

特斯拉拿地花了9.73億人民幣,每畝75萬元,即便是工業用地,代價也相當低。而且,Q2財季電話會議上,馬斯克表示,不會通過股權籌集任何資金來建造海外工廠。上海工廠所需的20億美元,將由上海本地銀行提供低息貸款支持。買地的1.4億美元,自然也在其中。

也就是說,特斯拉目前只出了個名號,其它的資源,諸如資金、土地、大部分人才、大部分供應鏈,均由中國夥伴提供。特斯拉的前兩個超級工廠所在地,即內華達州的斯帕克斯、紐約州水牛城,都因向特斯拉提供更優厚條件,擊敗競爭對手,這是常規操作。富士康到美國建廠,也引來7個州的爭奪。

「汽車人」特斯拉終於拿地了,然後呢?

不過臨港的條件,仍然超出了前兩個工廠所在地所能提供的。如果該項目失敗,特斯拉僅損失商譽,真金白銀的損失將落在臨港區、供應夥伴和上海當地銀行的身上。

不過,各方都信誓旦旦地認為,該項目絕無失敗的可能。特斯拉進口車2014年登陸上海後,當地提供了超過6000張牌照,甚至在一週內就敷設了數百個專用充電樁。上海方面的高效行政行為,一直是可靠競爭手段,但商業有自己的規律。此前,特斯拉已經成功地擁有品牌效應,並經歷了痛苦而寶貴的產能爬坡過程。在合作方的強力支持下,上海項目的確風險很小,但風險單方面加諸其中一方的做法,仍然有失公平,它凸顯了上海方面急切的訴求。

「汽車人」特斯拉終於拿地了,然後呢?

令人不安的是,不考慮SEC(美國證監會)的罰款和私有化風波帶來的損失,特斯拉目前也極為缺錢。特斯拉多筆短期債務將於近日到期,在明年3月底前,特斯拉需要籌集超過13億美元的還貸資金。唱空的高盛分析們認為,在2020年前,特斯拉還需最多融資100億美元支持運營(同樣不包括海外項目)。在中國募資熟了門路之後,馬斯克是否食髓知味,繼續尋找中國資本支持?

還有人認為,特斯拉臨港生產線落地,將加速掃除一大票中國電動車初創企業。不過,時間窗口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公平的。特斯拉的中國項目進度並不快於上述對手。倒是傳統汽車廠商轉型後爆發出來的能量不容小覷。屆時誰更快地上規模佔據生態位,誰就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特斯拉在中國的新進展,熱化了競爭氛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