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內鄉縣衙——三省堂


解讀內鄉縣衙——三省堂


三省堂

三省堂也是知縣的三堂,這裡的“三省”取自《論語·學而篇》中“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三堂是知縣正常辦公議政、接待上級官員的地方,也有一些涉及機密、隱私、不宜公開的案件在三堂審理,但不是我們常說的“三堂會審”。所謂的三堂會審是指特別複雜的重大疑難案件,由中央的三法司,即刑部、大理寺、督察院三家司法長官同堂會審,被稱為“三堂會審”。

解讀內鄉縣衙——三省堂


內鄉縣衙所懸掛的匾額、楹聯以其語言精練、寓意深刻、書法雋秀而令人讚不絕口,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三省堂前的楹聯,上聯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下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這副對聯最大的特點就是詞藻不華麗、語言質樸,但是寓意深刻。上聯的核心是要正確對待百姓,尊崇“民為貴”;下聯的核心是要正確對待當官者,正確對待自己,要淡化“官本位”。此聯所闡述的官與民、得與失、榮與辱的辯證關係受到黨政領導、專家學者和廣大遊客的一致好評。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菏澤考察時,就給市、縣委書記們吟誦了這副對聯,他說,這副對聯以淺顯的語言揭示了官民關係,封建時代的官吏尚有這樣的認識,我們今天的共產黨人境界應該比這個高得多。江澤民同志視察河南時,路過南陽,聽取南陽市領導的工作彙報,彙報中引用了此聯,他還詢問了此聯的出處。據考證,此聯是清康熙十九年即公元1680年,內鄉知縣高以永所撰。高以永,浙江嘉興人,清康熙十九年調任內鄉知縣,當時正值清初戰亂之後,內鄉百姓因躲避戰亂,紛紛背井離鄉,莊稼荒蕪、經濟蕭條。高以永憂心忡忡,自感責任重大,夜不能寐,秉燭研墨,便寫下了三省堂前的這副楹聯,表現了高以永輕個人榮辱得失,重一官職責,以民為本的思想。

三省堂正中懸掛著“清慎勤”三個大字的匾額。“清慎勤”是清代皇帝勸誡為官者的箴言,意在警戒為官者要清正廉潔,謹慎處事,勤於政務,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西側是更衣室和休息室。更衣室是過去知縣更換官服的地方,裡面有一個清代保存下來的洗盆架。這邊休息室是過去知縣臨時午休的地方,裡邊有一架清代頂子床,這架床全部採用卯榫結構,沒有用一顆釘子,而且上面精美的花紋都是純手工雕刻,通過浮雕、透雕等手法雕刻出富有吉祥寓意的精美圖案。

解讀內鄉縣衙——三省堂


三省堂東側是知縣的會客室,現在是縣衙的微縮模型展。三省堂兩側分別是東花廳和西花廳,東花廳是過去知縣和家眷們飲食起居的地方,西花廳舊時是知縣的子女們居住的地方,現在裡面是蠟像展覽。三省堂後面是後花園。從這個微縮模型上,可以看到內鄉縣衙的建築佈局具有幾個特點:首先是坐北面南,俗話說“天下衙門朝南開”,舊時的縣衙都是坐北面南的;第二點,以中軸線為中心,兩邊的建築基本對稱,這也符合中國傳統的中庸之道;第三點,左文右武,這一點從六房的分佈可以看到,左邊吏戶禮,右邊兵刑工;第四點是前堂後宅,大堂二堂都與升堂審案有關,後面這一部分則是住宅,北京故宮也是前朝後寢的特點;最後一點就是監獄居南。這些特點都符合明清各級衙門的建築規制,因此,內鄉縣衙被專家譽為“神州大地絕無僅有的歷史標本”,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解讀內鄉縣衙——三省堂


其實在清代,像這樣規模的縣衙應該有1591座,但是隻有內鄉縣衙如此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原因是多方面的:新中國成立前,民國政府就在這裡辦公,新中國成立後,從1948年到1968年20年期間,縣委、縣政府八大局都在此辦公,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縣革委會也在此辦公,1984年對外開放以來,在歷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下,我們對前面的部分建築也進行了修復,所以內鄉縣衙才得以如此完整地保存和開發。


解讀內鄉縣衙——三省堂


三省堂東側牆上是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內鄉縣衙的圖片展覽,至今為止,共有李克強、劉雲山、朱鎔基、賈慶林等37位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過內鄉縣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