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為人先,銅陵改革創新碩果累累


敢為人先,銅陵改革創新碩果累累


10月18號,銅陵市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首場新聞發佈會召開,市委改革辦、市委政研室相關人士向省市媒體記者系統介紹了我市全面深化改革情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銅陵掀起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熱潮,形成了一批改革新品牌、新模式、新經驗、新亮點。

敢為人先、敢闖敢試。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中,我市始終堅持一把手抓改革,堅持問題導向謀改革,堅持督查落實幹改革,2014年以來安排年度改革任務705項,目前除2018年當年任務外已基本完成。在深入推進改革工作中,我市打造出了多個改革名品牌。

經濟發展方面,搭建了改革試點示範新平臺,入列全國首批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國家節能減排示範市績效考核連續三年優秀,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績效考核是全國唯一連續四年獲優秀的城市;銅陵經開區成為全國首批、全省首家循環化改造示範園區,銅官區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穩步推進;獅子山國家級高新區獲批,天井湖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創建工作紮實推進;加快推進了大通道大平臺大通關建設,著力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放大了循環經濟品牌效應,銅陵發展循環經濟的模式被國家發改委稱為“銅陵模式”並作為典型案例向全國推介。激發了農村改革的新活力,先後成為全省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首批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市等,承擔並圓滿完成了多項全國、全省試點探路任務,進一步激活了農村的資源要素。構建了公平高效的營商環境,“最多跑一次”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和“多規合一”改革試點都走在了全省前列。

均衡教育改革品牌進一步打響,“陽光分班”被中央改革辦作為典型改革案例向全國推介,榮獲了全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市、全國“兩基”工作先進集體等稱號,今年又以“快樂3點半”為突破口解決部分學生家長照顧孩子難問題。礦山“山長制”改革全國首創,構建了“職責明確、配合緊密、協調有序、監管有力”的礦山管理責任體系,形成了“覆蓋全面、利用合理、違法必究、修復及時”的礦山山體保護管理機制。警務機制改革打造出“銅陵模式”,著眼實現內部挖潛與機制創新並重,促使公安工作由“被動警務”向“主動警務”轉變,實現警力資源和警務效能最大化。該項改革獲全國公安機關“警務機制探索”創新獎,併入選公安部改革辦彙編的全國第一批精品案例。社區改革進一步深化,集中開展了以“減牌子、減考核、減事務、加強社區黨工委建設”為主要內容的專項行動;今年針對居民自治不足、服務供給不足、主體參與不足的“短板”問題,繼續開展新一輪社區治理改革,構建“黨建引領、居政分離、多元共治”社區治理新體系。

民生和扶貧領域改革創新精彩紛呈。成功申報並啟動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工作,建成開放市博物館新館、文化館新館、圖書館新館和40個全民閱讀示範點等一批重點文化基礎設施,全市4A級景區總數達到7家;首創公共圖書館和新華書店服務綜合體,建成“市民讀書、政府買單”點讀平臺,舉辦文化惠民消費季、銅都閱讀季、“

月讀公社”等活動。

我市還立法在主城區全面禁止銷售和燃放煙花爆竹,贏得市民普遍點贊;持續推進志願服務制度化常態化,湧現出30多個江淮志願服務典型;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鄉衛生服務體系標準化建設全覆蓋,率先實現城鄉醫保、養老和低保並軌。扶貧脫貧模式有創新,開展的“產業+就業+金融”融合集成扶貧模式,有利於高質量推進“造血式”脫貧;在全國率先為貧困戶量身定製貧困學生重大疾病、精準扶貧、意外傷害、疾病身故、農房保險等“五位一體”保險扶貧模式,更好地化解和分散了返貧風險。

改革創新碩果累累,銅陵先後蟬聯了全國文明城市、全國綜治最高獎‘長安杯’,成為國家資源型城市轉型試點市等30多項各類試點示範城市,以82.78的幸福指數被《幸福中國白皮書》評為全國幸福指數第三位城市,被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評為全國第26位的全國最安全城市。今後一個時期,我市將重點圍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激發發展活力、民主法治建設、文化繁榮興盛、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態文明建設和全面從嚴治黨7個方面來謀劃和推進改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