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爲人先敢拼闖!《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等央媒聚焦蘇州

敢为人先敢拼闯!《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央媒聚焦苏州

近日,中央媒體推出

《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系列報道

今天

眾多中央媒體集中聚焦蘇州

敢为人先敢拼闯!《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央媒聚焦苏州

《人民日報》在頭版

關注了蘇州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總結起來經驗就是這七個字

敢為人先 敢拼闖

敢为人先敢拼闯!《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央媒聚焦苏州

《新華每日電訊》的標題是:

《蘇州擘畫高質量發展“新天堂”》

敢为人先敢拼闯!《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央媒聚焦苏州

《光明日報》在頭版刊登文章:

《蘇州:開放先行軍 發展加速度》

敢为人先敢拼闯!《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央媒聚焦苏州

《經濟日報》在頭版刊登文章:

《蘇州:熔古鑄今的“奇蹟”之城》

敢为人先敢拼闯!《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央媒聚焦苏州

近日

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媒體

也將陸續播發報道

展示改革開放40年來

蘇州取得的成就

敢为人先敢拼闯!《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央媒聚焦苏州

【蘇州工業園區·資料圖】

蘇州以佔全國0.09%的土地面積和0.77%的人口,創造了全國2.1%的地區生產總值,外貿進出口值佔全國的比重達7.7%,居全國城市第四位

從“蘇南模式”到“張家港精神”“崑山之路”再到“園區經驗”,一路走來,蘇州這座熔古鑄今的“奇蹟”之城,用40年時間完成了由一個小橋流水人家的古城到現代化大都市的變遷。

敢为人先敢拼闯!《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央媒聚焦苏州

奇蹟背後

成功的秘訣是七個字

敢為人先 敢拼闖

(下面跟著《人民日報》一起來解碼)

不久前,江蘇蘇州市委大院12號樓裡召開了一場意在激發幹部精氣神的會議。會上播出了一段視頻,崑山、張家港與工業園區的老幹部們紛紛出鏡,“我要幹,絕不回頭”“不等不靠,照樣自籌資金辦開發區”……歷史的畫面,懇切的言語,讓臺下的幹部們激情滿滿。

40年來,蘇州幹部群眾始終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咬住發展不放鬆,抓住農村改革、鄉鎮企業發展、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等重大歷史機遇,形成“張家港精神”“崑山之路”“園區經驗”三大法寶,勇於拼搏,敢於爭先,銳意創新,蘇州生產總值從1978年不足32億元,發展到2017年的1.7萬億元。

敢为人先敢拼闯!《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央媒聚焦苏州

進入新時代,面對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命題,蘇州如何著力展現發展的創新性、探索性、引領性?老法寶還管用嗎?

拼勁成就發展

8月6日,全國百強縣“領頭羊”崑山市黨政代表團到蘇州相城區考察學習。崑山2017年GDP高達3500億元。相比之下,相城產業基礎相對薄弱,2017年GDP為700億元。“先進生”向“落後生”學習,學的是什麼?崑山市黨政代表團稱,學的是“拼勁”

作為蘇州“後發地區”的相城,其產業轉型勢頭卻走在各兄弟市區前面。在崑山市科技局局長陸陳軍看來,相城的拼勁從沈橋村的環境整治便可窺一斑。沈橋村黨委書記沈雪根說,那一陣,村幹部都一心撲在這上面,加班加點成為常態。短短一年時間,就完成散、亂、汙企業的拆遷工作,並完成土地復耕,實現轉型升級。

敢为人先敢拼闯!《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央媒聚焦苏州

【沈橋村·資料圖】

蘇州幹部群眾的這種拼勁,始終貫穿蘇州改革開放的歷程。

今年82歲的秦振華,在張家港工作了近半個世紀。1992年,56歲的秦振華接任張家港市委書記。當時的張家港,還只是長江邊一個不起眼的地方。但在秦振華眼裡,張家港港口深水貼岸、不凍不淤,是建設碼頭、發展保稅區的天然良港。

敢为人先敢拼闯!《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央媒聚焦苏州

【秦振華·資料圖】

秦振華在4000人的大會上喊出了“三超一爭”的目標——“

業經濟超常熟,外貿超吳江,城市建設超崑山,各項工作爭第一”。

一石激起千層浪,張家港的挑戰激發了蘇州其它縣區發展的激情。《人民日報》1993年12月15日頭版頭條《蘇州躍起六隻虎》寫道:“一虎呼嘯,群虎出山。張家港的挑戰,不但使常熟、吳江和崑山感到了緊迫,連吳縣和太倉也坐不住了。蘇州大地,變成了‘六虎’爭雄的角逐場。”

敢为人先敢拼闯!《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央媒聚焦苏州

【資料圖】

“這是把我們自己推上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境地,沒有一點後路了。”秦振華說,“我把‘官帽子’拎在手上,奮不顧身向前衝,帶領市委工作班子和全市人民,沒有節假日,沒有星期天,全市上下團結一心,艱苦奮鬥。”

敢为人先敢拼闯!《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央媒聚焦苏州

【張家港市區·資料圖】

張家港保稅區規劃建設局原局長陳健回憶,當時,每天天剛矇矇亮,自己就來到工地,一直幹到晚上10點多,每個人都被一種純粹的精神——“張家港精神”激勵著。

這種精神創造了讓人驚歎的“張家港速度”:3個月,區內4.1平方公里,1284戶人家拆遷完畢;9個月,保稅區基本建成;當年年底,保稅區封關運行。

敢为人先敢拼闯!《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央媒聚焦苏州

【張家港保稅區·資料圖】

改革的激情點燃了蘇州幹部群眾創業的熱情。蘇州當時6個縣市紛紛提出自己的發展目標,搶抓機遇,改革開放,實現經濟發展上臺階、大跳躍的奇蹟。

如今,蘇州下轄的崑山、張家港、常熟、太倉等縣級市長期穩居“全國百強縣”前十名,蘇州工業園區在全國開發區中穩居前三,蘇州高新區在全國高新區名列前茅,吳江區和吳中區也位列全國城區前列。

敢为人先敢拼闯!《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央媒聚焦苏州

【蘇州高新區·資料圖】

敢闖引領改革

今年7月初,宣炳龍第五次飛往埃塞俄比亞傳經送寶。由崑山開發區負責輸送管理、項目、技術的埃塞俄比亞阿瓦薩工業園,於2017年6月正式運營。“崑山之路”鋪向非洲。

敢为人先敢拼闯!《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央媒聚焦苏州

【阿瓦薩工業園·資料圖】

宣炳龍是崑山開發區第一任管委會主任。2017年,崑山在927平方公里土地上,創造GDP3500多億元,進出口總額800億美元,主要經濟指標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縣級市第一。

敢为人先敢拼闯!《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央媒聚焦苏州

【崑山·資料圖】

“1978年,崑山GDP只有2.4億元,在蘇州當時六縣市排名墊底。”原崑山縣委書記吳克銓和當時的縣委班子意識到,要擺脫窮根,得先解放思想。

1984年,經國務院批准,大連等10個國家級開發區應運而生。發展工業區的念頭,第一次闖進了吳克銓的腦海。吳克銓說,按照當時國家級開發區建設標準,每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約1.2億元,而當時崑山全年財政收入不到6000萬元。沒有國家批文,意味著得不到上級財政的支持,崑山只能另闢蹊徑。

敢为人先敢拼闯!《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央媒聚焦苏州

【吳克銓·資料圖】

改革開放需要敢闖敢試的魄力。1984年,崑山打破常規,自費辦開發區,在城東規劃了3.75平方公里的開發區。“不等、不靠、不要”“敢想、敢當、敢為”,崑山先後成立全國首家縣級市投資企業協會、崑山外商投資企業經濟糾紛投訴調解中心,實行全天候服務。依靠招商引資和誠信服務,躍上了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高速路。1992年,崑山開發區正式升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敢为人先敢拼闯!《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央媒聚焦苏州

【崑山·資料圖】

蘇州工業園區從一誕生就肩負著改革開放試驗田的歷史使命。1994年,中國和新加坡政府在蘇州合作成立工業園。首創全國首批出口加工區、全國首家中外合作辦學試點,到首個國家級股權投資基金等,產生了眾多“第一”“唯一”,引領開發區在現代物流、科技發展、金融開放等領域的功能創新。

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率先在全國開展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等國家級試點。24年來,蘇州工業園區形成“借鑑、創新、圓融、共贏”的園區經驗

敢为人先敢拼闯!《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央媒聚焦苏州

【蘇州工業園區·資料圖】

一直關注蘇州發展的江蘇省政府參事室主任王慶五說,從“張家港精神”到“崑山之路”,從“園區經驗”到“開放高地”,無一不是“拼闖”的結果,無一不是敢為人先的探索。

正是靠著這種敢闖敢試的精神,蘇州誕生了全國第一個自主開發的工業小區、第一個與國外合作開發的工業園區、第一個封關運作的出口加工區、第一個設在縣級市的國家級高新區、唯一一個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和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的開發區。

“三大法寶”重煥活力

蘇州的發展不是沒有危機。2011年,蘇州GDP突破1萬億元,在城市GDP排名中居全國第六。但是,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不斷加大,蘇州外資一枝獨大,加工製造業附加值偏低,環境資源壓力也越來越大,來自內外兩方面的壓力,讓蘇州有些後勁乏力。

未來,蘇州路在何方?今年春節假期剛過,蘇州召開全市作風建設大會。蘇州的幹部很清楚,要實現由“量”轉“質”,蘇州仍要進一步豐富弘揚“張家港精神”“崑山之路”和“園區經驗”,解放思想銳意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

敢为人先敢拼闯!《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央媒聚焦苏州

【蘇州·資料圖】

崑山拿出當年自費建設崑山開發區的精神和魄力,要在全國率先建成具備縣域特點的崑山科創中心

今年3月,投資高達100億美元的中科院安全可控信息技術產業化基地項目在崑山高新技術開發區啟動。這個項目的落戶,正是崑山幹部拼搏出來的。為幫投資商辦理營業執照,崑山高新技術開發區幹部孫劍波和同事搭乘早上7點的航班,10點30分準時抵達原國家工商總局,11點30分完成股東登記,當天中午與國家發改委洽談產業創新中心建設事宜,下午3點去中科曙光公司溝通基地項目規劃設計方案,搭乘當天晚班飛機回到上海虹橋機場,回家已是半夜。

親商,是“園區經驗”的重要內涵,也是蘇州工業園區的金字招牌。

2015年,以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為契機,園區組建行政審批局,實施審批流程再造,推進簡政放權,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將114項審批事項分批劃轉至行政審批局集中行使,將原來涉及的近30個處室、90多名審批人員和16枚審批印章,精簡為3個業務處室、30多名審批人員、1枚審批專用章。

張家港發展的第一桶金來自於鄉鎮企業,但“分散、低效、高耗、汙染”等問題逐漸顯現,原先的亮點成為痛點。黨的十八大以來,張家港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整體關停東沙化工區,轉型發展生態環保產業;取締香山化工品原材料交易市場,取而代之的是攜手北影的文創業態

敢为人先敢拼闯!《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央媒聚焦苏州

改革開放沒有終點,“三大法寶”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精神動力——今年上半年,蘇州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產值7350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47.5%。

蘇州的發展離不開你的貢獻

新時代讓我們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幹

再創蘇州發展新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