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紅色講解員的執著堅守

十月的皖西大地,遍地金黃。金寨縣革命博物館前的紅軍廣場上,童音嘹亮,歌聲悠揚。腰間別著一副擴音器,扎著馬尾辮的講解員楊曉璐給孩子們講解完金寨的革命歷史,開始教他們唱誦《十送紅軍》《八月桂花遍地開》等革命歌曲。 “總書記的諄諄教導,時常在耳邊響起。 ”楊曉璐說,習近平總書記來博物館參觀考察的25分鐘,是她一生中最難忘的25分鐘。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 ”習近平總書記來皖考察時指出,回想過去的烽火歲月,金寨人民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為中國革命事業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勳,我們要沿著革命前輩的足跡繼續前行,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識灌輸,又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為了革命和建設,金寨在大革命時期犧牲了10萬英雄兒女;修建梅山、響洪甸水庫時淹沒了10萬畝良田,有10萬群眾移居深山。 ”楊曉璐清晰地記得,聽完介紹,總書記對革命老區的犧牲精神給予充分肯定。在展廳中,總書記仔細閱讀每一張圖片、每一段文字,對革命烈士留下的槍支、袖章、草鞋等文物看得十分仔細。聽說中原突圍時,金寨人民有著極高的擁軍熱情,總書記讚歎道,老區人民從來都是這樣,有幹革命一心向黨的精神。

走進館內,一幅幅泛黃的照片、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雕像,把人們帶進那曾經的崢嶸歲月。 “被收錄到民政部《中華英烈大辭典》之中的金寨籍縣團級英烈500多人,佔全國總數五十分之一……”一串串數字,楊曉璐如數家珍。雖然是土生土長的金寨人,但在進入博物館工作前,她對金寨的革命歷史只是一知半解。自從成為講解員後,楊曉璐放棄下班休息時間,每天堅持3個至4個小時學習歷史知識。慢慢地,她對不少歷史事件爛熟於心,在紅軍廣場上給大家講解變得得心應手。

紅軍廣場總面積25萬平方米,由廣場、革命烈士紀念塔、洪學智將軍紀念碑、紅軍紀念堂、紅軍墓園和革命博物館等幾個部分組成。一圈講解下來,快則一個半小時,多則兩個小時。最高峰時,一個講解員一天要連講7場。 “說到最後,嗓子都啞了,咬緊牙關還得繼續! ”

對講解員來說,節假日是他們最忙的時候。楊曉璐坦陳,曾一度想“逃離”。可隨著一次次講解,自己對那段烽火歲月和革命歷史的感情日益加深,覺得越來越離不開這裡了。在家中,她也當起了講解員。 “平均年齡只有20多歲的紅二十五軍,個個都是鐵腿銅腳。全軍行動便捷,戰鬥力強,一天一夜就能走100多里。 ”楊曉璐在給家人講解時感嘆,正是秉持著革命理想高於天的精神,人民軍隊才能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受楊曉璐耳濡目染,家人終於理解她的工作,有時甚至主動參加義務宣講活動,讓更多人瞭解金寨的紅色歷史。

如何以博物館為紐帶,更好地宣傳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一直是楊曉璐所思所慮。 “現在很多青少年通過網絡、影視劇等途徑瞭解革命歷史,有些內容不正確,甚至有誤導性。長此以往,他們可能不明白為什麼要熟知紅色歷史、為何堅守這種精神信仰。”在她看來,必須讓孩子們知道,中國革命曾經的漫漫征途、苦難輝煌,這是紅色文化講解員的責任與擔當。

精神的力量,在薪火相傳中生生不息。為了傳承弘揚革命精神,楊曉璐所在的金寨縣博物館精心策劃了《安徽金寨與長征》大型圖片展,第一站就是走進縣城及周邊校園,讓青少年在參觀中深切感受中國革命的艱苦歷程。截至目前,金寨縣博物館為少年兒童義務講解上千場次,赴該館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未成年人達數十萬人次。通過博物館與學校聯動,開展多層次、多角度的宣傳教育,使廣大青少年更多更好地瞭解歷史、尊重歷史。

“總書記在考察時囑託,要把紅色的歷史研究好,把紅色的基因傳承好。 ”金寨縣革命博物館館長汪家廣表示,下一步將更多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以體驗式教育強化情感培養,讓偉大民族精神代代相傳,成為我們砥礪奮進的不竭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