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啓蒙:爲什麼學英語15年不如美國四歲小孩?

英語啟蒙:為什麼學英語15年不如美國四歲小孩?

這是軟實力英語的第541篇原創文章。

一般來說,到了四歲左右,孩子的母語聽說基本上沒有什麼障礙了,但是,耐人尋味的是,我們學了十幾年的英語,聽說水平與英美四歲幼兒差距可謂是天壤之別。

研究表明,在以英文為母語者中,4歲孩子的詞彙量已達5,000詞。中國高考英語考綱的詞彙量是3500詞,由此看來,我們18歲的高三學生,不但英語聽說能力遠遜於英美四歲的孩子,就連詞彙量也差一大截。

從智慧和社會經驗角度來看,我們的中學生無論如何是碾壓英美四歲小屁孩的,所以,學英語與智慧和社會經驗無關。

今天,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來揭開這個謎團。

01

​“十聾九啞”現象

自古以來,就有​“十聾九啞”之說。這些能發音,但不會說話的人,他們的舌、喉以及聲帶等發音器官一般是正常的。

由於他們早期喪失了聽力,不能聽見別人說話,因而不能學說話,此外,他們也聽不見自己的發音,因而不能校正,只能發啊啊啊的聲音。

這一現象表明,聽是說的基礎。學英語也是如此,沒有聽的輸入,就不會有說的輸出。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聽說訓練沒有受到重視,導致幾代人的英語,學到最後都是”聾啞英語“,學了十幾年英語,既聽不懂,也說不出。

人們往往將孩子的“聾啞英語”問題歸咎於學校教育,其實,只要稍微瞭解一些英語啟蒙“關鍵期”理論的父母,就應該明白,學齡前的兒童,是學語言,特別是聽說訓練的關鍵期,錯過了這個階段,就錯過了學語言的敏感期,尤其是辨音能力。

我們知道,日本成年人發不出 R 音,就用 L來代替,但是,日本的兒童經過訓練,是可以辨別這兩個音的。當時,因為父母一直用用L代替R,這樣孩子就缺乏聽的正確輸入,導致日本孩子最終無法說出R的發音。

02

輸入的量

​學好英語的一個訣竅,就是大量的輸入。

可能有人會說,中國18歲的中學生,無論如何,英語輸入的量要比一個英美四歲兒童大許多吧?其實不然。就以聽的輸入為例,小孩子學母語是全天浸泡在聽的環境中的,每天以10個小時計算,一年就是3650個小時,四年就有14600小時,這已經遠遠超過了“一萬小時天才訓練理論”所要求的輸入時間。

當然僅僅有一萬小時的輸入時間是不夠的,還需要精深訓練。小孩在學母語的時候,父母是通過TPR的方式,將日常生活口語反覆使用,孩子才有了熟練掌握的基礎。

所以說,精深訓練+一萬小時=世界級技能。這也包括我們常說的有效輸入,或叫可理解性輸入。由於許多父母不太懂英語啟蒙教育,雖然知道聽力輸入的重要性,但是每天給孩子聽的材料遠遠超出了孩子的理解水平,是在給孩子“灌”耳音,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沒有意義的噪音,是無效輸入。

因此,我們在學英語的時候,無論是聽力輸入的時間,還是精深訓練的量,都無法與母語是英語的四歲兒童相比,聽力水平不如小孩子也是正常的了。

03

輸出的量

​聽不懂,自然說不出,這個比較好理解。幼兒語言的輸出,是從一歲半開始,到四歲左右基本可以熟練掌握說話這一技能。

每天輸出就以五小時來計算,兩年半也有4565個小時,對於學一門語言來說,這是非常可觀的輸出量。有些孩子上過線上的一對一外教課,一年才100多個小時,口語就有了明顯的提升。

想象一下,如果是4000多個小時,那也一定能夠達到母語為英語的四歲孩子的口語水平。只不過一般家庭無法承擔這麼長時間的外教課時費。

沒有機會和外教交流,父母也不會說英語,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裡,孩子的英語輸出量幾乎是零。

沒有量的積累,就不會有質的飛躍。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忽視孩子的英語輸出問題。以前我介紹過一些英語口語訓練方法。例如:TPR教學法,一分鐘演講,自言自語,影子訓練法。其中每一個方法,只要有計劃地,持之以恆地訓練,都能收到驚人的效果。

所以說,父母要學一些方法,給孩子創造輸出的機會,提高英語的輸出量。

04

​目的不同

最後,我們再來探討一下學語言的目的問題。

英美小孩學英語的目的是生活需要,如果學不會,就無法聽懂父母說的話,也就無法和父母交流,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當然就無法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中國留學生到了美國,英語口語一般都會有質的飛躍,除了語言環境之外,最重要的原因也是生活的需要,否則無法上課,也無法融入到周圍的生活環境中去。

中國孩子學英語的目的是考試需要。絕大多數地區的中高考是不考聽力和口語的,或者是聽力只作為參考分,不計入總分。所以,只要會做題,就可以拿高分。整個中學的英語教學都必須圍繞高考這一指揮棒轉,沒有聽說考試,聽說教學自然不會受到重視。


今天的分享到此結束。我們明天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